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我认为是虚构的。
古代条件艰苦,军队里吃饭,如厕,洗澡全是在一起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12年,居然没一个人发现她是女儿身?当读者都是傻子吗?
从军过程不详细。关于花木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木兰辞》。全文加上标点符号总共392个字,从军环节就短短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占全篇幅的9.18%。相信大家读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肯定有这种感想:前面废话真多,总算等到重头戏了,好好看看花木兰是如何巾帼不让须眉,英勇打仗的。结果六句话后就开始归来见天子了。有没有一种被耍了的感觉?
花木兰如同拥有主角光环,丝毫不惧怕任何负面BUFF,自己的大姨妈也能使我们的木兰同志像DOTA2中的血魔一样触发焦渴技能,移动速度和攻击速度更是呈几何倍数激增,使其在冲锋打仗时更加骁勇,屡获战功,简直如同打不死的小强。凡是越把一个人描写得跟拥有主角光环一样,虚构的可能性越高(比如李元霸)。
既然花木兰屡获战功,但都立了哪些战功?除了《木兰辞》中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你几乎找不到花木兰战功的历史资料。既然花木兰立了那么大的功,为什么历史记录那么少?而且花木兰参加了哪些战役?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军队中一个立过无数战功的士兵,怎能不成为焦点被大家关注?这都发现不了木兰是女子?就算北魏这边没人发现,柔然那边至少会把木兰当成眼中钉吧?不会派探子去打听关于木兰的情报?动动脑子想想,古代两国打仗,那都是双方士兵集体冲过去厮杀。不可能像现在竞技比赛那样讲什么游戏规则,更不会有裁判和解说去分析每场战争每个士兵的杀敌数。军旅生活是什么样子?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因此所谓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应该是对此次征战所有凯旋而归的士兵们的奖赏,绝不是木兰独自一人的。
信使是否冲锋打仗?有些人说花木兰之所以在从军过程中没有被发现是女扮男装,因为担当的是信使、邮差等工作,经常在各个城池之间穿梭,平时不跟大部队在一起。主要理由是《木兰辞》中参军前买的都是马匹和骑马的工具,没写买兵器。另有种说法是花木兰当的是军官,自己单独住一个地方。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携带兵器又怎么打仗呢?就算是军官,也得配备一把武器吧?擒贼先擒王,双方打仗,军官首领什么的更是优先击杀对象,除非是花木兰太厉害了,赤手空拳就能以一当百,但你觉得这种可能性大吗?
因为以上几点,所以我认为花木兰女扮男装是虚构的,替父从军可能是真实的。古代巾帼英雄也不在少数,所以木兰即使是虚构的,但可能也是有人物原型的。而且那时候柔然侵犯边境,而且都把木兰的爷爷都要叫上了,可以肯定当时兵荒马乱,年轻的男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39性大部分都战死了,很难再征到壮丁了。
这个时候木兰自愿代替父亲从军,可汗还有什么理由去拒绝?所以也有可能是花木兰真的去参军了,大家也都知道木兰是女的,但是木兰凭借优秀的剑术和战斗技巧获得了士兵们的尊重和认可,然后大家肩并肩作战立下战功。
《木兰辞》全文不交代花木兰的立功细节,斩杀敌军主力?或者献策以弱胜强?毕竟花木兰总不能凭空就被“赏赐百千强”吧?前篇“唧唧复唧唧”了半天,从军匆匆略过,有点虎头蛇尾,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最后彰显一下“安能辨我是雄雌”而已。
另外不要认为能流传久远的故事就一定是真的,永远不要低估古人的“造假”能力。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为了挺孔明,虚构了“草船借箭”、“空城计”、“三气周瑜”等情节;尽管现在能证明是假的,但依然不影响这些故事流传至今。
LZ你说的应该是河南商丘虞城县周庄现存《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上碑文,为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所立。碑文记载了木兰的姓名、籍贯、事迹,并对其身世、故里等作详细的“辨证”。
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一文,是现存有关《木兰诗》的最早史料。
文中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世传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佩鞬囊,操戈跃马,驰神攻苦,钝锉成阵,胆气不少衰,人莫窥非男也。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又云:“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沿习古老之云云。”文中所载木兰事迹,与诸多方志所载均同。此碑是木兰故里在虞城的最重要佐证。
大意如下:魏木兰(好别扭 = =)替父从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却不受皇上封赏,解甲归田。皇上听说她是一位未出阁的女郎,又如花似玉,便要纳为妃子,宣木兰进京。
木兰上朝,皇上一见,果然是位绝色的女子。皇上郑重说道:“朕见你文有文才,武有武功,忠孝皆全,国色天香,因而想把你封为东宫,不知意下如何?“
木兰闻言如五雷轰顶,暗暗想道:从前昏君因迷恋酒色,祸乱朝纲,以致国势衰危。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国安民,反而封宫选妃,岂不又要重蹈覆辙? 她蹙了一下眉头,说道:“皇上恩泽,怎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三桩誓愿,若不实现,永不嫁人!” 皇上心喜道:“这好办,你说吧,漫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三百件,孤王不惜千斗金,万斗银,也要办得使你满意。”
木兰说:“其一,小女子替父从军,一为尽孝,二为尽忠,三也是为天下女子争一口气。小女子认为天下男女均为人,各有长短,男子做得到的,女子未必不能做到!想自前朝实行科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0选以来,未有女子应试入选者,诚请陛下颁一道圣命,让天下女子也可习文弄武,开科入选,为国尽忠。”皇上听了,楞了一下。木兰又道:“其二,天下之大,当今女子竟无立足之地:在娘家说是人家的人,到婆家须姓夫家的姓,出嫁叫‘姓人’。诚请让男女均可自立门户。男可娶女,女也可娶男。男娶女时,生儿育女随夫姓,女娶男时,生儿育女随女姓……”皇上不解道:“这是为何呢? ”木兰说:“不如此,世人就认为只有男子能传宗接代,女子不能,这样,就将后患无穷。”
木兰又说:“其三,无论庶民、皇上均须一夫一妻,违者罚罪……”皇上听完这三愿,哈哈大笑说:“真是女子之见呵!自古男女有别,天道昭然,孤岂能改变? ”
傍晚,天子下诏,封木兰为东宫贵妃,木兰问起三桩誓愿之事,皇上只字未提,木兰逐称病不往。一连三道圣旨,木兰见逼,知道无望,便手书“天下安好”四个大字。“安好”是什么意思呢?拆解起来就是:室中有女方为安,有男有女、男女平等方为好。木兰写好,置于案上。望了望窗外苍茫的天空,然后自缢于画梁。皇上得知,心中惊惭,见木兰所书“天下安好”四个大字,不解其意,命人殡以厚礼,于亳州东郊五里魏园村下葬。
后人为纪念木兰,在她家乡建“木兰祠”以祭,大殿上书皇帝御赐“孝烈将军”四字。
历史上有无花木兰其人?这个可能是假的,古代从军是经过严格审查的,首先是户籍审查——家中独子可不参军,然后是子嗣审查,如果无后代者不可参军,像花木兰这样的除非是变性了,否则是难以逃脱审查的,用最简单的论断来看,这些年难道花木兰从不洗澡从不上厕所吗,那时候没有茅厕没有单独的浴室,所以论断其参军是根本不成立的。只是后人剧作时创作的人物而已。南宋程大昌根据白居易"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和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女,梦里曾经与画眉"诗句,而肯定花木兰实有其人。有的经过考证,认为木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1兰姓魏,有的说姓宋,而多数人认为姓花。有的文章考证"木兰"是鲜卑族姓,因而断定木兰是鲜卑族人。
也有人认为,以上这些说法只能说明后人喜爱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形象,因而将"木兰"写入诗里,但都不足以证明真有花木兰其人。从全诗看,木兰系少女名字。不然,岂有面对天子表姓略名之理?又凯有自述家世中,先言"阿爷无大儿",即讲"木兰无长兄"之理?有人认为,花木兰虽未必实有其人,但北人矫建尚武,骑马射箭成为风气,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样。因此,《木兰诗》应是流传的一个相类似的事实,经许多无名作者的润色,民间艺人的传唱,后又经过各族人民的流传,成为有系统的故事诗,而花木兰则是人民现实生活中塑造的典型化了的人物。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有人认为《木兰诗》不过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孝女,没有什么时代意义;木兰不过是故事中的主角,够不上什么英雄人物;木兰只是一个儿女情长的闺秀,缺乏劳动人民素质。有人则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据史书记载:公元402年至492年90年间北魏与柔然(即蠕蠕)大的战役就有20次,《木兰诗》故事的历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御柔然入侵的反掠夺战争。作者在诗中不仅歌颂了木兰的爱国热忱,也通过充宫还乡表现了她不羡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活的高尚情操。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指出:"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北魏有《木诗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的全部世族诗人。"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copy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百,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度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扩展资料
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她的传说问故事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花木兰研究会秘书长颜勇介绍,花木兰的传说是历史人文资源中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是亳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亳州的历史文化品位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导致包括“花木兰的传说故事”在内的很多民间文学都逐渐衰落。而且,这些传说故事大多流传在中老答年人之间, 传承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参考资料:人民网-花木兰传说故事:巾帼英雄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