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中考冲刺:《金属》常考知识点总结!化学老师赞不绝口

中考冲刺:《金属》常考知识点总结!化学老师赞不绝口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中考冲刺:《金属》常考知识点总结!化学老师赞不绝口和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三考生必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中考冲刺:《金属》常考知识点总结!化学老师赞不绝口
  • 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三考生必备
  • 于汐化学: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及方程式
  • 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 一、中考冲刺:《金属》常考知识点总结!化学老师赞不绝口

    中考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考点梳理

    考点1、金属材料

    (一)、纯金属材料:纯金属(90多种)

    (二)、合金(几千种):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但金属材料不一定是纯金属,也可能是合金。

    2. 合金可能是金属与金属组成,也可能是金属与非金属组成。金属材料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合金。

    合金的优点:(1)熔点高、密度小;(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3)抗腐蚀性能好;

    铜和铜片,焊锡和锡,铝合金和铝线的有关性质比较: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钛合金的优点:① 熔点高、密度小;② 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③ 抗腐蚀性能好

    钛镍合金具有“记忆”能力,可记住某个特定温度下的形状,只要复回这个温度,就会恢复到这个温度下的形状,又被称为“记忆金属”。此外,钛还可制取超导材料,美国生产的超导材料中的90%是用钛铌合金制造的。

    3. 注意:

    (1)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

    (2)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使合金更容易适于不同的用途。

    (3)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为合金。

    (4)金属在熔合了其它金属和非金属后,不仅组成上发生了变化,其内部组成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性质的变化。

    4. 2.合金的形成条件:其中任一金属的熔点不能高于另一金属的沸点(当两种金属形成合金时)。

    5.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合金;生铁和钢是人类利用最广泛的合金.

    6. 合金都属于混合物。

    考点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4)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注:金属的物理性质是只所有金属都有的共同性质,而不是指某一金属的特有性质。

    考点3 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考点4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考点5金属与酸的反应

    考点6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考点 7 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考点8 金属活动性顺序

    1、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2、意义:①H代表酸中的氢元素;②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④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3、应用:①用于判断金属是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②用于判断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③用于判断金属与盐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注意:

    ▲▲▲

    1、金属与盐的反应必须在“盐溶液”中进行,否则不能反应,如:Cu可以与AgNO3溶液反应置换出Ag,但不能与AgCl反应。

    2、也可根据反应是否发生及反应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K、Ca、N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太强,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如2Na+2H2O=2NaOH+H2↑),其余金属则不能

    考点9矿石

    1. 金属资源的存在方式: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大多数金属化合物性质较活泼,所以它们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少数金属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如金、银等以单质形式存在。

    2. 矿石:工业上把能提炼金属的矿物叫矿石。

    3. 常见矿石名称与其主要成分:

    考点10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1、炼铁的基本原理是:在高温条件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2、炼铁的原料:铁矿石[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焦炭、石灰石和空气,主要设备是高炉。

    (1)仪器:铁架台(2个)、硬质玻璃管、单孔橡皮赛(2个)、酒精灯、试管、酒精喷灯、双孔橡皮赛、导气管。

    (2)药品:氧化铁粉末、澄清石灰水、一氧化碳气体

    (3)装置图:

    (4)步骤: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入药品并固定;③向玻璃管内通入一氧化碳气体;④给氧化铁加热;

    ⑤停止加热;⑥停止通入一氧化碳。

    (5)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6)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7)注意事项:与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顺序一样,即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完毕,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

    ②、实验主要现象:红色粉末变为黑色时,澄清的石灰水变

    浑浊,尾气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③实验注意事项:先能后点,先撤后停

    (8)尾气处理:因CO有毒,不能随意排放在空气中,处理的原则是将CO燃烧掉转化为无毒的CO2或收集备用。

    考点11工业炼铁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还原剂(CO)将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和空气

    (3)主要设备:高炉

    (4)冶炼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注意:石灰石的主要作用是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转变为炉渣。

    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4)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注意:

    1、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红棕色)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等

    ③制成不锈钢

    考点12 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金属资源的保护:

    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

    2、金属回收再利用的意义:

    ①防止污染环境;②节约能源;③节约资源。

    一、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三考生必备

    为了方便广大初三学生更好的复习,下面是我整理的 中考化学知识点 ,仅供参考。

    2019中考化学重要知识点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中考化学高分答题技巧

    ①中考化学试卷发下后,不要急于做题,应先按要求在指定位置填写准考证号、姓名、学校等,然后仔细阅读考试说明及注意事项,接着浏览一下试卷的页码、题数和题型,做到心中有“卷”,当答题铃声响起后,再集中精力投入答题。

    ②考生不要拘泥于试题在中考化学试卷上的编排顺序,可以先答填空题,或先答简答题,或先答选择题,再就是根据经验和感觉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答,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最后一题比选择题最后一题简单,或比填空题中的难题简单,可以先做最后一题,再做前面的题。

    ③遇到不会做的中考化学题,就先跳过去,通过先做会做的题,稳定情绪,建立信心。如果复习得比较好,那些一时不会做的题实际是会做的,一定能答上。即使回头发现真的不会做,也要把能想到的都答到卷子上。一定要做到会的题不丢分,不会的题得一分是一分。

    二、于汐化学: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及方程式

    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考大纲中重点要求的主要是掌握钠、镁、铝、铁、铜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了解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能运用恰当的措施防止铁、铝等金属腐蚀.如何更好地掌握它们的知识要点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高考化学试题中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热点之一,下面我们将金属及其化合物进行整体剖析及方法论总结。

    1、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1)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①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②化学方程式:2Na+O2=====△Na2O2;

    ③离子方程式:2Na2O2+2H2O===4Na++4OH-+O2↑;

    ④化学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⑤化学方程式:2NaHCO3=====△Na2CO3+CO2↑+H2O;

    ⑥离子方程式:2OH-+CO2===CO2-3+H2O;

    ⑦离子方程式:CO2+OH-===HCO-3;

    ⑧化学方程式:2NaCl+2H2O=====电解2NaOH+H2↑+Cl2↑。

    (2)铝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①离子方程式:2Al+2OH-+2H2O===2AlO-2+3H2↑;

    ②离子方程式:Al2O3+2OH-===2AlO-2+H2O;

    ③离子方程式:AlO-2+CO2+2H2O===Al(OH)3↓+HCO-3;

    ④离子方程式:Al3++3NH3·H2O===Al(OH)3↓+3NH+4;

    ⑤化学方程式:2Al(OH)3=====△Al2O3+3H2O;

    ⑥离子方程式:Al3++3AlO-2+6H2O===4Al(OH)3↓。

    (3)铁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①化学方程式:Fe+S=====△FeS;

    ②化学方程式:2Fe+3Cl2=====点燃2FeCl3;

    ③化学方程式:Fe2O3+3CO=====高温2Fe+3CO2或Fe2O3+2Al=====高温Al2O3+2Fe;

    ④离子方程式:2Fe2++Cl2===2Fe3++2Cl-或2Fe2++H2O2+2H+===2Fe3++2H2O;

    ⑤离子方程式:2Fe3++Fe===3Fe2+或2Fe3++Cu===2Fe2++Cu2+;

    ⑥化学方程式:4Fe(OH)2+O2+2H2O===4Fe(OH)3。

    2、典型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1)钠及其重要化合物

    ①钠与酸反应比与纯水反应剧烈,钠与盐溶液反应,先考虑与水反应,再考虑生成的NaOH能否与盐进一步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Na2O2为淡黄色固体,Na+与O2-2之比为2∶1。

    ③Na2O2的强氧化性常表现为:加入FeCl2溶液,将Fe2+氧化,同时生成Fe(OH)3沉淀;可将H2S氧化生成单质硫;加入Na2SO3溶液中,将SO2-3氧化成SO2-4。

    ④Na2O2与H2O、CO2的反应,属于O2-2的歧化反应,CO2、H2O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2)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①Al、Al2O3、Al(OH)3与H+、OH-都反应,其量的关系如图:

    ②由于Al(OH)3具有两性,决定了它的制备方法:

    ①Al3++3NH3·H2O===Al(OH)3↓+3NH+4;

    ②AlO-2+CO2+2H2O===Al(OH)3↓+HCO-3。

    ③离子共存问题:

    Al3+与OH-、CO2-3、HCO-3、SO2-3、S2-、AlO-2不能大量共存,其中OH-是因为直接反应,其余均是“相互促进水解”;

    AlO-2与H+、HCO-3、NH+4、Al3+、Mg2+、Cu2+不能大量共存,其中AlO-2和H+、HCO-3是因为直接反应[如AlO-2+HCO-3+H2O===Al(OH)3↓+CO2-3],其余是“相互促进水解”。

    ④鉴别(利用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为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现象为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3)铁及其重要化合物

    ①Fe2+的还原性常表现为遇HNO3、H2O2、Cl2、MnO-4(H+)时转化为+3价。

    ②Fe3+的氧化性常表现为可氧化Fe、Cu、I-、S2-、SO2-3。

    ③证明溶液中既有Fe2+又有Fe3+的方法

    证明Fe3+用KSCN溶液,溶液变红;

    证明Fe2+用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色褪去。

    (4)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几个重要反应分析

    ①Cu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铜锈(绿色)

    2Cu+O2+CO2+H2O===Cu2(OH)2CO3

    ②CuSO4遇水蒸气变为蓝色晶体(CuSO4·5H2O),可用于检验H2O的存在。

    ③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此反应当Cu足量时,H2SO4不能完全反应。同时此反应也不适合用于制备CuSO4,因为有SO2的污染且H2SO4的利用率低。

    3、 金属单质冶炼方法归纳

    其中电解法是指电解熔融盐或氧化物;热还原法中常用还原剂有H2、CO、C、Al等。

    规律方法

    金属及其化合物制备的答题策略

    从资源中获取无机物,往往需要富集、除杂、物质间的转化等多步反应才能完成。

    (1)这类试题一般是解析已知的生产过程,重点是分析每一步加入的物质是什么、出来的物质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涉及Fe元素的除去步骤一般为

    溶液含(Fe2+、Fe3+)――→氧化Fe3+――→调pH使铁元素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氧化剂可选择H2O2、Cl2等,沉淀剂的选择要考虑不引入新的杂质。

    (3)涉及铝元素的分离,需要应用:

    4、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四种基本图像

    (1)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消耗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关系(如图1所示)。

    图像特点:Oa段、ab段消耗盐酸的体积相等。

    反应原理:Oa段 CO2-3+H+===HCO-3,

    ab段 HCO-3+H+===H2O+CO2↑。

    (2)向NaH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消耗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关系(如图2所示)。

    图像特点:从O点开始即产生CO2气体。

    反应原理:HCO-3+H+===H2O+CO2↑。

    (3)向Na2CO3、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消耗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关系(如图3所示,设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m∶n=1∶1,其他比例时的图像略)。

    图像特点:Oa段消耗盐酸的体积小于ab段消耗盐酸的体积。

    反应原理:Oa段 CO2-3+H+===HCO-3,

    ab段 HCO-3+H+===H2O+CO2↑。

    (4)向NaOH、Na2CO3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盐酸,消耗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关系(如图4所示,设NaOH、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x∶y=1∶1,其他比例时的图像略)。

    图像特点:Oa段消耗盐酸的体积大于ab段消耗盐酸的体积。

    反应原理:Oa段 H++OH-===H2O,CO2-3+H+===HCO-3;

    ab段 HCO-3+H+===H2O+CO2↑。

    5、 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四个基本图像

    (1)可溶性铝盐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图像:

    (2)偏铝酸盐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图像:

    6、 拓展图像

    (1)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或NaAlO2溶液至过量,图像如图1所示。

    (2)向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或通入CO2至过量,图像如图2所示。

    (3)向MgCl2、AlCl3和盐酸的混合溶液(即将Mg、Al溶于过量盐酸所得的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至过量,图像如图3所示。

    (4)向MgCl2、AlCl3混合溶液中先加入NaOH溶液,后加入盐酸(NaOH与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沉淀图像如图4所示。

    7、 氧化还原反应型

    在氧化还原中,经常遇到同一种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反应,或者同一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反应。要解答这类问题,就必须考虑反应先后顺序。一般来说,含多种还原剂的溶液中加入一种氧化剂时,还原性强的还原剂(离子)先被氧化;反之,含多种氧化剂的溶液中,加入一种还原剂时,氧化性强的氧化剂(离子)先被还原。最常见的就是将Cl2通入含Fe2+ 和Br- 的溶液中,反应的过程什么?根据已学知识Fe3+ 和Br- 可以共存,还原性:Fe2+ > Br- ,所以Cl2先和Fe2+ 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l2 + 2Fe2+ ==2Fe3+ + 2Cl- ;当Fe2+ 完全反应后,Cl2 再与Br- 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l2 + 2Br- == Br2 + 2Cl- 。

    8、 非氧化还原反应

    在非氧化还原反应(主要就是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反应中,由于无法通过上述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比较的方法来解释,所以相对比较复杂,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解决:

    1) 假设法。如某溶液中存在钠离子、偏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向该溶液中滴加盐酸,问产生现象的顺序是什么,并写出相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现在我们先判断一下离子间的反应顺序,然后根据反应顺序再得出相应的现象和离子反应式,因为偏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都要和氢离子反应,我们可以假设H+ 先和偏铝酸根离子反应,那么生成的氢氧化铝又要与原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而重新生成偏铝酸根离子,即假设不成立。同理,假设H+ 先与另外两个反应。通过假设可以判断出离子反应顺序为氢氧根离子>偏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

    2) 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溶解度来判断,生成物溶解度越小的离子越先反应,但有时也要考虑离子共存(例如双水解)的影响。如在含有NH4+、Al3+、H+、Mg2+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请依次写出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根据离子反应条件,上述离子均能与OH- 反应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及沉淀而反应,但有先后问题,由于H2O是极弱的电解质,是高中化学所学最弱的电解质[且H+ 与Mg(OH)2及Al(OH)3不共存],故H+ 优先于其他离子与OH- 反应,Mg2+与Al3+优先于NH4+反应,因为沉淀更难电离或者可解释为NH4+与OH-生成的NH3· H2O又可与Mg2+及Al3+反应后变成NH4+, 再由于Al(OH)3更弱更难溶,所以Al3+优先于Mg2+反应,Mg2+优先NH4+反应,此时除了剩下的NH4+可与OH-反应外,还有生成的Al(OH)3也可与OH-反应,哪一个优先反应呢?可借助双水解判断。假设 Al(OH)3 先反应,则生成的AlO2-与NH4+又发生水解而不能共存,重新生成Al(OH)3及NH3·H2O, 所以NH4+ 先反应,Al(OH)3后反应。

    9、 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电离程度来判断,其生成物电离程度越小的离子越先反应,如在CH3COONa,NaHCO3,C6H5ONa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请依次写出各步离子方程式。根据离子反应条件,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方可发生离子反应,CH3COO-、HCO3-、C6H5O- 均可与H+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质而发生反应,由于HCl是逐滴滴入的,所以H+ 浓度逐渐增大,只有最弱的电解质酸根C6H5O-最先与溶液中H+ 达到电离平衡生成弱电解质,所以生成的电解质越弱、越难电离,则该离子反应最先发生。

    由于酸性顺序是:CH3COOH > H2CO3 > C6H5OH,三个离子反应的顺序应为:①C6H5O-+H+==C6H5OH ②HCO3-+H+==H2CO3 ③CH3COO-+H+==CH3COOH。

    我是于汐老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98级化学化工学院;2002年未来教育家一等奖获得者;2002年至2014年于湖南省排名前二高中任教,2014年起任中学化学教研组长。

    更多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高考必杀技请关注ID:化学点心优课服务号。

    三、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是初三才新增的一门科目,对于初中生们而言是一个关键的科目,下面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篇1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篇2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篇3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

      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篇4

      一、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1、蛋白质:①作用:促进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 ②存在:肉类、鱼类、乳类、蛋类、豆类等; ③CO中毒机理:CO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2、糖类: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②主要存在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薯类、甘蔗); ③作用: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3、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4、维生素: ①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②存在:水果、蔬菜、动物肝脏、鱼类、奶制品等。 ③缺乏会引起夜盲症、坏血症等。

      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1、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最多的是氧,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2、C、H、O、N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其他元素以无机盐形式存在;

      3、钙可使骨骼和牙齿坚硬;缺钙会得佝偻病、发育不良、骨质疏松等病。

      4、K+、Na+可维持人体内水分和体液有恒定的PH,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有机合成材料

      1、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含CO、CO2、H2CO3、碳酸盐)

      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含CO、CO2、H2CO3、碳酸盐)

      3、天然高分子材料: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

      4、三大合成材料:塑料(热固性和热塑性)、合成纤维(涤伦、锦伦、腈伦)、合成橡胶。

      5、白色污染: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治理措施:①减少使用;②重复使用;③开发新型塑料;④回收利用

    ;

    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问题,通过《于汐化学: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及方程式》、《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知识汇总」金属的化学性质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知识汇总」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求高一化学必修一金属及其化学性质知识点总结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