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苏轼初冬的赤壁游,写了一句风景,却成了大家经常用到的成语

苏轼初冬的赤壁游,写了一句风景,却成了大家经常用到的成语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赤壁赋以流水为喻告诉客人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苏轼初冬的赤壁游,写了一句风景,却成了大家经常用到的成语和苏轼的《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的“所”如何解释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苏轼初冬的赤壁游,写了一句风景,却成了大家经常用到的成语
  • 苏轼的《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的“所”如何解释
  • 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应该怎样理解?
  • 高产大大,原来苏轼贡献了那么多成语
  • 一、苏轼初冬的赤壁游,写了一句风景,却成了大家经常用到的成语

    形容初冬美景,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关于水和石,你知道吗?

    古代的初冬是农历的十月,有立冬节节气。古代的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所以在先秦的关于立冬的物候变化里,是这样写的,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说的是先秦人们认为初冬的气候现象是,北方黄河流域,有部分地方的水,会开始结冰,有部分地方,开始有冰冻,而很多鸟飞往海边不再飞回,但海边出现了五彩的像鸟羽毛一样的呗类。

    虽然有些说法是古代人们对世界认识受限制而导致的联想,比如那时人们对海洋认识不足,无法了解海鸟和贝类的关系,初冬看到大规模鸟类飞向海洋,而不久就是许多贝类开始出现,但是它基本还是说明了初冬的一些具体现象。

    而且节气的物候多和水有关,因为水是古代农业的生命线。

    黄河流域的水结冰和封冻是一个过程,初冬只是偶尔会出现结冰现象。长江流域的水可能远远比北方温度高,有的终年不会结冰,古代人就会用其它方式描述初冬的水文,用以弥补传统流行物候的不足。

    当河流的中下游出现结冰现象时,实际在河流的源头,已经进入冰冻期,此时从源头流下来的水会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应该是从晚秋霜降以后就开始了,因为出现霜降,证明夜晚的温度已经有局部到达零度。

    再加上秋冬是北方冷气团逐渐由北而南占据中国大陆,而海洋暖湿气团逐步退出大陆,秋冬季节的降水,也会明显减少。那么河流在晚秋霜降后,就形成河流水位不断下降的现象。

    秋冬时段,南北河流湖泊面临的都是水位下降这种现象。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唐朝 白居易《岁晚》节录

    白居易这首岁晚,实际是写的冬季,虽然他的开头是用晚秋节气霜降。

    他说霜降之后,所有的水都回落到最低平的沟壑中,不在汪洋肆虐成为水灾,而风吹下树叶,叶落归根。这是一年中最后的冬天要来到,万物回归最低平原始的状态。

    实际写的是水位下降。在很多晚秋的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水落,水痕,白沙这样的字样,表示水位下降,露出了岸边涨水留下的痕迹,露出了江河湖泊的沙洲。

    当然平沙落雁写的是晚秋,这是经典的美景美句。

    那么初冬,虽然很多地方和晚秋近似,也不断水位下降,但是肯定会比晚秋水位更低,甚至由于冰冻现象发生,上流的水不再或者很少流下来,就会出现水位降到的极点,北方地区有些地方的河流出现断流的现象。

    那么可以用一种物体形象表现出此时的低水位,就是“石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王维《山中》

    唐朝王维中年以后隐居辋川山林,辋川在长安附近的山区,这是北方的初冬。

    他看到山林的自然现象,就是溪水水位下降到了连原来在溪水里面的手头都露了出来。

    还有就是晚秋树上的红叶,此时已经快落干净,在早冬的枝头,只挂着零星树叶。

    北方的山林,虽然有红叶以及各种落叶树,但是也有长青的松树,原始的松林在初冬的寒气里,分外苍翠,如果是早晚之间,就算没有雨,那凝结在松树上的露水和霜,也会如雨打湿行走山里的人的衣裳。

    如果晚秋是水浅枫叶艳,,那么初冬就是石出红叶稀。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杜甫《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这首诗实际是杜甫早冬的作品,虽然里面有巫峡秋涛,但明显是巫峡秋涛已经回落。

    在岸边的枫树下,靠着露出水面的石头,船橹即将出行,船夫背对岸边摇曳的菊花。

    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北方时,就是冬季的到来。这里其实暗用了天文,既是指节气到了初冬,也是恭喜他的同事北上高升。

    那么这里有三个明显的初冬标志,秋涛回,石出,北斗。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 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 》

    宋朝欧阳修写冬天十分简洁,一不留神,你就会错过。因为他没有特地点明是冬天。

    但是连贯读下来,你就知道,水落而石出,就是冬天的景色。

    但是真正将初冬这种物候现象描写到极致的是宋朝的苏轼。他是欧阳修的弟子。

    1082年,45岁的苏轼贬谪黄州,两游赤壁,第二次是在初冬十月,描写了这次在夜晚游览赤壁的过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 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苏轼《后赤壁赋》

    简单而讲,就是这天晚上,两个客人和他一起回家,正好有很美的月光,因为初冬树叶脱落,更显得月色皎洁,树枝和人的影子分明在地上,苏东坡就说,这夜晚好,就是没有酒和菜,结果客人兴致也来了,说,正好黄昏时,我那渔网里起了一条鱼,就差酒了。结果苏轼的老婆王朝云倒也爽快,我还藏着一壶酒呢。结果他们半夜里带着酒和菜去游赤壁。

    在初冬十月的夜晚,在赤壁的下面,听着江涛流水,看着高高的赤壁。此时山分外高,显得月亮那么明亮那么小,此时江水回落,露出了江边的石头,又露出了赤壁的石根,和上次七月来此游历完全是两种景象,那时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但现在,水浅山高,沧海桑田之感。

    那么这句”水落石出“,就成了初冬或者冬天最经典的景色,代表一种回到最原始状态的简约和鲜明。

    不信你去冬天的湖泊河流去看看,往往浅水平沙,很多地方礁石都暴露出来。如果有流水,水位也极低,几乎是水流低位运行的极致,还有些地方直接枯水,露出巨大的鹅卵石。

    那么随着天气的寒冷,水面流动缓慢,更容易在深冬形成冰凌。

    那么水落石出,形象鲜明。或者民间早有这样的口语,但是也因为苏轼这首赤壁赋在文化人中流传。

    ”水落石出“成为全民知晓的一个成语,有着更深邃广泛的现实含义,代表一种期待的真相,最终因为时间和探索,露出本来的状态。

    比如一件事情的真相,一段事情的真实原因和走向,指向根本。

    实际想想,这句话也的确和冬天有关,因为冬天就是万物露出最真实底色的时候,山有多高,河有多深,人心有多广阔深邃,都最适合此时丈量。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一、苏轼的《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的“所”如何解释

    “而不知其所止”中“所”的意思是......的地方。全句的意思是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原文: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寄蜉蝣于天地”中的寄是寓托的意思。此处是拿人和蜉蝣与粟类比,相对天地和沧海显得渺小而又短暂。

    原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

    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所是......的目标的意思,此处代共适的目标,指“造物者之无尽藏”。全句的意思是江山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能够清新悦耳,赏心悦目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大自然的恩赐,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原文: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扩展资料: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

    二、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应该怎样理解?

    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句源于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关于此词,历来不乏争论。其中“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多位注家以此为语病,原因是大雁栖息于田野苇从间,而非梧桐枝上。有另外的注家则以为,寒枝未必一定是指梧桐枝,也可以是苇枝;还有注家以为“寒枝”非大雁所栖,故“拣尽”亦“不肯栖”,并没有毛病。

    不过,我个人以为,这争论并无实际意义,“孤鸿”本身是作者高度抽象的文学形象,是为表现主题而服务的,至于寒枝是梧桐枝或是芦枝,这个问题并不紧要,紧要的是——孤鸿是高洁脱俗的精神象征。

    据说这首词涉及到一个美好的传说,苏轼夫人王氏早逝,他自己又受到诬陷,被贬到边远的黄州。黄州兵马都监姓温,他有个女儿聪慧贤淑,美貌绝伦。求婚的公子王孙、名人学士络绎不绝,温小姐却一概回绝。当她得知苏轼来到黄州时,私下里兴高采烈地跟人说:“我的丈夫应是这样的人。”

    说来也巧,苏轼竟成了温家的邻居。温小姐每夜听到苏轼吟诗时,就蹑手蹑脚地走到院子里靠近苏家的那一侧,凝神静听。苏轼后来发觉有人窥听,推开窗子,见到的却是一个匆匆消失的少女倩影。时间长了,苏轼明白了少女的心思,去温家拜访时,谈起此事,温都监当场表明了女儿的心意。苏轼深受感动,说:“这是我三生有幸,我当请人做媒,结成百年之好。”

    可是苏轼还没来得及找媒人,朝廷圣旨又到,再次贬他到潮州,限期赶到,否则,以抗旨论死罪。无奈,苏轼来不及与温小姐道别,就连夜动身了。提亲的事就这样被搁置起来了。几年之后,苏轼获赦北归,经黄州时,才知道温小姐早已因想念苏轼,一病不起,撒手而去了。

    苏轼来到温小姐墓前,面对青蒿黄土,芳魂无处再觅,悲痛欲绝,和泪吟道:“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为着才学和品德去眷恋一个人,是一种很美的爱情。其激荡着活跃的情绪,可以使死亡复活,可以使沙漠里有人居住,可以使爱人的幻影重新显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而以此次事件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苏轼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公元1082年,苏轼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心情郁闷的他,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曾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如今我们提到“寂寞沙洲冷”,便想到周传雄的同名歌曲,歌词里唱着恋人分飞,“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有花儿伴着蝴蝶,孤雁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徘徊”,“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愿今日之后,听到这首歌,你也会想到蒙冤被贬黄州,与孤鸿惺惺相惜的东坡居士。

    三、高产大大,原来苏轼贡献了那么多成语

    苏轼贡献的成语:
    令人喷饭
    苏轼《文与可画禹筜谷偃竹记》:“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现用来形容事情、行为或说话让人可笑。
    雪泥鸿爪
    苏轼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内容如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后人把前四句概括为“雪泥鸿爪”这一成语,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对床夜雨
    苏轼在《送刘寺丞赴余姚》一诗中写道:“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胸有成竹
    文与可非常擅长画竹子,苏轼为之写过一篇文章,叫《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于是就有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早有通盘的考虑和谋划。
    河东狮吼
    苏东坡写诗取笑怕老婆的陈季常: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
    水落石出
    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形容资源非常丰富。
    出人头地
    欧阳修在给大诗人梅尧臣的一封信《与梅圣俞书》中称赞苏诗:“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明日黄花
    出自苏轼的《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形容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不合时宜
    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婢:“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
    一说:“见识。”
    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自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铁板铜瑟
    北宋时期,苏轼带他随从外出郊游,他观赏山崖的金鸡菊,随从在一旁高唱苏轼的歌词。苏轼问他们自己与柳永的词有什么不同。随从说:柳郎中的词只可借17岁的女孩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您的歌词得请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后用来形容豪迈激越的文章风格。
    人生如梦
    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
    俗不可医
    语出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比喻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
    淡妆浓抹
    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
    春梦无痕
    出自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这本是寓言,讲三位老人竞相夸耀自己的寿命之高。后用“海屋筹添”指增年益寿,常用作祝寿之词。
    百读不厌
    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不时之需
    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出自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二八佳人
    指16岁的美女。出自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化为乌有
    乌:虚幻,不存在。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出自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环肥燕瘦
    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形容女子体态不同,各有各好看地方。 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出自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江山如画
    谓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出自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绝无仅有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苏轼《上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龙肝凤髓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苏轼《江瑶柱传》:“方其为席上之珍,风味蔼然。虽龙肝凤髓,有不及者。”
    庐山真面目
    出自大家小学都背诵过的苏轼《题西林壁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词义是比喻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非常微小的利润。出自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物各有主
    意思是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出自每个人中学时都背诵过的苏轼《前赤壁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坚韧不拔
    出自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
    难能可贵
    指难以做到 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出自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缓缓地吹来,水面不曾泛起一丝波纹。
    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聪明反被聪明误
    玩弄小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苏轼《东坡续集·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作者写《洗儿》诗,目的是借洗儿之事发牢骚。当时,作者虽有才华,聪明过人,却屡遭打击,因而胸中多有牢落不平之气。这首诗即是借题发挥,表达对不合理的杜会现实的不满。

    关于赤壁赋以流水为喻告诉客人的问题,通过《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应该怎样理解?》、《高产大大,原来苏轼贡献了那么多成语》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赤壁赋以流水为喻告诉客人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