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家读后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和《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 《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
  •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怎么样和读后感
  • 《为何家会伤人》精读六记
  • 一、《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情感点评大赏#

    《为何家会伤人》:何为家庭的核心?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认为家庭的核心是亲子关系。

    在翻看武志红所著《为何家会伤人》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然而错了,作者花了两个章节向我们着实阐述了家庭的核心问题。

    家庭的核心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这也是健康家庭之道,摆在任何关系的首位。夫妻关系良好,孩子就会更优秀。家庭是传递爱的地方,由父母传递给孩子,孩子再传递给下一代。

    很多夫妻往往把家庭当成了讲权力和道理的地方,没有一丝爱意,导致吵闹不断,甚至大打出手。这势必会伤及孩子,影响其一生,因为孩子的童年所经历的伤痛,必会在成年期爆发出来,如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养育儿女问题等等,涉及到方方面面。

    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是夫妻关系,夫妻理清了两者重要性,并努力爱护双方,不偏不倚,也不因孩子的到来而发生严重偏位,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版,父母是什么样,在孩子童年期就会映射在孩子身上,甚至发生心理扭曲,那孩子就会遭受童年的创伤,创伤一旦留下,就无法愈合。父母给孩子好的,孩子接收到的就是好的,给孩子坏的,孩子接收到的就是坏的。

    除了影响孩子外,再者就是影响整个家族,影响三代人。所以平日里父母的言行举止,需要三思而后行,要积极努力打造良好的夫妻关系,为孩子创造好的健康的家庭之道。

    一、《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范文1

    看到老韩在微信群里发了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很好奇,于是毫不犹豫就要了一本,原来是心理学作家武志红写的心理学方面的书,有点小失望(我一向认为心理学书是很难懂的),还是带着“爱怎么可能会伤人?”的疑问开始读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这不是纯理论方面的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把现实的生活呈现到我的面前,我不得不相信:爱是会伤人的。

    《为何爱会伤人》讲述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其实,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

    为何爱会伤人?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

    要想爱不伤人,我们就需走出幻想,正视对方真实的存在,夫妻同心协力,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能够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对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慢慢地改变对方。如果说女人的温柔是男人疼出来的,女人的哀怨是男人冷出来的,女人的快乐是男人暖出来的,女人的娇媚是男人惯出来的,女人的勤劳是男人夸出来的,一个正常理智的女人变成一个神经病似的泼妇也是男人逼出来的。那么我要说,好男人也是好女人造就出来的,孩子的幸福是好父母给与的。

    事出有因,因必果。正视问题,直面问题,结出善果,让爱不在伤人。

    《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范文2

    武志红老师用心理学角度刨析了爱情的滋味,诠释了七年之痒的内涵,更给出了爱的真谛……

    一,每一份爱情都是童年的轮回,童年幸福,爱情则幸福,童年痛苦则爱情也必然折磨,这是因为内心的缺失求而不得的苦楚,幸福的人会对幸福上瘾,痛苦的人也会对痛苦上瘾,如果有人能幸运的遇到一个能滋养你成长的人,那蜕变之后就会一生圆满,可惜满世界内心缺失的人,又有几人能幸运的遇到一个无私奉献的爱的人呢?

    所以不是遇到的人不正确,而是自己不正确,努力修炼自己的心,才是正确的开始……

    二,七年之痒,七年之痒其实不是第七年才有问题,而是在第七年才转变,第一个童年是六岁,六岁是人格定性的关键期,如果有幸遇到一个健全人格的父母,度过一个健康的六岁,那之后的轮回也是幸福的轮回,可是中国式父母总是掠夺孩子自由发展的多~

    七年之痒的转变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自己是否懂的成长,如果自己不改变,一切都是徒劳

    三,爱的真谛,选择一个合适的恋人就是双方共同成长,也许没有轰轰烈烈,但是能够相守一生,有足够的默契,能结伴同行已足矣……

    爱情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件事,恰到好处的完美,总是那么稀有,愿众生早日遇到恰到好处……

    《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范文3

    说到爱,我们脑海里通常会涌现出关心、温暖、感动、分享、包容、体谅等字眼,但绝对不会想到伤害一词。因此当我拿到《为何爱会伤人》这本书时,一口气读了两遍,收获颇多。

    在离婚率日益增长的今天,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两性关系,并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一段完整的感情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幻想阶段。这个阶段我们总是将完美另一半的形象投射到对方身上,自我感觉良好极了。这种情况一般在一见钟情式男女和热恋中男女比较常见。这个阶段的男女,眼里的对方一切都是最好的,容不得旁观者说对方一丁点坏话。在荷尔蒙的刺激下“武大郎赛潘安、母猪赛貂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我们将自己心中幻想的完美情人的形象强加到对方身上,实际上我们并不是跟真实的对方谈情说爱。恋爱中的人都是傻瓜,这个论调并不是毫无根据。

    第二个阶段是幻想破灭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男女关系发展到同居阶段或者步入婚姻阶段,这时对方的真实面目一点点暴露出来,一双臭袜子、谁洗衣谁做饭、先去谁家父母过节等琐事都会成为吵架的导火索。这时你会发现当初让你爱得死去活来的人怎么是这样一个人,这种反差会让你不得不怀疑当初自己怎么就选了他(她),真是瞎眼了。分开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正应了那句话“因陌生而相爱,因了解而分开”。

    第三个阶段是互相接受对方真实存在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家都对自己和对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大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需要自己的空间,不再妄想改变对方。接受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对方,这时产生的爱才是最踏实、最真切和最成熟的爱。

    实际上,大部分的爱情始于幻想阶段死于幻想破灭阶段,真正要走到第三阶段很不容易。如何能走到第三阶段,实现“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愿望,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种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伤害来到世间,并把这种模式带入到爱情中,没有安全感、过度依赖对方、过度自卑、过度自恋等等表现都是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这个话题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有详细的探讨。

    为何爱会伤人?那是因为受了爱情教条主义的毒害。很多人谈恋爱并不是靠感觉,而是信任别人所说的经验,这就是为什么喝了那么多爱情心灵鸡汤却依然不幸福的原因。书中列举了“一个人越爱我,会对我越好、越忘我的爱越珍贵、年龄越大,越懂得关爱、对朋友越好,对我会更好、他说我不行,那一定是他行、付出一定有回报”

    为何爱会伤人?那是因为我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对方。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到别人身上。我们是恋人,所以总是理所应当的认为不需要我开口你就会明白我所想知我所需,我喜欢的你也应该喜欢,我能行的事你也应该能行,我给你的你就应该接受。正式因为太多的“你以为和应该”,导致了原本相爱的两个人渐行渐远,即使不分开也是互相折磨。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立足都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多重身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人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偶尔发发牢骚、抱怨几下也是很正常的。可很多时候这样做并不是需要对方出主意,而仅仅需要的是一句宽慰的话、一个温暖的怀抱。但实际上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评判或者出主意或者争辩,结果把简单的事复杂化,费力不讨好。在一段好的感情里,懂比爱更重要。

    如书中所说:每一次缘分都是一个功课,爱情出了问题要在自己身上找答案。我们都曾执着的认为幸福就在于找对一个人,所以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正确先生或正确小姐。然而事实上没那么容易,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找到还为此受了不少苦。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受局限的,都有一套自我体系,任何希望对方改变或者改造对方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假如我们能明白,幸福在于内心的和谐,而外部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展现,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答案就在自己身边,就是那个和我们一直厮守着的伴侣其实是我们自己。

    这本书还有很多经典的观点,但由于自身经历和领悟有限,只能体会和分享这么几点。

    《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范文4

    书名叫《为何爱会伤人》,今天有位伙伴直接就问我“既然爱会伤人,那这个世界还到底有没有爱?”

    所以在分享之前,我们要区分一下关于“爱”的定义和概念。

    武志红的这个爱,说的是我们大众理解的普通人之间的爱情,而我经常说的爱是灵性版本的无条件的爱,所以动不动朋友圈里就会浪一句“没有爱情只有爱”这样的动态,哈哈,希望你没有被我绕晕。

    01、请卸下爱情中的幻想之壳,与真实的对方相遇

    每一个孩子出生后,都期待着被暖暖的爱呵护、包容和照顾着,如果这一期待没有被达成,或者不仅没被达成,更被爸妈冷漠疏远、粗鲁暴力对待的话,这时每个孩子的内心都会虚构出一个幻想的人物来爱我们,借此满足自己那些未被满足的所有期待,以得到精神上的自我慰籍。

    比如很多孩子可能会有一个玩偶——无话不谈的玩偶,不离不弃的玩偶。最重要的是:你让这玩偶做什么都可以,他什么都听你的,且无条件地爱着你,满足着你内心所有对爱的需求、期待和幻想。

    慢慢地,这幻想固化形成了一个你关于爱的标准公式,也就是你内心关于爱的完美样子,从此,你带着这样的模具,开始了你的爱情之旅——你拿着你的壳去套每一个人。

    无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都是因为某个瞬间你感受到对方与你壳100%契合了——这是你从小就期待的爱的样子,居然在现实中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这简直是直击你的心灵,让你瞬间就爱得狂热痴迷!

    但是亲爱的,现实却是,你只是误以为找到了跟你的幻想之壳100%契合的人而已,你看到的只是壳,然后硬生生地把对方往这个壳里塞,你根本没有看到对方这个人。

    这样的爱情,不伤人才怪,因为这“错误”的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是个悲剧。

    是的,痴迷和狂热只会是短暂的烟火,时间长了之后,你就会发现对方跟自己的壳是不一样的,你就会非常失望痛苦,甚至责怪对方骗了你,然后就开始拿着刀子要改变这个人,对他削削减减,试图把他砍成你的壳的样子。

    被削减,本身就会让对方痛苦万分,并且你永远无法满足,因为事实是无论你怎么削减,都不可能有一个人跟你的壳完美匹配的。

    所以,痛,就这样无限地轮回下去了。而根本原因在于在这段关系中你只看见了你的壳,而没有看见对方这个人。

    那这个世界就没有爱喽?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伤痛,每个人都会有幻想之壳。

    不是,这个世界还是有爱情的,就在你卸下你虚构的壳,去遇见真实的对方的那一刻。

    去看见眼前的这个人,去跟对方真实勇敢地承认和表达自己内心的伤痛和需求,去接受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身上也有很多原生家庭的伤痕,去接纳对方也有很多需求,去包容也无法满足你所有需求,去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总之,用最真实的自己,去遇见对方这个真实的存在,真正的爱情就会降临。

    02、我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对我来说都有莫大的意义

    有位案主曾跟我说过:在她跟老公关系低谷期,自己喜欢上了另外一个男人,并也跟那个男人倾吐了自己对他的情感,可是他却毫无反应。

    “他居然对我没有任何感觉?!”案主百思不得其解。

    “你想让他对你有什么感觉?”

    “我喜欢他,他至少也要喜欢我一点点吧?”

    “为什么你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那个人也喜欢你?”

    我能感受到案主听完我这句话后的那一瞬间的懵逼,很明显,在她内心里原来没有这个概念——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

    她必须要接纳这一切,这无关于自己的好还是不好,只是单纯的“我喜欢吃橙子而你不是橙子”这样简单粗暴的客观事实。

    或许这个男人的出现,对她来说,就是要她学会生命中的这一课。还有一位案主,跟我抱怨了很多她闺蜜的不是,直到疗愈心理之后才意识到:果然,如果没有她,我也不会来上课学习生命的啊!是的,可以说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拿出来做这个论点的论据,因为每一个人事物的出现和存在,对我们的生命来说,都有着莫大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否发现。

    就像那句话说的:要感恩乞丐,因为是他们供养了你内心的佛。

    一切存在皆合理,一切发生背后对你生命来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03、你是独一无二的,但你并不是特殊的

    记得第一次上身心灵的课程时,我放肆地在几百人面前张牙舞爪地跑到舞台中央去问老师问题,老师一眼识破了我的把戏,没有理我,可是那时我根本意识不到这是自己的把戏。

    后来有一位老师严厉地对我说:你就是想要特殊的爱。

    他一句话点醒了我!

    没错,我总想让别人特殊地对待我,以此来让我觉得我在对方心里的重要位置,来感受自己够好。

    就像我与我老公的爱情,记得刚谈恋爱时,我跟我闺蜜说他对我如何如何好时,闺蜜跟我说“他不是对你好,他是对所有人都好,他就是那种会对老婆好的人,不管他的老婆是谁”。

    靠,她说的怎么那么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闺蜜说的话我都感受到了:他是对所有人都好,并不是因为我是我、跟别人比起来特别特殊的我——这是一种让我感受不到我自己的感觉,坍塌和绝望。

    纵观我的生命,过往80%的注意力能量是放在“我想要特殊”的里面,别人说这个我就要做那个,社会主流是这样我就要那样……以此来被看见,从而被认可、被欣赏,来体验自己的价值。

    我曾经因为跳舞被老师从1000人里选出来上台领舞,但同样我也因为老师教会了这1000人跳舞而独自哀伤:所有的人都会跳了,我再也不特殊了,老师再也看不见我了……

    为什么一定要追寻特殊性?根本原因就是我觉得自己太太太不好了,不好到尘埃,当我们内心有一极是低到尘埃时,外在必然有一个极致的反弹,不然不足以弥补内心那低入尘埃的伤痛。所以外在越折腾,某个层面内心伤越痛。

    然而事实却是,在别人的生命中,你无法得到特殊对待,因为他也在寻找这份特殊性,同时他对所有人,几乎都是同一种模式。

    就像书中提到的《当尼采哭泣》中,尼采和布雷尔两位心理大师,曾一度自诩自己对心中女人的特殊性,然而在他们互相疗愈过程中才发现尼采对莎乐美而言,布雷尔对贝莎而言,都没有特殊性,他们发现这两位女子在对待自己和其他男人时,都是一个“套路”。

    那一刻尼采哭了,他明白生命的意义只能之于自己的生命,而无关于任何客体。

    是的,向外求永远得不到,只能自己满足自己。想想你在几段爱情中,是不是对别人也是一个“套路”?所以别人对他人生中匆匆过客的你来说,也会这样。

    如果你非要找这个“特殊性”,我不得不说:“基本上,不咋可能”。

    算了,我因为很怕别人找我的漏洞来反驳我所以说话总爱留余地,但是这次我要直接绝对地说:“根本不可能”!

    而且最终不争的事实是:你是独一无二的,别人也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之间都是平等和值得尊敬的,并没有谁是特殊的,也根本没有可比性。

    04、结束语

    写完这三点收获,发现这三点也是我倡导的生活态度:真实、感恩、自我负责。

    柏拉图说,这个世界上有且只有一个人对你来说是完美的,而且,只限于对你来说他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想找到这个人,我真心觉得遇见这个人也没那么难。

    只要你能做到“真实、感恩、自我负责”,那么我相信,你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就都会遇见了。

    二、《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怎么样和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三、《为何家会伤人》精读六记

    家是我们生命的港湾,当我们在外面经历风雨、身心俱疲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亲人、自己的小家,回家寻求一份宁静与庇护,便是我们最后的选择。一个小家的构成是父亲、母亲和孩子,三点确定一个面,三根柱子支起一个家。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著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列出了中国家庭里出现的很多问题,并从心理学角度予以深刻剖析,也给我带来不少人生的启迪。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不同,面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就不同,每个人都建立了一个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标系。中国传统的择偶方式是门当户对,讲究家境相当、性格相合,其实质就是通过选择和你拥有近似坐标系的人,来实现漫长婚姻生活里最大的契合度。

    即使是最美满幸福的家庭还是会吵架,因为每个人的价值标尺深入骨髓,拿来就可以用,所以其实亲人间的理解很难,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抨击身边的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在家里,你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老婆回到家抱怨领导批评了她,老公马上去问“你今天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吗?”,这很有可能引发老婆更大的愤怒。因为老公想去分析妻子受到批评的原因与事实,而妻子想表达的是,我在外边受了气,我希望你能理解到我的感受,希望在你这里得到情感上的安慰。

    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生存成本大幅降低,原先的伴侣之间长期扶持、相互依靠是最经济的生存方式,而现在成本低了,人们就有多样选择的可能。当发现身边的伴侣不合适,有人觉得快速更换比长期磨合的成本低,于是选择分割财产,这时离婚率就上升。

    对于孩子,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足够好的衣食住行,一所好的学校,别的孩子有的我家的孩子不能没有,孩子只需要以学习为主就行。

    物质匮乏时代,家庭功能是保证各成员的物质需求。但现在,物质需要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而大部分人,没有学会与时俱进地学习,没有进化我们爱的方式,从而忽视了家人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 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相互理解、接受彼此的感受。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能够相互理解、能够体贴彼此细微感受的地方。

    好的婚姻是寻找那个爱你本色的人,他像一个可靠的容器,能够把你黑色的死能量转化成生能量,能够把你的攻击性转化成生命力,他能够包容你,让你做真实的自己。

    孩子抱怨父母管得太多,让自己感到喘不过气来;老公抱怨妻子随时查岗,仿佛每个男人都有出轨的嫌疑;妻子觉得丈夫婆婆妈妈,对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觉厌倦......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是每一个生命体渴望的权力空间,有了足够的空间,生命就会像睡在宽敞的大床上一样,无比自如而舒展。

    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现代社会流行成功崇拜,而成功人士的重要特点就是对权力规则娴熟地掌握。但需要记住的是,生活与工作是两个不同的人生维度,当你面对家庭问题,也试图用权力规则去处理时,必然会让亲密关系变成对抗游戏。

    如何避免将权力规则带回家呢?武志红老师提出四点方法:

    1.明确区分工作和家,告诉自己,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2.可以在家继续工作,但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

    3.保持家庭的平等。工作中,有领导,分尊卑,家庭中,只能充分沟通,相互尊重;

    4.让珍惜成为家庭主旋律。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与接受。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接受,多一分温暖,多强调珍惜,家就更像一个家。

    我们是不是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些孩子究竟是怎么了,我们做大人的,给他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不需要他们做其他的什么事,就只希望他们能够好好读书,上个好大学......”

    这样的父母,他们其实是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身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来自父母的压力。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和“我与它”。前者奉行珍惜规则,其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奉行权力规则,其特征是,“我”将对方当作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

    前面我们提醒到,别把权力规则带回家。你不喜欢读书,就别要求孩子发奋读书,你考不上名校,就别要求孩子必须考上,你把孩子视为消除自身成长焦虑的工具时,你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

    把压力转嫁给孩子是一种“双输”局面,武志红建议父母做到以下三点:

    1.给孩子空间。

    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独立思考,发展出完整而独立的人格;

    2.自我成长。

    父母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孩子时,孩子同样在观察父母,当孩子发现父母一边要求自己每晚看书,一边却是看电视、打麻将时,孩子不会产生对父母的认同感。

    更重要的是, 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 当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家长们应该明白,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

    3.进化爱的方式。

    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关注物质转向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父母们对着孩子发急时反省一下:“我考虑的到底是谁的心理需求?到底是谁在焦虑?”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这可以称为“外部动机”。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内心,这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提摩西·加尔韦说,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做事情时,常是在潜意识和身体层面;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做事情时,常是在意识和头脑层面。

    那种考试上瘾的孩子,通常是外部评价体系占了上风,他们的快乐其实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知识带来的天然快乐,而是家长、老师等外人的奖励和认可。

    由此可见, 我们更需要培养学习上瘾的孩子,因为内部评价体系占了上风,他们更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这是天然的快乐,是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快乐,是对这个世界更多一些了解后的快乐。 这类孩子更加独立,知道是自己在掌控局面,因而不会轻易为别人所动。

    成年人最习惯的就是“帮”孩子做各种选择,比如上什么大学,穿什么衣服,交怎样的朋友,业余时间怎么安排时间......

    父母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做出的选择,自然成功概率更大,但心理学家曾奇峰说:“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孩子失去了选择,失去了权力空间,他的生命力就会逐渐枯萎。

    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作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如同海洋澎湃,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最终那些挫折会和成就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如此丰富多彩的。

    心理学认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正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他形成反方向的思维。如果都是一帆风顺或者不断受挫,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对事情的考虑容易片面。所以最好的是,既有顺利也有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

    关于家读后感的问题,通过《《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怎么样和读后感》、《《为何家会伤人》精读六记》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家读后感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家读后感(2)

    相关阅读

    •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家读后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和《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
    • 巴金的家读后感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家读后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巴金的家读后感和巴金《家》读后感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