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苏东坡《赤壁赋》:空前绝后的哲学思考

苏东坡《赤壁赋》:空前绝后的哲学思考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赤壁赋以流水为喻告诉客人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苏东坡《赤壁赋》:空前绝后的哲学思考和苏轼的赤壁赋讲什么道理?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苏东坡《赤壁赋》:空前绝后的哲学思考
  • 苏轼的赤壁赋讲什么道理?
  • 前赤壁赋表达了苏轼怎样的哲学思想
  • 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阐述了什么哲理
  • 一、苏东坡《赤壁赋》:空前绝后的哲学思考

    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在给皇帝的谢恩表里有一句话被人抓住了把柄,说他讥讽新党(王安石变法)以及新党幕后最大的BOSS——宋神宗,御史台(相当于现在的书记员,检校文字典章的官员)的官员检索了他所有的诗文,从里面找到了许多疑似攻击新政的句子,于是苏轼先生在元丰二年七月被捕入狱.......期间遭遇了刑讯逼供。

    宋神宗期间的御史台院中种了许多柏树,上面经常栖满了乌鸦(乌鸦喜欢栖息在柏树上),因此当时的御史台又被称作:乌台;天下乌鸦一般黑,实际上好事者是想借乌鸦讽刺当时御史台的黑暗,不作为。所以苏轼摊上的官司,在历史上又叫“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在把文人当成宝的宋朝算是较为严重的事情了,甚至有人将之拿来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提并论,后来事情越闹越大,宋神宗眼看着已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无奈之下便于当年的腊月底亲自出面平息了此案。处置的结果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差不多相当于我们今天领导降为科员使用,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

    在黄州靠着当官微薄的收益已不能养家糊口的苏轼,无奈之下在东门外的坡地上开荒种地,以补贴家用;不过,我们的苏轼先生却是个豁达主义者,在坡地种地期间不但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相反还极为乐观的给自己取了个雅号:东坡居士,因此苏轼后来又叫做苏东坡

    被贬黄州期间,苏东坡有两个爱好,除了开荒种地,自娱自乐外,就是泛舟长江,作诗吟赋。而他的代表作《前赤壁赋》便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壬戌年秋天,农历七月十六日晚,苏轼与友人在黄州的赤壁下泛舟游玩。

    江面上一阵阵的清风拂面而来,水面波澜不惊,多么惬意,令人浮想联翩。

    不知是谁忽然吟诵起了左思的那首: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于是,大家便一起举起了酒杯,邀请明月........不醉不归。

    不一会,明月自东山后越升越高,像一个留恋尘世的俗客,徘徊在射手座与天蝎座之间,久久不愿离去。

    江面上也配合着腾起阵阵白雾,与泛着月光的水面融在一起,一直连到了天边。

    船夫任凭小船在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茫茫的凡尘俗世——

    苏轼的情思在浩渺的江面上乘风飘荡,超然独立,仿佛顷刻之间成了神仙,进入了仙境。

    一杯烈酒下肚,喝到兴起处的苏轼,用手击打着船舷,高声唱道:

    “桂木船啊,香兰桨,迎击空明的水波,激荡悠远的心怀,回首处,伊人在何方........”

    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即兴谱曲,和声而奏。

    一时之间,洞箫呜呜作响,像是哭泣,又有倾诉,然而更多的则是思慕。

    箫声凄切、婉约、悠长、绵远........如藕断却还丝连;能使蛟龙为之起舞,能让痴女为之落泪——

    苏轼在悲呛难掩中停止了歌唱,正襟危坐地向客人问道:

    “你的箫声为何如此哀怨?”

    客人亦缓缓放下洞箫,叹息道:

    “公(苏轼)应该知道曹孟德《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吧,从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往东可以遥见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一片葱郁的尽头,不正是赤壁大战时曹军的所困之处吗?当年曹操攻陷荆州,夺取江陵,沿长江东下,麾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飘飘,遮天蔽日何等威风,然而不可一世的一代枭雄,如今又在哪里呢?”

    苏轼双眉紧锁,听得是唏嘘不已。

    望着长江,看着明月,客人又继续感慨道:

    “如今在江上游玩,与鱼虾为伴,与迷雾为友的你我,驾着扁舟,举杯邀月共赏水天美景之时,不是正如广袤天地中的蜉蝣,沧海一粟吗?”

    深深叹息一声后,客人悲切落泪道: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我们羡慕长江无尽,我们向往与仙同游,我们希望伴月同寿........可惜我们终究还是什么都做不到,只能寄悲伤于秋风中罢了!”

    苏轼盯着客人看了好一会后,点头道:

    “没想到你也知晓水月........其实不断流逝的时间,就像这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它们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流向了大海,流向了另一个空间;就像明月,时圆时缺,其实并没有减少,只是我们被光线欺骗了而已。”

    缓缓踱到船尾,苏轼静静地抬头观望着明亮满月,慨然续道:

    “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万事万物与人一样,都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没有什么好羡慕的........众观天地之间,凡是人为的皆有归属,不能强求........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不会禁止,你我皆可以享用!”

    客人闻言,笑道:

    “妙哉!妙哉!”

    开心之余,便又将杯子洗了重新斟酒。

    不久后,菜肴果品都被众人吃完了,桌上一片狼藉,大家互相枕着昏昏而睡,不知不觉天边已泛起了鱼肚白。

    总结:事物是变化的,因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然而,事物又是不变的,因为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在亲人的欢笑声中诞生,又在亲人的悲泣声中离去。

    人的一生又是永恒的,我们在时空中消亡,又在日月下重生。

    短暂与永恒只是相对,绝对的是不变的信念——

    珍惜当下,活出精彩的人生!

    谢谢观赏!

    一、苏轼的赤壁赋讲什么道理?

    我一直都认为,苏东坡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人生的体悟和对宇宙的沉思,所以,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不绝。

    然而在众多佳作中,我觉得只有《前赤壁赋》最能体现苏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赋在写景叙事时注入作者主观情感,文辞飘逸清俊,传达思想深刻而富有理趣,因而得以作为古文经典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深刻地说,全赋就是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是哲理与诗情的高度融合。

    《前赤壁赋》以水月开始,再以水月结尾。从最开始的自然情景,到结尾的哲理思辨,字里行间弥漫着透澈人心的广大与澄明。

    这首赋写于公元1082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这时的苏轼被贬在黄州,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在月圆之夜,与客泛舟夜游赤壁,想借这良辰美景一吐胸中块垒。

    起先“水波不兴”,作者非常主动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以抒发胸中的苦闷。随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表面是好像月亮对他留恋不去,其实,是作者委婉地表达了自已对月亮的无限眷恋,并无意中流露出了愉悦的心情。

    而正是这种心情,使作者忘记自我,忘记俗世,自然而然地融入眼前的夜景中:茫茫江水川流不息,自己就像一夜扁舟,放任自流,在无尽的虚空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刻的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逍遥与解脱:天地于我是广阔的空间与自由,而不再是牵扯和羁绊。

    随后,作者情绪更加高涨,不仅“饮酒乐甚”,还“扣舷而歌之”。作者唱道“击空明兮溯流光”,可见此时的作者已经在用这清洁的月光与水来陶冶自已被尘世扰攘不堪的心灵。同时也借这首歌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俗世的成败得失、悲欢离合的希望。

    此刻的月亮己经从东山之上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从自然物理走向了思想精神。他期待着月亮能给他安慰,给予他精神上的空明,如神仙般的自在,但不久,理智又将他拉回现实,“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一方”。俗世悲苦又袭上心头。

    这种愁绪瞬间引起了思索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极短暂的存在。

    这显然是苏轼对过去的人生际遇的一种总结。在之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还在怀念周瑜等历史人物的雄姿英发,感慨自己的渺小。

    而到《前赤壁赋》,作者己经更进一步的认识到:即便曹操那样伟大的英雄也在自然面前败落。可见他此时己经摆脱了对个人命运的关切,将哲理的沉思上升至人类生命的普遍有限性。

    随后,在下一段,作者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哲理性思考:水虽然不断地流淌,但不会减少,月亮虽然有盈虚之变,但最终仍然没有增损。因此时间的永恒或暂短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可见,此时的苏轼已开始用道家思想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了。

    最后,苏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里苏轼不再执着,认为个人所追求的不是物质占有,而应该是心灵的契合。开始随遇而安,这也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前赤壁赋表达了苏轼怎样的哲学思想

    前赤壁赋苏轼的哲学思想
    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三、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阐述了什么哲理

    “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苏轼回应朋友带有消极意味的话“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其实此文也是苏轼在贬谪到黄州期间所写的,虽说苏轼对自己的遭遇也是介怀的,但是在这里仍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豁达、超脱和乐观.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耿耿于怀,人生无常,应该理性看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是.

    关于赤壁赋以流水为喻告诉客人的问题,通过《前赤壁赋表达了苏轼怎样的哲学思想》、《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阐述了什么哲理》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赤壁赋以流水为喻告诉客人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