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哲学泰斗梁漱溟

哲学泰斗梁漱溟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哲学泰斗梁漱溟和梁漱溟是谁?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哲学泰斗梁漱溟
  • 梁漱溟是谁?
  • 梁漱溟有什么成就?
  • 梁漱溟怎么读
  • 一、哲学泰斗梁漱溟

    梁漱溟, 广西桂林人。他的鼎鼎大名, 天下皆闻。

    事实上, 梁漱溟早年在他的《朝话》中, 对自己便有过一番中肯的评价:“我的长处, 归结言之, 可有两点:一为好学深思, 思想深刻;一为不肯苟同于人。”

    早在1916年, 年纪轻轻的梁漱溟便在全国上下扬了一次大名。那时,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与文科学长陈独秀商量, 决定聘请梁漱溟来北大哲学系讲授印度哲学。梁漱溟说, 我怕不行吧。蔡元培说, 你不行, 国内还有谁能行呢?你的连载文章《究元决疑论》我看过了, 你就不要再推辞了。这件事情, 非同小可, 很快就成为一个轰动全国的爆炸性新闻, 报刊上很是热闹了一番。

    一则因为梁漱溟年轻, 只有24岁;

    二则梁既没上过大学, 更没留过洋, 学问全靠自己钻研;

    三则蔡元培用人不拘一格, 体现兼容并包之量

    梁漱溟没有辜负蔡校长的信任, 在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坛上一站就是七年。他讲课, 不拘一格, 时而带学生进一破旧房屋, 以房屋改造引导学生就东西方人处世哲学的差异发表议论;时而将学生引到街市上一个卖零散啤酒的去处, 让学生看着那以各种姿态自得其乐地喝酒的人们, 让他们进行一场东西方不同价值观的辨析。

    1919年, 他的著作《印度哲学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同在北大, 梁漱溟讲授《印度哲学概论》, 胡适之讲授《中国哲学史》, 马叙伦讲授《老庄哲学》, 三驾马车, 各行其道, 成为沙滩红楼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大景观。

    梁漱溟1921年又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书中公开宣言:“世界人类的未来, 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此书8年中重印了8版, 堪称首次倡导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学术经典。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读罢此书, 专程登门拜访, 与之切磋学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时, 说他早就知道梁漱溟的大名, 并说“很愿意听梁先生谈谈儒家道理”。一番交谈, 泰戈尔称赞他是中国的“新儒家”。后来, “新儒家”还真成了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学派, 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等著名学者为中坚力量, 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4年初, 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 以非凡的执著精神搞起了乡村建设实验, 又一次成为中国朝野关注的知名人士。他从广东到河南, 从河南到山东, 办村治学院, 办乡村建设研究院, 办《乡村建设》杂志, 孜孜以求, 从无倦怠。1936年, 他的40万言的专著《乡村建设理论》 (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 出版, 阐述了他的从村治入手, 探索一条民族自救改造中国的途径。在当时有学问的人大多往城里跑的情况下, 他带着一帮忠实追随者, 怀揣“振兴农业法丹麦, 建设乡村救中华”的壮志, 光头跣足, 穿行垄亩, “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 自然再次成了媒体追踪的对象。

    1938年1月, 梁漱溟以国防最高会议参议员的身份访问延安。当年任教北大时他常到豆腐池胡同杨怀中先生家造访, 每次给他开门的那个高个子青年, 如今已经成了中共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两位同年而生的对中国农村问题都有独到研究的人物围炉夜话, 促膝恳谈。毛泽东高屋建瓴, 肯定了梁先生乡村建设理论中的一些观点是对的, 同时又指出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的问题。二人时有论辩, 了无拘束, 竟不知东方之既白……

    梁漱溟一生关注农民问题, 又向以“不肯苟同于人”的面貌出现, 以至建国之初与毛泽东在会场上发生的那次关于农民地位的争论, 震动朝野。此后, 梁先生被世人称为“一代直声”。

    晚年的梁漱溟回顾自己一生, 不禁大为感叹。他说自己有两个想不到, 一是从未上过一天大学, 却在中国最高学府站了七年讲坛;二是一生信佛, 原本并不打算成家, 结果不但如同俗人一般结了婚, 而且还结了两次。梁先生一生奔波, 却不忘著述。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是《中国文化要义》。1993年6月, 《梁漱溟全集》问世, 共8卷524万字。

    作者:彭匈

    原载《人事天地》2015年09期

    ———— / END / ————

    思庐哲学公众号

    【课程推荐】

    点击试听精品课《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

    他们都有一个开了挂的人生,想一起和你的孩子聊聊

    一、梁漱溟是谁?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氏原是元朝宗室贴木儿的后裔,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1918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讲师,后升为教授,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发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抗战活动,曾在重庆北碚办勉仁书院.1940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次年赴香港办《光明报》,为“民盟”言论机关.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川北上,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5年,由于批评当时的农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以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多高龄的他仍著文和演讲,继续宣传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
    梁漱溟的学术思想,他自云是:“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朝话》),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的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著作及版本推介
    《中国文化要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人心与人生》
    《东方学术概观》
    《中国——理性之国》
    《印度哲学概论》
    《乡村建设理论》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乡村建设大意》
    《唯识述义》
    《梁漱溟先生手迹选》(梁培宽辑)
    《梁漱溟书信集》(梁培宽辑)
    《梁漱溟全集》

    二、梁漱溟有什么成就?

    梁漱溟先生原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中学毕业之后,他突发奇想,决定不再升学,志在归心佛法,一心要出家当和尚。于是他潜心研究佛学,24岁那年,写出一部《究元决疑论》的著作,这是一部鼓吹人生唯一的出路在皈依佛法的出世主义哲学。他拿着自己的这部哲学论文,大胆去拜访请教当时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蔡元培看过梁漱溟的哲学论著后,即与也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商量,决定聘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梁漱溟到本校哲学系做讲师,专门讲授印度哲学。只有中学学历,既没上过大学,又没出洋留学的梁漱溟就这样走上了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讲台。在北大讲授印度哲学一年之后,他把自己撰写的讲义整理成《印度哲学概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梁漱溟公开出版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讲授印度哲学的同时,梁漱溟又开授了儒家哲学、孔子绎旨等课程,把注意力集中于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研究。1921年暑假,他应山东省教育厅之邀,到济南讲授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连讲了40天。他根据这40天的讲课内容,整理成一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论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哲学论著,是我国最早用比较学的方法研究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论著。梁漱溟在这部论著中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得出了“世界人类的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个令人振聋发聩的结论。《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出版后,再版了十几次,影响很大,连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梁启超也亲自登门来向梁漱溟请教佛学和儒学的问题。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听了梁漱溟讲解儒学与佛学之后,也十分钦佩梁漱溟的学识。

    在北京大学哲学系7年的讲师生涯奠定了梁漱溟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然而梁漱溟认为,讲学、做学问要与社会运动合而为一,不是单纯课堂上讲哲学,书斋里做研究,而是有言又有行,与社会改造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但是,他这种认识在当时中国的任何一所高校都是无法实施的,为了实践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新认识,梁漱溟于1924年暑期,毅然辞去了他在北大哲学系当了7年之久的讲师之职。同年秋,梁漱溟到山东省曹州主办山东省立第六中学高中部。第二年春天,因为要急于整理编印父亲的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他将这所学校交给别人接办,自己回到了北京。

    梁漱溟在山东曹州办高中部的时间虽然短,但影响很大,他一走,便有十多位高中生跑到北京来追随他。梁漱溟与这些学生在什刹海租房共住共读,互相敬勉,讲求策励。这种新形式的教育持续了一年多。接着梁漱溟到了广东,在李济深的支持下开办了乡治讲习所,分10个题目讲述,听者千余人,但只办了一期,梁漱溟便到各地去考察参观乡村教育。他先后考察了陶行知在南京城外办的晓庄师范,又到江苏昆山县考察黄炎培主持的中华置业教育社的乡村教育,再到河北定县考察晏阳初主持的平民教育会在华北的试验区。1929年秋,梁漱溟到河南村治学院任教务主任,他亲自制定《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及组织大纲、学则课程等规章制度。第二年1月开学,他担任讲授乡村自治组织等课。河南村治学院只办了一年,梁漱溟又马不停蹄地到山东邹平县去办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去了。这一办就是7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不得不停下来。

    山东省建设研究院设在邹平县,开始时只有一个研究部,一个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一个邹平实验县,一个农场,梁漱溟亲任研究院院长和研究部主讲。研究部招收大学、专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员,学生学习乡建理论后,再进修各种专题的研究工作。训练部招收中学程度的学生,培养乡村服务人员,担任乡村实际工作。训练部的课程比较繁多,如乡建理论、精神陶炼、乡村自治、乡村礼俗、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农村自卫、农业常识、土壤肥料、畜种改良、水利建设、农家副业、现行法令,等等。经过两年的努力,研究院进一步扩大,增加了菏泽县为实验区,研究院的组织机构、干部、教员、学员也增加了。1935年又以菏泽为中心,增划济宁等13个县总共14个县为实验区,经过研究院各部及所属乡村师范、乡村人员服务训练处各部门培养、训练的学生累计共3000多人。各实验区还进行了广泛的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乡农学校的试验,校长即乡间有威望者,教员即乡村服务人员,学生即全体乡民,课程包括识字扫盲、历史地理、音乐歌唱、精神讲话、农业科技等,内容包括指导农、林、牧生产,组织生产合作社,改进技术,保健防疫,乃至节制生育,禁赌禁毒,等等。经过7年的乡村建设实验,效果明显,试验区乡村的社会秩序、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情风习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气象。正当梁漱溟在山东醉心于实验他的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理念之时,日寇大举入侵山东,全省大部沦陷,研究院再也办不下去了,梁漱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山东。

    在北大7年,梁漱溟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山东7年,梁漱溟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梁漱溟出任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他不顾个人安危,到敌后游击区巡视,到香港办报,宣传抗日。抗战胜利后,他作为民盟的代表人物,为争取国内和平,积极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文革”结束,梁漱溟的命运已众所周知。但在逆境中,他仍坚持学术研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于1975年7月完成了自己晚年的最后一部巨著——《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写这部著作的着眼点在于补正他1921年28岁时出版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错误与不足,阐述人类心理活动之规律。但书写出来之后,却找不到出版单位,直到1984年他91岁高龄时,才不得不“倾平日全部节余”自费出版,只印了2500册。不料,《人心与人生》出版后,供不应求。1985年9月,三联书店公开出版并发行国外,掀起了一股“梁漱溟热”,引起美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学者的关注。

    梁漱溟晚年对他一生的学术思想作了精辟的回顾。他从人生态度这个角度研究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各自的特点,提出“人对自然”、“人对人”和“人对自己的生命”三个概念。

    他认为“人对自然”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近代西方文化之所长,一方面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它的主要特色是物质文明的崛起和注重对大自然的认识、征服和利用,而另一方面,就是重视个人自由和彼此平等的观念。

    但是,近代西方文化所推重的物质文明之发展,就全人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言,它又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和影响的。

    中国的“四大发明”就启发了欧洲人,使得他们后来超过了中国。由此而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它的“人对人”的特色,表现在以伦理为本位,重心在父慈子孝、社会和谐上。

    所谓社会和谐,是指一个人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首先要考虑到他的家庭及社会之上下左右,并为之尽心尽责,而不是把个人权利放在主宰一切的地位。这一特色,显然同近代西方文化以个人权利为本位,处处以个人为出发点迥异;同时它亦不同于出现在世界新文化潮流中之以集体主义为本位者。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对人”这一点上是早熟的,而早熟就是不成熟,不成熟就会阻碍文化的发展,所以近现代中国的物质文明便落后了。

    说到“人对自己的生命”,梁漱溟认为这是印度文化的特色,其依据是作为印度文化之主体的佛教文化对人的生命持否定的态度,所谓出世、做和尚、不问世事,便是集中表现。如果将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学说相比较,则恰恰相反,儒家是极力主张入世,重视家庭、伦理、社会和谐,并主张把家庭伦理扩展到全社会,使人人亲切和美,相亲相爱,从此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佛家看到人生是苦,苦海无边;儒家看到人生是乐,其乐无穷。但是,如果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共同的特点是:早熟。

    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之迅速,梁漱溟认为,我们首先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特征,认识到它不但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而且直至今日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然后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作一认真而科学的比较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吸收、融取近世以来世界上崛起的新文化,来创造我们自己的新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梁漱溟认为,“这个主张是很英明,很合中国文化传统的”。

    哲人逝去,思想长存!大师梁漱溟的思想,必将伴随绵延不尽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存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三、梁漱溟怎么读

    梁漱溟的读音:[liáng shù míng]。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

    扩展资料

    梁漱溟不是一开始被人所识,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很漫长,上世纪80年代初,梁漱溟开始逐步为年轻人所了解,但一时并未成为社会“热点”,其“意义”尚待发掘。他的《东方学术概论》与《人心与人生》两部书稿的遭遇,颇能说明彼时的境遇。

    他数十年沉思、潜心写就的《东方学术概论》一书手稿,在出版送审过程中居然丢失,足见其被忽视的程度;而其一生力作《人心与人生》的书稿,送到多家出版社后也通通被拒。最终,通过种种努力,才得以在1984年“自费”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时代热点说变就变。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梁漱溟的人品学问突然成为“热点”。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的一些梁氏早期著作被重新出版。他的东西文化观、对传统与现代的看法,影响不小。

    直到2006年初,梁漱溟的长子把艾恺与梁漱溟1980年的对话录——《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作为单行本出版。出版后才引起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的高度关注。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关于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的问题,通过《梁漱溟有什么成就?》、《梁漱溟怎么读》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哲学泰斗梁漱溟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哲学泰斗梁漱溟和梁漱溟是谁?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