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小学生心理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名师悟道」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和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名师悟道」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同价值观的涌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小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和成长等方面也遇到了更多的挫折和困难。同时小学时期由于身心发展变化快、文化知识不足、缺乏经验等原因,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干扰,从而出现越来越多心理问题。本文针对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
一是厌学。根据相应的部门机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小学生中存在厌学情绪的占总体比重的5%-10%,对于这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学习相对较困难,缺乏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学习进度。他们会在上课时偷偷玩耍、或者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要么就在课堂上睡觉,更有严重的会出现旷课以及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不来上学等情况。二是学习焦虑。存在学习焦虑的学生听到学习就精神紧张,提到考试就心烦意乱,考试时会心跳加速、出汗、身体发抖,大脑接近空白。三是无法正视学习挫折。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其中有些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或者被其他同学超越,则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和妒忌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交往方面
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对于他们而言,交往的对象很多都是成年人,在交往过程中,成人大多数情况下会顺应孩子的喜好,因此会出现不协调的交往情况。孩子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比较固执、任性的特点。当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之后,在整个集体中的位置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依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去和集体中其他的孩子进行交往与沟通,必然会产生人际交往问题。二是交往障碍。有些学生长期缺乏玩伴,与同龄人的相处的机会太少,导致他们与别人相处时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不敢与人交往,拘谨胆小,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并不能够和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甚至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过高的防卫心理,产生恐惧感,严重时会导致自我封闭的情况发生。
(三)成长方面
一是自理能力差。父母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过度呵护,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他们在学习中不会整理自己的文具;不能独立记下作业要求;更有甚者很多高年级的学生还需要父母帮他们穿衣或者吃饭。当他们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主动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而是先去向父母求救,养成了非常严重的依赖感。二是缺乏自信。有些同学在学习或生活中的某一方面遇到了困难,经受了打击便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在很多情况下只需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更有甚者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从而压抑了进取心和创造性。三是意志力薄弱。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大多数都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可有一部分学生常常管不住自己,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经常是“常立志,志不长”。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一) 家庭原因
1.对于父母而言,本身没有起到监护的职责,家长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很多事情都由家长一手包办,缺乏让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
2.很多家长整体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水平并不能对孩子形成很好的教育与指导。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观念,不懂得小学生发展和心理变化规律,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方法单一,教育观念传统,习惯用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孩子,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就应该无条件的顺从父母的教育,“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殊不知,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智力水平早已超越了他们的生理年龄,这种“知识倒挂”现象是很多家长没有预料到的,孩子在不断的成长进步,而家长却在原地踏步,在教育孩子时能力有限、耐心不足、脾气暴躁,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家长是学生发展与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指挥者和领路人,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所谓“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传”很多家长没有起到积极的镜面作用,自己做不到的事却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好,霸道式的养育,做不好就会受到谴责,无形中会让孩子变得非常胆小,说话、做事总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期待家长能和学校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打破家长原有的思想观念,建立现代化的科学育人观,鼓励家长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能够更加的全面。
(二)学校原因
1.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学校为了完成相应的应试教育目标会给学生布置很多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仍有很多繁重的学业。与此同时学生之间也存在很多考核、竞赛等,加重了小学生的负担。
2.老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不足。有很多老师只注重教学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老师甚至会羞辱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也仅仅是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进行体罚或者是变相的体罚,从而让学生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胆小等心理问题。
基于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希望学校教育能做出改进:
(1)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每位教师可以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2)老师要学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从而有效地增强其自信心。许多实验结果证明,成功的感知和体验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三)社会原因
小学生是非分辨能力有限,从目前的懒惰、自制力差、焦虑等心理问题来看都受到当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媒体宣传、个人极端和享乐主义等潜移默化的影响。
聊城市东昌府区 阳光小学 赵洋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J]. 李艳辉,徐立平. 黑河教育. 2018(06)
[2]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袁明华. 贵州教育. 2018(14)
[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析及调适[J]. 黄彦. 小学教学参考. 2017(15)
[4]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浅谈[J]. 孙玉莲. 才智. 2017(24)
[5]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J]. 杨坚. 中国校外教育. 2018(04)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来自实践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呼唤合理有效的教育促进措施。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概括了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主要表现,并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详尽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整理综述了现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九种常用措施:将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培养情绪调控能力;悦纳自我;学会人际交往;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引入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会、少先队活动中去。
双亲心育: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根据我校小学生2010年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显示:50.1%的家长没有固定工作,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13.4%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3%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46%的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15%的小学生生存在交往障碍大部分学生生活优裕,身体早熟,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针对这种现状,我校提出了 “双亲心育”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引,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以互相亲近为前提提出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为目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对教育者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和良好的行为训练。具体说来,即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启迪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发展方向,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努力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正常心理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第一,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第二,对人多疑恐惧。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第三,对他人冷漠敌视。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第四,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由于大脑发育已趋于成熟,有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从童年期单纯的正向思维逐渐发展为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在接受教育和社会文化交往中,也掌握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同时也就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为对父母的再三叮嘱话反感。
2、焦虑抑郁状态:青少年从儿童期转型到青少年期,从依恋父母转向同学和朋友,逐渐接受社会适应性,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表现为:
①经常头痛、肚子痛;
②多梦,梦见家中发生了不幸;
③食欲下降,胃痛;
④害怕上学,和同学说话时紧张;
⑤担忧、胆怯;
⑥担心不能把事情做好;
⑦遇到高兴的事也不快乐;
⑧手脚发颤、发麻、多汗;
⑨注意力不集中;
⑩觉得生活没价值,感到自卑,经常内疚自责。
3、对人恐怖症
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
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扩展资料:
基本辅导:
1、门诊辅导
即在心理咨询室坐等来访者上门咨询,一周集中固定时间进行。若在咨询时间外有来仿者,也接受咨询。
2、书信辅导
即通过书信交流形式进行心理辅导。操作简单,运用方便,非常适合对自己的心理障碍有顾虑,比较胆小、怯懦的人群,这种咨询方式随时进行,及时回复。
3、电话辅导
公布办公室电话、与辅导对象通过电话进行沟通。
4、专栏辅导
专栏咨询是结合实际,通过广播、报纸等形式对群体的典型心理辅导进行解答。这可充分调动辅导对象共同完成。广播则可根据实际随时进行。
5、开展心理讲座
即针对团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当面集中指导和咨询。结合群体对象的实际开展团体辅导项目。
三、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
关于小学生心理的问题,通过《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小学生心理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