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自传体三部曲集结出版:俄罗斯文学巨擘的成长与初恋

自传体三部曲集结出版:俄罗斯文学巨擘的成长与初恋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高尔基原名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自传体三部曲集结出版:俄罗斯文学巨擘的成长与初恋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哪三部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自传体三部曲集结出版:俄罗斯文学巨擘的成长与初恋
  •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哪三部
  • 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
  •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和人生三部曲
  • 一、自传体三部曲集结出版:俄罗斯文学巨擘的成长与初恋

    在文学大师的自传体性质作品之中,我们往往可以一窥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阿霞》《初恋》《春潮》,《童年》《少年》《青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分别是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中不仅有着三位俄罗斯文学大师在不同时期的个人成长经历,更刻画出了旧时代俄罗斯的时代影像和印记。

    三位俄罗斯文学大师的自传体三部曲作品。

    有趣的是,去年恰逢屠格涅夫诞辰200周年、列夫·托尔斯泰诞辰190周年、高尔基诞辰150周年,这三位文学大师又分别有着各自的自传体性质的三部曲小说,记录自己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经历。在近日于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办的新书发布会“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大师的青春修炼手册——关于成长,关于初恋”上,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长青学者张建华就这一话题展开,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刘文飞用“真正的名著名译”来评价这套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集结出版的俄罗斯文学佳作,表示这些作家不仅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一批俄罗斯作家,其译本也都是经过时间检验和读者筛选之后留下的名译。比如屠格涅夫的三部曲中的两本,即《初恋》和《阿霞》的译者是萧珊,也就是巴金的夫人。

    刘文飞做主题发言“俄罗斯文学中的三个三部曲”。

    张建华在去年九月为屠格涅夫的三部曲《阿霞》《初恋》《春潮》撰写了序言,在序言中,他将这几部小说称为屠格涅夫自传性的“青春记忆小说”。活动现场,张建华表示,自传体作品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屠格涅夫的三部中篇是他在生命中、暮年对他青春生命的爱情记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是他在青年时期对他踏上社会之前青少年时代的生命记忆和自我个性的反思,高尔基的三部曲则是作家中年时期对他走入社会、人间后的人生记忆和社会生活的记录思考。他们虽然都是以自己为书写对象,但并没有舍弃对人类共性命题的探究。”

    在爱情中“阿霞们”自由独立,不需要庇护者

    《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六部由伊万·屠格涅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在中国读者中享有盛誉,但与这六部小说同期创作的爱情系列小说,同样值得关注,这其中《阿霞》《初恋》《春潮》三部曲,或多或少都与屠格涅夫的亲身经历有直接关系。

    《春潮》中的人物关系表。

    “这个系列聚焦了屠格涅夫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至七十年代这一俄罗斯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和作家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这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风云激变的时代,也是作家由‘不惑’迈进‘知天命’的生命时段。”在张建华为新版图书撰写的序言中提道,“屠格涅夫开启了爱情书写的‘感性和身体之旅’,他从日常生活进入爱情叙事,强调人物的日常身份和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爱情。三部小说的叙事主人公其实都是青年时代的屠格涅夫的假托。”

    活动现场,张建华特别强调了穿插在屠格涅夫爱情叙事之中的日常生活,“叙事主人公是另有化名的16、19、25岁的青少年屠格涅夫,女孩儿分别是他家的邻居、旅游时结识的女孩儿、德国法兰克福一家糖果店老板娘的女儿。男女主人公的邂逅相遇、交往生情,甚至随后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都是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展开的。”这其中,既有旅居德国的俄罗斯青年Н.Н.先生,在莫斯科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少年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也有从意大利回国途中在法兰克福做短暂逗留的萨宁,在他们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着作家自己的影子。张建华提道,这些记录于日常生活中的爱情往事,无关乎社会、善恶,只关乎欲望、感情、美丑。

    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也成为张建华关注的重点:阿霞、齐诺奇卡、杰玛三个女主人公都是高度自由、独立的。她们在爱情中仅仅听凭心灵、情感的驱使,有勇气独自去拥抱爱情中的不幸与苦难。在爱情中她们不需要庇护者,她们行为的基点是爱,而不是“有所依凭”。在张建华看来,“阿霞们”与《罗亭》中的女主人公娜塔莉雅很不一样,她们不再是检验男性、拯救男性的“女杰”和“圣母”。

    《初恋》原版插图(局部),由前苏联著名画家克塞妮娅·亚历山德罗芙娜 ·克列门吉耶娃所绘。

    屠格涅夫终身未娶,他把一生中唯一的真爱献给了歌唱家波琳·维亚尔多夫人。屠格涅夫相信一见钟情和神圣的爱情,却习惯于质疑婚姻。张建华认为,这恰恰让屠格涅夫笔下的爱情是奇特而又充满悖论的矛盾体,“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带着磨难的苦味,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张建华注意到屠格涅夫在俄罗斯历史风云“编年史家”之外的重要价值,将其视作是人类生命价值、爱情真谛、人性和谐的追索者。张建华补充说,阅读小说和理解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它的价值在于激励想象和认知,“在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

    开启写作事业,不能把自传体文学当成回忆录看

    列夫·托尔斯泰一向以“天才艺术家”“俄罗斯的良心”的形象著称,在活动现场,刘文飞用世界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巅峰上的巅峰来形容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至高地位。作为俄罗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们对托尔斯泰长篇三部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耳熟能详,但其自传三部曲却是他严肃写作事业的开端,“是他本人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没有这部小三部曲,就不会有后面的大三部曲,因为深刻的内心忏悔、心灵的辩证法、浓厚的道德感等等作为托尔斯泰整个创作识别符号的一些东西,最初全都出现在这部由《童年》《少年》和《青年》组成的三部曲中。”刘文飞如是说。

    在《童年》《少年》《青年》中,托尔斯泰展现了他的另一面——一个依恋母亲、家庭老师、朋友的淘气孩子,一个对世界怀有无比美好情愫的懵懂少年,一个开始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贵族大学生。

    托尔斯泰《童年》《少年》和《青年》三部曲。

    “俄罗斯文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种文学之一,在19世纪和20世纪,俄罗斯文学出现了帕斯捷尔纳克所言的‘天才成群诞生’的壮观场景,推出了数十位世界级的作家”,刘文飞提道,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普希金等人一样,都属于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一批俄罗斯作家。早在1902年,梁启超已在《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载《新民周刊》第1号)

    中介绍了托尔斯泰,如今的“托尔斯泰”这个译名就出自梁启超之手。

    “自传体文学固然有回忆录的形式,并且具有对当时生活记录的真实性,但其主要功能并不在于回顾作者的既往生活,所以不能把它当作‘自传’来看。”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耕在其撰写的序言中强调了自传体文学和回忆录的不同,“托尔斯泰在晚年谈到这部作品的时候也说,他写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经历,而是他所熟悉的人们的经历和他自己的童年体验的‘混合’。”

    根据资料可以知道,托尔斯泰出身于世袭贵族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教育,并且终身都生活在富裕奢华的环境之中,王志耕引用高尔基的话说:托尔斯泰的创作实践“就是企图把良善的俄罗斯贵族安插在俄罗斯生活里面”。显然,自传体三部曲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年轻的托尔斯泰选择了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以一个贵族少年的成长故事开启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王志耕说:“整个三部曲就是尼古连卡心灵成长的历史,这个自幼缺少爱的孩子,最大的特点不是对这个世界发出抱怨,而是不断地自我反省。”王志耕意识到,这类小说不只是一般评论中所说的“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而有着托尔斯泰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人在童年时代一方面是纯真的,一方面靠着某些本能生活,所以,他需要把这些生物性本能清除掉,才能真正成为只靠灵魂生活的人;然而,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被世界污染的过程,所以,人在步入成年后应该努力回归童真。

    作品中既书写人物内心,又刻画时代样貌

    在三位俄罗斯文学大师中,马克西姆·高尔基最接近于我们这个时代。出生于1868年的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幼年饱尝艰辛的他为自己起了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一笔名,意为最大的痛苦。他曾五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苏联时期作品出版量最多的作家。

    活动中,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主任奥莉加·梅利尼科娃表示,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同时又不局限于本民族,“书中并没有现实的答案或者办法,但会引起你的兴奋、怀疑或者反对,会教你思考。我认为,这是俄罗斯文学魅力无穷的秘密所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也表示,“他们在作品中既体现了本人的人格,又书写了俄罗斯人的性格,既写出了人物的内心,又刻画了时代的样貌。”

    《童年》原版封面。

    刘文飞提道,中国很少有人没有读过高尔基的文字,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正是因为高尔基的这套自传体三部曲。此次出版的高尔基三部曲,分别是刘辽逸版《童年》、楼适夷版《在人间》和陆风版《我的大学》。刘文飞专门介绍说,刘辽逸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也是翻译《战争与和平》的人,令他充满景仰。

    《在人间》原版插图,由前苏联著名画家鲍利斯·亚历山大罗维奇·杰赫杰廖夫所绘。

    贯穿于《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三部曲之中的主人公,始终是阿廖沙,这部作品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但与一般的自传性小说不同的是,三部曲的描写重心并非阿廖沙的经历,而是从他作为“观察者”的角度所展示的俄罗斯日常生活。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介之写下的序言中,他提道,整个童年生活在阿廖沙的记忆中,仿佛是一个“悲惨的童话”。同时,汪介之认为,作家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人的心理、情趣、追求、生活方式诸方面的复杂矛盾,在各种文化心理因素的交叉、纠葛与冲突中,着力发掘人们心灵中的美好感情和对文明的向往。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系列之中的配图,采用了前苏联著名画家,曾获得过“人民艺术家”称号的鲍利斯·亚历山大罗维奇·杰赫杰廖夫的作品。

    作者 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编辑 安也 校对 翟永军

    一、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哪三部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描写了作家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顶峰、走向革命的艰难道路,同时反映了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劳动才追求真理的曲折历程。
      高尔基
      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歌》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二、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

    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少年》和《青年》。

    简介 托尔斯泰的小说大都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子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俄国环境,真可说是身历其境。

    接触各种身份和个性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随同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

    文艺作品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有益的熏陶,并由此产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托尔斯泰的一生主要是关心人,同情不幸人们的苦难,思索怎样使人间充满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也就是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感动了并在不断感动着全世界一切正直人的心。难怪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被译成最多种文字,在经典著作中印数始终占据首位。

    这套《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在中国只此一套,真正称得上是海内孤本,其中大部分插图在中国都没有介绍过。现在,《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中译本出版,这些精美的插图都用在这套译文集。

    扩展资料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

    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列夫托尔斯泰

    三、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和人生三部曲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最初发表于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炼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否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
    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关于高尔基原名的问题,通过《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和人生三部曲》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高尔基原名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高尔基原名(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