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剽悍的十八岁阅读答案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一位空军女少校眼中的英雄本色和你觉得电影《英雄本色》中哪一部更好?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一位空军女少校眼中的英雄本色
来源:解放军报
空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感染内科病房内,护士李春艳和张勐珠正在给患者治疗。刘小娟 摄
我的名字看上去十分复杂,单名“鹥”里有一个小鸟的“鸟”字。鸟儿能上天,我的父亲也会飞翔,他是空军一名战斗机特级飞行员。
我5岁那年,父亲调到了外地。当时母亲在南方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我生活在都市里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要是随军去我爸的部队驻地,上学选不到一所好的学校。父母权衡再三,还是决定不随军。从此我们一家过上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从5岁到16岁,我都在火车站里跟父亲告别。大概是从小经历太多分离,我对人群聚散的场所情有独钟。港口、车站、轨道、机场……每一个来来去去的场所都代表着一次次出走,也寄托着很多希望。
小时候,父亲每年休假回家探亲,我总是想不起来他的样子,唯独那身军装却非常清晰地滑翔进我心里。
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些年趴在火车站旅客出口处的铁门外焦急寻找父亲的情形,他总是一身戎装,拎着行李箱急匆匆地向我走来,爱意满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通信联络不像现在如此方便,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通过电话找到父亲,只能等着他打固定电话回来,更多的是靠写信,我跟母亲会合写一封信寄给他。
那会儿我上小学,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定期寄信收信。父亲的回信都是由母亲念,通常念完关于我的部分,她就把信收起来,躲着我偷偷看。
父亲的字里行间让我对军营充满幻想,这是一种因缘,我确信父亲舍得远离我和母亲去飞行,那么空军一定是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
10岁之后,我开始在暑假时间独自坐火车去父亲的驻地看他。母亲把我托付给陌生的列车员,好心的阿姨会带我一起吃牛肉罐头配米饭,睡列车员车厢,再把我交到父亲手里。
父亲让人带我去看飞行,白天在外场,他们把年幼的我抱进机舱,飞夜航的时候,我和空勤家属们坐在屋顶上数着星星。那时候,我真是不明白飞机上这些枯燥的表盘有什么值得父亲痴迷。
记得那个夏日午后,我正在休息室美滋滋嘬着冰棒。父亲拎着头盔,突然一脚踹开门进来,后面还跟着几个飞行员。他们刚飞完一个架次,飞行服被汗水湿透到能滴出水来。
他们在争吵。这个时候,我被别的叔叔带出房间。路上有人告诉我:“刚才飞行训练差点出问题,幸亏你爸反应快……”
这些年遇到的飞行险情和他获得的军功章,父亲都很少跟我谈及。后来我考上了军校,也成为一名军人。
我的成长故事其实并不特别,它只是众多空军飞行员子女成长记忆中的“普通版本”。
与大部分父母生怕孩子离家太远不同,从年少时,父母就支持我寻求自己的诗和远方,鼓励我离家去看外面的世界。
读军校前,父亲向我和母亲一次次告别;当兵后,我向父母一次次告别。
毕业后到部队报到前的那一晚,父亲拿出来一个铁盒子,里面是他所有佩戴过的军衔、肩章、领花。
那是他第一次这么郑重地跟我谈人生、谈未来的军旅之路。
那时候的我,并没有意识到,从此我将和父母告别,而告别其实是一个感情成本很高的仪式。
我们每天都要和一些事情告别,有时只是一个转身,就离开了一个工作、一个人、一个地方;有时只是因为时候到了,就不得不远离一段原有的生活轨迹。
对于普通人来说,勇敢是一种个人品质。对于军人来说,勇敢是一种职业道德
我真正领略到飞行的风险,是自己调到原空军总医院上班没多久。
那天中午,我正在外面,突然接到母亲电话:“你徐叔叔的飞机摔山上了,我陪你阿姨一直守在ICU里,现在人送到你们医院了。”
徐叔叔跟父亲是朝夕相处的战友,住在我父母家对面。挂断电话,我就往单位跑,眼泪不自觉往下掉。当我在重症监护病房看到徐叔叔和他身上冰冷的仪器,真的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悲伤。
在别人眼中,徐叔叔是英雄。
在我眼中,他很平凡,和自己父亲一样,一个照顾不了家的军人。他有一个读中学的女儿,出事后夫妻俩不敢告诉老人和孩子,乖巧的女儿一直以为爸妈是到北京出差去了。
出事前,一家人在一起吃了最后一顿饭。因为女儿的学业问题,他们争吵起来。孩子出门上晚自习时,根本不知道这一别竟差点成了与父亲的永别。
2016年3月15日,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员赵全新和刘树青,夜航驾机下滑着陆时突遇罕见的低空撞鸟,发动机受损无法正常着陆。
当时飞行高度只有90米。但是,2名勇敢的飞行员没有跳伞,冒着生命危险实施迫降。从发现发动机故障到飞机接地瞬间,仅有16秒!事后,2名飞行员戴上了金灿灿的二等功奖章。
立功的飞行员之一赵全新,是我军校同学的丈夫。遇险那天,他妻子在桂林家中怀二胎已经8个月了。
正常夜航大概晚上十点多结束。那天晚上,他妻子总莫名觉得心慌,破天荒第一次在训练时间给团里打电话问飞行情况。
赵全新强忍伤痛在救护车上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骗她说:“已经飞完了,回去还要加班。”
此时,赵全新完全不知道,妻子已经从教导员那知道出事了。
这夫妻俩心理素质实在是太好了,为了不让对方担心,互相继续“演戏”。他妻子说:“那你加班继续忙吧,我睡了!”
后来我问赵全新,飞机坠落瞬间你是啥想法?赵全新说:“第一个念头就是——坏了,明天肯定全团要进行事故总结!”
战机迫降后,赵全新还清醒,但是身体已经动不了。他在机舱里扭头勉强看了看,后面依次降落的最后2架飞机都安全着陆了。
他是大队长,知道那天安排20多架飞机降落,前面十几架都没问题,只有他们这架被大鸟撞坏了发动机。
凭借极强的飞行技术,正确稳妥地处置了险情,赵全新成了飞行团的英雄。现在,他依然正常开展训练,飞不好的时候照样挨批评。
军人的爱总是深沉又隽永。在那些时光接缝的细微处,那些临危不惧的英雄,其实也是平凡的。
有部战争题材电影里的经典台词让我印象深刻:“被人们尊称为英雄,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负担太沉重了。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军人。”
在某飞行学院的毕业答辩会上,考官最后一个问题是,歼5战斗机上共载弹多少发?
学员回答的载弹量是标准答案。但考官非常严肃地告诉这个学员,实际载弹量比标准答案多一发——如果最后炮弹告罄,而敌人对祖国和人民仍有威胁,你和你的座机就是最后一发“炮弹”。
趋利避险,是人之常情;面对死亡威胁,社会的其他人群都有紧急避险的权利,但军人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这种行为一定需要超乎物质的力量做支撑。我觉得,这种力量就叫作信仰。
人世间,真正让人充满敬意的,绝不是物质利益。
那年上海承办世界残奥会,原南政院上海分院学员们承担上海体育馆的开幕式内场引导兼安保工作。
有一晚排练到很晚,我们全队坐着大巴车回学校。车子穿梭在大上海这座满是摩天大楼的水泥城市里、数条灯光璀璨的街道上,满车的战友们都疲惫地睡着了。
我无意间看向窗外,看到一栋高楼,上面耸立着几个亮闪闪的大字:献给这座城市的未来。
看着车内我身边那些年轻又安静的同学,我的心“咔嗒”一下被打动了。这就是恒常生活的诗意。
一座城市如果被梦想洗礼,就会有年轻人不断涌入。每个远道而来的年轻人都会在特定区域里集合起来,睁大眼睛寻找机会。
其实我们所讲的牺牲,我们所说的英雄,就是这样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平凡人身上。
我们需要英雄,也需要坐在路边给英雄鼓掌的人们。
不是所有的胜利都值得歌颂,也不是所有的失败都毫无价值。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我们已经为梦想流下了太多泪水。
军人所做出的奉献牺牲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这种支撑绝不是金钱——为了钱去死,那不是真正的军人,也没有军人的灵魂;
这种支撑甚至不仅仅是名誉——今天烈士陵园安眠着很多无名烈士,他们倒下时绝没有想过自己会名垂青史;
这种支撑也绝不是冲动——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在高寒缺氧地区默默付出的平凡英雄,难道不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冷静、最坚韧的人吗?
愿你是披荆斩棘的英雄,也是有人疼爱的宝贝
关于后脑勺的故事,我听过最心疼的讲述,是一位女军医的亲身经历。
她是我们单位的缪京莉医生。1997年,34岁的缪京莉还在新疆某医院空勤科当军医,随队到基层场站巡诊。那里方圆百里都没有人烟,只有空军官兵驻守。
到达外场那天,一位飞行员神秘地说:“缪医生,我们想请您上楼看看。”
她好奇地跟着走上楼去,发现十几个大男人都趴在墙边往外看。
看什么呢?有人让缪京莉猜一猜。
她放眼望去,无尽蓝天下,都是茫茫沙漠,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欣赏的美景。
有人抬手指了指远处:“你看,那是一段铁轨。”
缪京莉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的确,一段斑驳的铁轨悠悠然驶向远方。可是,这有什么好看的?
那人缓缓地说:“在这段铁轨上跑的,是奔向外面唯一的列车,每次只要想家了,我们就会一起到楼上来看火车。没有火车经过的时候,我们看看铁轨,心里也舒服些。”
那天,还真有一趟军列驶过。十几个军人的后脑勺一动不动趴在墙边,望着自西向东的铁轨,没有人说话。
缪京莉离开新疆,调入北京。有一天早上,她惊讶地看到自己的桌上放了一束鲜花。
值夜班的同事打趣道:“缪医生,昨晚有个男同志带着这束花过来找你,没见到你伤心地走了。”
这束花其实是一位名叫王立辉的飞行员送的。
那天晚上,曾经在新疆服役过的十几个战友在北京聚会,大家聊起戈壁往事,就聊到了他们的好军医缪京莉。
他们都没有缪医生最新的电话号码,但知道她就在空军总医院上班。于是,他们决定派王立辉作为代表去医院看看她。
王立辉把花送到了办公室,留下一张卡片,落款:想念你的战友们。
那年6月,我随医疗队赴戈壁巡诊。当我背着沉重的迷彩背囊,站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军列站台上,终于亲身体会到缪医生故事里那些真实场景的存在。
在西北沙漠腹地,我们见到了无人机飞行员李浩和陆冬辉。李浩飞了30年,经历4次转隶,一次比一次偏远艰苦。部队新组建,飞行员的房间是没有卫生间的小平房,一床一桌一椅,就是全部家当。陆冬辉是自由空战比赛中金头盔获得者,跟我们聊起飞行头头是道。
巡诊休息间隙,医疗队一行参观了空军先进的武器装备。所到之处,每一个机库正对着大门的墙面上,都挂着鲜艳的国旗,另一面墙上悬挂着庄严的党旗。
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飞行员的青春面孔,听到许多拼搏追梦的生死故事,也见到他们生活中寻常的样子。
飞行员在常人眼中是精英。跟他们聊天,听他们谈残酷紧张的训练从来没有埋怨,谈职业生涯的憧憬充满自豪,谈头脑风暴的智慧头头是道。他们年轻又自信,明知前路艰险依然充满活力,敢于试错从不沮丧,这样的团队让人看到无限向上的希望。
巡诊最后一天,恰逢基地执行阅兵任务的官兵要飞行转场。清晨,医疗队员们站在宽阔的跑道上为他们送行。
蓝天下,新型战鹰银色机翼舒展,那些闪亮的金属,构筑的不只是飞机,还有搏击长空、捍卫和平的大国强军之梦。
亲眼看见飞行员从机舱向地面敬礼致意时,“祖国”两个字的分量特别的重,“忠诚”两个字的内涵特别的深。
当时,我站在跑道旁边,突然特别想念我的父亲。
如今,年迈的他已经告别蓝天,而新一代飞行员驾驶着战机在祖国领空继续巡航。
当兵的日子如同一枚巨大的时针,在我转变为合格军人的每一个刻度上跳动。
我从父辈的经历中受益匪浅,以至于无法分辨自己的每一个神态、每一次选择,究竟是与那个血缘上的父亲有关,还是无意中复制了那个赋予我理想和激情的群体,并把他们的影子在自己身上合成。
舒婷有一首诗叫《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是啊,我们负重前行的岁月连同国家命运,在千万座营盘中激荡。风沙算什么,荒漠怕什么,距离是什么,是军人就统统不在乎。
我只知道,我爱你守卫部队营门阵地坚毅的侧脸,我爱你通宵制定训练计划熬红的双眼,我爱你庄严敬礼右手上厚厚的结痂,我爱你笔挺军装包裹的灵魂。
我爱你见过沙漠的眼睛,听过风雨的耳朵,嗅过海风的鼻子,攀过山岩的双脚,还有那吻过暴雪的嘴唇。
我爱的这一切,就是军人的人生。
这也是所谓的兵味儿,归根到底是彪悍而顽强、刚毅而柔软的人味儿。(本报特约记者 谢鹥)
一、你觉得电影《英雄本色》中哪一部更好?
我认为是第一部最好看
《英雄本色》在几十年来,香港电影大大小小评选中,皆名列前茅,这就是他于香港电影中的地位。由此部影片打开了香港电影黑帮片的浪潮,将男儿快意恩仇、男儿尊严、得失荣辱体现的淋漓尽致。
自此片上映,影片中的一个个片段被同时期的电影争相借鉴,甚至于今天风靡各大小网站的短视频制作当中。据说,《英雄本色》在韩国上映后不久,韩国的风衣和墨镜都卖到脱销,该影片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不一般。周润发所塑造的小马哥,一身长衣放纵不羁的出现在开场,略微上扬的嘴角充满了玩世不恭;而口叼牙签、假钞点烟、给假腿敬酒显得嚣张不羁;枫林阁中的快意恩仇让人大快人心;一瘸一拐擦车的英雄消沉;在山顶和豪哥谈话时的委屈不甘等等。这一切似乎都在阐述一个思想:英雄自当如此,英雄自在失意之时。
其实观众欢迎对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只要不是刻意消费名气而狗尾续貂和画蛇添足就行,《英雄本色2018》在故事设计方面,有敬重,有传承,有创新,与原来版本的故事和风格一脉相承,没有用力过猛破坏气氛,但呈现出的效果还有些差距!
所以,《英雄本色》对于华语影坛的意义,除了是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而那时电影工作者们的态度才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闪光点。原来我们曾这样热爱电影,原来我们的电影和电影人曾经这样有情有义!
二、传奇方显英雄本色——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小传(下)
关于罗帅的评价:二战结束后,美国曾令尚且在世的德军将领撰写回忆录以总结战争经验,其中给这些昔日的敌人出了一道简单的问答题——谁是苏联最杰出的战地指挥官?美国人本以为答案会是朱可夫,毕竟朱可夫把德国人打得最痛。但出人意料的是,几乎所有德军将领的答案都是苏联的另一位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能让敌人心服口服,这是比任何勋章都更加真实的奖赏。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是杰出的苏联军事家,在战争中他既善于防守,又长于进攻,在卫国战争中屡建战功,被称为常胜将军。他指挥过斯摩棱斯克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大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和东波美拉尼亚战役,为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与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被誉为苏联陆军的“三套马车”,是扭转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军事家之一。2015年5月6日,在莫斯科举行了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纪念碑的揭碑仪式,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等领导出席。梅德韦杰夫在揭碑仪式上致辞,高度评价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伟大功绩。
关于罗帅的谨慎:
朱可夫一生中只敬服两个军人,一个是他青年时期的军事导师——图哈切夫斯基;另一个就是罗科索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曾经是朱的上级,在基层当兵时,两个人的勇敢都是不容置疑的;在高级指挥岗位两个人水平在伯仲之间,朱对部下则更严苛一些。朱唯一不屑的是,罗在担任高级指挥员时的那种谨慎态度。罗在担任集团军和方面军司令时,除了有必要到前线视察,一般不轻易在前线晃来兜去,因为在前线哪里都不安全。而朱可夫则相反,他经常在前线视察,危险地段匍匐前进。罗认为高级指挥员是军队的宝贵财富,象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瓦杜丁、阿帕纳先科三个大将的惨死是军队最大的损失,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高级指挥员在前线视察未必是好事,因为你看到的情况在总体情况里往往也只是一个点,并不能说明真实的全部情况。
战后在一次罗科索夫斯基的生日宴会上,罗邀请了朱可夫和科涅夫参加宴会,宴会由罗昔日的参谋长马利宁主持,马利宁谈到高级指挥员在战争期间不应老是匍匐在前线视察的问题惹怒了朱,朱在宴会上大叫:我在战争中,就是在最危险的地段匍匐……然后不辞而别!
关于罗帅的人品:
罗科索夫斯基的人品毋庸置疑是十分良好的,主要体现在罗科索夫斯基对待同僚和下属以及对待妻子和情人上面,罗科索夫斯基对于朱可夫,可以说是仁至义尽的,当朱可夫犯了大错的时候,罗科索夫斯基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朱可夫。这个故事甚至成为了一段佳话,很多人都认为罗科索夫斯基虽然没有朱可夫那么高的地位和权利,但是也同样不会犯像朱可夫那样的错误。罗科索夫斯基对下属非常好,通常会想方设法帮助下属解决一些问题,可以说极具人道主义精神。与此同时,罗科索夫斯基对于自己的结发妻子也从来都不曾背弃过,即便是有众多的情人,也从来没做过抛妻弃子的事情。
罗科索夫斯基的人品总体而言是十分高尚的,无论对于自己的同僚还是下属,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正直之心,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罗科索夫斯基虽然很多情,但是也从来没有抛弃过自己的妻儿,对于自己的发妻还是足够的敬重的。
关于罗帅的风流:
当说到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免不了要谈到他的感情生活。罗科索夫斯基的妻子是尤利娅·彼得罗夫娜·罗科索夫斯卡娅(1900-1986)。她1923年嫁给罗科索夫斯基,之后一直与丈夫患难与共,无论是他无辜入狱,还是他在前方作战,尤利娅都一直在后方等着他。尤利娅知道丈夫在前线与一位女军医的恋情,但她一直坚守高傲的沉默,没向任何人谈起此事,而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埋在心底,用自己的忠诚等到战后自己丈夫的归来。
然而,对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私生活在民间有很多传说,主要的是他与著名影星瓦连京娜·谢罗娃的一段交往。
罗科索夫斯基与谢罗娃相识于1942年。1942年3月8日,罗科索夫斯基在苏赫尼奇村郊外受伤,弹片伤及肺部和脊柱,他的伤势很重,很快就被送往莫斯科治疗。有一天,女演员谢罗娃随其他演员一行去医院慰问伤员。她一走进罗科索夫斯基的病房,就被罗科索夫斯基魁梧的身材(2米)和迷人的微笑迷住了。那时候,谢罗娃是单身,传言罗科索夫斯基在认识当天为谢罗娃举办了一个浪漫晚餐,还传说在认识当天,谢罗娃就邀请罗科索夫斯基去大剧院看戏,他们从工作人员的入口进入大剧院,之后谢罗娃就坐在罗科索夫斯基身边,整个剧场的观众都看到了这一幕。之后,谢罗娃天天都去医院探望罗科索夫斯基,于是在莫斯科就传开了罗科索夫斯基与谢罗娃的浪漫故事……
谢罗娃当时是著名诗人西蒙诺夫的女友(后者后来成了她的丈夫),况且斯大林(谢罗娃是斯大林喜欢的女演员之一)也知道并首肯他俩的关系。此外,罗科索夫斯基很尊敬诗人西蒙诺夫,喜欢西蒙诺夫的诗歌,把诗人赠给他带有签名的诗集放在书橱显眼的位置。罗科索夫斯基与诗人西蒙诺夫在前线多次见过面,因此,以罗科索夫斯基的人品,不会去夺他人之美。
那时候,谢罗娃虽与诗人西蒙诺夫相恋,但她很久没有答应嫁给他。简言之,她还有选择自己心爱人的权利。谢罗娃那时知道罗科索夫斯基有两个心爱的女人,一个是后方的妻子尤利娅,另一个是前线的女友加林娜·塔拉诺娃,但依然向罗科索夫斯基发起“进攻”。可罗科索夫斯基却对此不动声色,像军人一样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这点让谢罗娃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正常的男人对她这个“女性美的象征”无动于衷?谢罗娃不甘心一直做个探访者,也不愿意以一个对谈者身份结束与这位传奇般将军的交往。于是,她决定给罗科索夫斯基朗诵西蒙诺夫的诗作《等着我》。《等着我》本来是诗人西蒙诺夫专门献给谢罗娃的一首诗。谢罗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打动罗科索夫斯基的心。
等着我吧,我会归来的
但你要苦苦地等待……
当罗科索夫斯基听到谢罗娃朗诵到“往昔的一切,都一股脑抛开”这句时,本想不让她再往下念了,但还是听完谢罗娃的朗诵,然后冷漠地告诉她,说要叫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来莫斯科,并请求她以后别再来打扰他……打那以后,他俩的交往就结束了。
谢罗娃在晚年曾经对自己的女儿说:“人们可能会忘记我这个女演员,但苏联英雄谢罗夫(女演员的第一任丈夫,在一次空难中牺牲),诗人康斯坦丁·西蒙诺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将会永远铭记人们心中,那么,我的名字也会与他们在一起。
传闻梅赫里斯曾向斯大林告密说,谢罗娃去前线探望罗科索夫斯基,并一直在司令部内留宿。斯大林羡慕不已:“谢罗娃?是那个美丽的女演员吗?她真是美若天仙” 梅赫里斯插话说:“但元帅的声誉会因此一落千丈,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斯大林喃喃自语:“我们该羡慕,贝利亚同志,我们该羡慕才是!” 他突然回过神来:“罗科索夫斯基的妻子去了哪儿?” “我会查清的,她大概撤退到后方去了” “赶紧找到她,用飞机送她去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让她跟谢罗娃去争吧,看谁去谁留。 ”斯大林脸上浮现出恶作剧般的微笑。
罗科索夫斯基绝非圣人,像许多苏联将军有自己的战地女友一样,他在战场上也遇到了一位20多岁的姑娘 ,即军医加林娜·塔拉诺娃。塔拉诺娃在前线一直陪伴他,还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与罗科索夫斯基一起走过了整个前线的艰难路程。”
加林娜·塔拉诺娃1941年夏天刚从医学院毕业,战争开始后她立即应征入伍,被分配到第85野战医院当医生。医院坐落在莫斯科郊外,每天接收从前线运来的伤员。有一天,听说有一辆汽车运着伤员来了,塔拉诺娃赶紧跑去迎接,根本没有发现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在一边站着。罗科索夫斯基把她叫住了,面带微笑地问,为什么不给首长打敬礼?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塔拉诺娃与罗科索夫斯基认识了。他俩很快就堕入情网,塔拉诺娃成为罗科索夫斯基的战地女友。1945年1月在华沙郊外,塔拉诺娃在轰鸣的炮声下生了一个女儿,罗科索夫斯基给女儿起名叫娜杰日达。在战争即将结束时,罗科索夫斯基与塔拉诺娃分开了。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作战,而塔拉诺娃去到了柏林。卫国战争结束后,罗科索夫斯基回到自己的合法妻子和女儿身边,他与塔拉诺娃的“战地浪漫曲”彻底结束了。
许多人为塔拉诺娃抱打不平,认为她付出很多,最后被罗科索夫斯基抛弃了。可塔拉诺娃自己的心态一直静如湖水,因为她从没有奢望自己要成为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夫人,而让那段与罗科索夫斯基的战地爱情成为人生的珍贵回忆。战后,她嫁给了空军试飞员库德里亚夫采夫,住在波罗的海的一个城市,生下了女儿玛丽娜。可她的幸福并没有很久,丈夫库德里亚夫采夫在一次试飞中牺牲了。之后,她回到莫斯科,拒绝了许多男子的求婚,因为不想再折磨自己,就决定与女儿娜杰日达一家生活在一起。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三、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辞(急!)
1、钱学森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11日。1939年他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留美从事火箭研究,1955年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此后,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起步。迄今,钱学森已为祖国工作了逾半个世纪,1991年和1999年,他先后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闵恩泽
将石油变成汽油、柴油需要催化剂,用石油制备各种塑料也需要催化剂,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可以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提取各种纤维来制成。然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催化剂研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当时刚回国的闵恩泽带领同事们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一系列催化剂。此后几十年,闵恩泽和他的同事们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生产各种炼油催化剂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针对目前原油价格上涨,他又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充分利用原油加工高价值化工产品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闵恩泽说:“现在原油很贵,所以一定要把原油充分利用好,除了生产汽油煤油、柴油之外,让它生产一些高价值的三大合成材料,这样才能赢利。”
如今84岁高龄的闵恩泽带领大家建起了一套可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装置,它能把植物油和废弃的地沟油转化成柴油。
【颁奖词】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3、方永刚
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前沿地带,方永刚是一颗星,一团火,20多年的教师生涯,他以生命燃烧的代价奋力耕耘三尺讲台,真学、真信、真情传播并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成就之风令人惊讶,而不知疲倦、不顾生死的投入状态,更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名普通的理论教员,方永刚的灼人热情从哪里来,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魅力是不竭之缘,遍阅中外历史,政治兴衰、国家兴亡和民族续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思维,理论新则方向明,人心顺事业成,正反两方面的例证,比比皆是。而在形势多变,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指导理论的适时更新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颁奖词】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 ,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4、谢延信
30多年精心照顾亡妻的父母和傻弟弟,老谢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做人要讲良心”是他的信念。用简单的道理过简单的生活,今年54岁的老谢简单的生活并不贫瘠。
【颁奖词】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5、钟期荣 胡鸿烈
香港树仁学院坚持四年制,经历35载风雨,成为香港首间私立大学
12月19日,香港树仁学院接获香港教育统筹局通知,获批准升格为大学,成为香港首间私立大学。教统局局长李国章表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通过,树仁学院升格为大学,并考虑提供一笔过拨款资助树仁。
对于树仁学院历经35年的漫漫长路,终升格为大学,学校上下都充满喜悦。副校长胡怀中表示,树仁学院获升格,是对两位创办人———校监胡鸿烈及校长钟期荣的肯定,也证明树仁一直坚持四年制是正确的。
树仁的创办人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是民国时期的顶尖人物。他们在1971年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莘莘学子打拼35年,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上世纪70年代港英政府曾以给予津贴为条件,要求其放弃四年制,改用“二二一制”(即二年预科、二年专科、最后一年学术性教育),但胡氏夫妇坚持办学理想,结果不获资助。经多年争取,终于让树仁修成正果。
外交官状元邂逅第一女法官,夫妻二人决定通过办学来报国
“在过去的35年,我已把青春、生命、一切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书院。”86岁的钟期荣曾经中风,行动和说话都有困难。但说起自己的梦想成真,她异常激动。胡鸿烈为妻子温柔地拭去不能控制的垂涎,他把一切荣誉归于妻子:“树仁今天的地位,正是她的远见和毅力的结果。”
钟期荣1920年7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她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1944年,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同一年,钟期荣参加重庆全国高等文官考试,获得司法组第一名,之后成为中国首位女法官。胡鸿烈则是当时外交官考试的第一名。
当时两人要接受为期半年的训练,外交官考第一的胡鸿烈四处打听谁是司法界状元,碰巧当时钟期荣要为这批新外交官进行司法训练,两位状元谈起恋爱来。翌年11月12日,两人在重庆结婚。外交官考试状元配中国第一女法官,一时传为佳话。两人之后育有二子。
1945年,钟期荣与胡鸿烈一起漂洋过海,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专攻青少年犯罪学,1953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回香港定居。
在此后的16年中,钟期荣先后在联合、浸会、珠海、崇基、崇华等院校任教,她高超的授课艺术和丰富的学识,使她在香港教育界声誉鹊起。
1971年,钟期荣辞去教职。当时,她的丈夫胡鸿烈在跑马地成和道买下了一幢花园洋楼。喜欢孩子的钟期荣最初想利用这个场地办一所幼稚园以怡情寄兴,后在丈夫的支持下,经过反复的考虑和讨论,决定“不为己,但为群;牺牲小我,达成博爱”,办一所大专学校。多年以后,钟期荣在回忆自己办学的初衷时说道,她与丈夫“均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为典型的中国书生,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慕古思贤,忧时忧国,咸信兴绝学于当今,重振人文,乃大丈夫应有之壮志,故此不避万难,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负起复兴中国文化之重任,来推行仁者教授,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培养出仁人君子,故创立树仁学院”。
与港英政府斗法坚持四年制,港英政府最后只好承认学校有选择学制的自由
1978年,港英政府发布《高中及专上教育发展白皮书》,建议树仁、浸会、岭南三家政府认可的专上学院改行“二二一”制(即二年预科、二年专科、最后一年学术性教育),改行这种制度后,政府将提供经济资助。
港英政府提出这一制度的目的是试图让这几所学院的学制与英国学制相衔接。钟期荣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拒不改制,结果树仁学院被港英政府排除出政府资助名单。由于钟期荣的坚持,港英政府最后不得不承认学校有选择学制的自由,并继续承诺给予树仁学院免息贷款。
1989年,港英政府宣布将所有大学学士学位课程统一为三年,将入学资格之预科统一为两年,以与英国本土合轨。此令一下,全港哗然,有5000多名学生愤而走上街头,游行请愿。港英政府不顾舆论反对,一意孤行,强行改制。钟期荣顶住压力,孤军奋战,独立坚持四年学制,再一次渡过了难关。
35年风风雨雨,树仁学院从创办初期的三层花园小楼校舍、200多名学生,不断发展壮大,为香港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专业人才。现在,该校已发展成拥有一栋12层的校舍楼和一栋19层的综合大楼,文、商、社会科学等3个学院和中文、法商、社会等13个系,200多教职员工及3000多名在校学生的初具规模的大专学院。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评价钟期荣“是一位凭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赤手空拳兴办教育的创业者”。
为保中国国籍选择当大律师,与何厚铧同年当政协委员,放弃立法局议员身份
从1944年在重庆全国高等文官考试中邂逅,到60多年后的今天,夫妻二人始终相携相随,给对方最大的支持和理解。
胡鸿烈1920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他自幼家贫,至九岁才能读小学。他只用了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一般人要六年才能完成的小学课程。之后,胡鸿烈自行参加省升中试,在浙江省三万多名考生中高中状元。高中毕业后,胡鸿烈顺利进入顶级学府之一“中央政治大学”,主修法律,并于1942年毕业。1949年他和妻子一起赴法国巴黎大学修读法学博士,并于1952年毕业。之后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在英国考得大律师资格,于1955年回港当执业大律师。
胡鸿烈说,当时大部分修法律的学生都会选择当事务律师,因市场需求大,钱亦比大律师赚得多。不过,当时要做事务律师就必须放弃中国国籍,胡博士为保留中国国籍而选择了当大律师。
回港当执业大律师后,胡鸿烈一直平步青云,及后更成为最早期的民选立法局议员。1979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并获邓小平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对于港英管治的那套什么“事先必须申请批准,回来后还要写报告”的规矩他统统不理,“爱国有理,大不了不做议员”。
结果,他真的在1983年从立法局退下来,不再担任民选议员,并在1987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首何厚铧也在同一年获得委任。胡鸿烈说,当年他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命,“皆因早就盼望可以为国家做点事”。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政协常委。
五亿身家用完妻子积劳成疾,为给学校建大楼,大律师80多岁还在打官司赚钱
年届86岁的树仁大学校监胡鸿烈及校长钟期荣携手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胡鸿烈说起自己51岁时创立树仁学院,只基于一个看似简单的理由:“好多年轻人无办法进大学嘛!”
胡氏夫妇事业有成,生活无忧,胡鸿烈深知太太有办学之心,希望开办幼儿园,他却认为其时本港只有两所大学(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大专学额短缺,中学生缺乏出路,于是决心办大专。他们在1971年以51岁之龄创立树仁学院,后来更注册成为本港第二所专上学院,一直坚持四年学制。人家50岁已经开始盘算退休,但他们两人才刚刚在跑马地起步,一个当起校监,一个当起校长来。
树仁大学位于宝马山的3幢校舍,是胡氏夫妇的毕生心血。由于一直以来坚持开办四年制课程,所以当时港英政府没有资助过树仁一毛钱,多年来的开支除了依靠学生的学费,其余都靠胡鸿烈打官司的收入来支出。为了建立学院大楼,他们卖掉在跑马地的小洋房,花了7年才建成。
1978年获政府拨出宝马山斜坡,原本只能兴建几层校舍,胡鸿烈却坚持打176条桩,最终建成12层大楼;为建成图书馆大楼,胡鸿烈又变卖湾仔峡道的校舍,筹募过亿元;为令学生享有舍堂生活,2002年兴建29层高的学生宿舍和文康大楼,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大楼挣工程费。大律师多生活富裕,胡氏夫妇却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
几亿元不是小数目,夫妇二人义无反顾把真金白银投进在学校中,有为钱而争吵过吗?胡鸿烈还是答得一脸从容:“从来没有试过。因为校长从来不管钱,她对钱没有多大的概念,她只负责学校的事务,我负责去挣钱支持学校。”
2001年某日,两夫妇在学校饭堂吃饭,大家正在说笑时,钟期荣突然倒下。胡鸿烈说:“当时还以为校长跟我开玩笑。”这刻虽说来得有点突然,但丈夫说太太中风,可能早有因由。“中风前,我已经很忧虑她的身体,因为她经常忙工作,胃口也不好,只是我未有提醒她多注意身体时,她已经出事了。”
【颁奖词】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6、罗映珍
罗映珍,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每天早上5点,罗映珍便准时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曦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丈夫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每天晚上罗映珍回到住处,都已经是深夜一点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已有3个年头,罗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她写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罗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心中的悲伤,点燃了内心的希望。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罗映珍被推荐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被中共临沧市委、永德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永德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颁奖词】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7、李剑英
2006年11月14日,兰州空军某部河南籍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某型歼击机,在训练结束下降途中,飞机撞鸟,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李剑英看到飞机下方的密集的村庄和人群,依然决定改跳伞为迫降,先后三次放弃跳伞求生机会,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不幸殉难。
【颁奖词】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8、李丽
她是残缺的,残疾几乎与生俱来,轮椅陪伴一生;她又是和谐的,这和谐写在眼睛里、面容上、手势中,写在她多年如一感动旁人的行动深处。这和谐保持着弥漫与穿透的力量,从冰冷的轮椅上升华出来,惠及周围,感动着每一个与她接触的人。
她叫李丽,45岁。
2003年度衡阳市十大新闻人物;
2004年度衡阳市十大杰出女性、全国侨联先进个人;
2005年度感动湖南十大新闻人物;
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践行八荣八耻先进个人”、“湖南省未成年人道德素质教育标兵”;“湖南省十大公益禁毒先进个人”。
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学雷锋标兵”、“衡阳市文明标兵”,近日又被评为“湖南省‘三八’红旗手”,入围感动中国人物2007年度候选人……
个人传奇的背后,折射出她那痛楚悲壮的传奇人生和对社会的倾情奉献。
李丽说,她是一个用精神行走的人,想用自己所倡导的和谐家庭、和谐心灵理念,给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送去健康、平安、幸福和快乐。
【颁奖词】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9、陈晓兰
十年一人孤身举报假劣医疗器械,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打假,促成9种假劣医疗器械被取缔,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
十年前,陈晓兰是上海市虹口区广中地段医院理疗科的医生,同事尊敬她,病人爱戴她,一些病人坐车赶很远的路来找她看病,因为“陈医生医术高不骗人”;
十年后,陈晓兰虽然早已脱下了心爱的白大褂,但仍然艰难地前行在打假道路上——“因为我曾经是一名医生,我要对得起医生的良心。”
【颁奖词】
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10、孟祥斌
2007年11月30日,星期5,是叶庆华到浙江金华驻军某部探亲的第二天,她的丈夫孟祥斌为了多抽出点时间和家人团聚,特意和同事调了班,带着她和三岁的女儿到街上买东西。
叶庆华:那天比较冷,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并且他也感冒。没衣服,因为他棉袄放在家里嘛,我就说要不这样吧,你也买件棉袄吧,所以我们在兰溪门下车的时候,对面就有一个太平鸟,刚好断码的,挺便宜的,他就买了件两百块钱的。反正大家都是好像就是很久没见,都是在一起特别地高兴。
买完了衣服,夫妻俩陪女儿吃了一顿肯德基,之后,他们准备到江对面去逛逛,顺便给女儿买双红皮鞋。11点十五分,就在他们刚要走过城南桥的时候,忽然身后传来呼救声。
目击者:两只脚鞋一脱,她就爬上去就跳下去了。
这位女青年是因为失恋而跳入婺江中的,正在水中挣扎,生命垂危。孟祥斌闻讯后立即调头向女青年跳江的栏杆边跑去。
【颁奖词】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关于剽悍的十八岁阅读答案的问题,通过《传奇方显英雄本色——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小传(下)》、《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辞(急!)》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剽悍的十八岁阅读答案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