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望梅止渴儿童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望梅止渴是e69da5e6ba907a64365一个成语,读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马南邨《燕山夜话·有书赶快读》:“如果现在丢开这些基本的书籍不认真苦读,一心想找秘本,只恐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扩展资料:
据《康熙含山县志》记载:梅山上原建有“止渴”亭,梅山塔(文昌塔),梅山庵(梅山寺)。明和州同知胡永成有《止渴亭记》,州人戴重有《梅山亭》,梅山庵位于梅山脚下约2公里处,后改名梅山寺。寺庙坐北朝南,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寮房和斋堂等组成,共40余间。
离梅山寺不远的乌龟坡南侧有一处石壁,平整光洁,上刻有“曹操行师至此望梅止渴”。梅山塔有11层,高30余米,青砖砌成,塔顶门楣上书“贯月参天”四字,后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
望梅止渴的近义词:说梅止渴、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1、说梅止渴,拼音shuō méi zhǐ kě,是一个成语,比喻借想像以自慰。
出处:茅盾《路》七:“骗谁呀?你是在那里说梅止渴。”
2、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
近义词: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溜之大吉 反义词: 坐以待毙
用法: 复句式zhidao;作谓语、分句;用于劝说词
解释: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成语故专事:
南北朝时期,齐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则仓卒在东面起义,朝廷十分震惊。东昏侯在东宫召集手下密议反叛,派人属登楼观察,看到征虏亭发生火灾,说王敬则来了,假装要走。有人告诉王敬则,王敬则讥笑檀道济父子逃走不负责任。
井底之蛙
一只青蛙,住一口井里。它高兴时,在井里跳来跳去,百天热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觉得很快活:我是井里的主人,多么逍遥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乐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叫它。它抬起头向度井口一看,只见一只大海龟的头几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丬天。只听见大海龟问它:青蛙老弟,你见过大海吗知?青蛙说:大海有我的井大吗?海龟老兄,欢迎你下井道来作客。大海龟被它说动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还没跨进井去,右腿的膝盖已被井栏绊住了。于是,大海龟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诉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广内。青蛙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容。它又惊奇又惭愧,感到自己的见识太渺小了。
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却又妄自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