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求学巴黎 玛妮雅来到巴黎,这里的一切都使她感到新鲜有趣,最使她兴奋的是她终于实现自己梦寐已求的夙愿,坐在巴黎索尔本学院的教室里听课,她终于成了这所著名大学理学院的一名学生。她内心的快乐无法形容。她在报名单上填写的是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此后人们便习惯地称她为玛丽。在最初阶段的学习里,玛丽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是教师用法文讲课,玛丽虽然懂得法文,但当教师讲得太快时,她仍然听得不太明白;其次是她过去自学获得的知识比在巴黎学校毕业生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弥补她在数学及物理知识方面的欠缺,她必须加倍努力学习。因此,每天上课,玛丽总是到得很早,总是选择离教授很近的座位坐下,摊开笔记本,聚精会神地听讲。有一天,穿着硬礼服的阿佩尔教授走上讲台,这个平静严肃的学者讲起课来是那么从容自信,仿佛他是世界的主宰:“我拿起太阳,再扔出去……”多么了不起的气魄呵!玛丽带着赞叹的微笑听着,她心底涌起快乐的冲动:要向科学无极的山峰攀登!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校里,只有晚饭时才回到姐姐布罗妮雅家里。姐夫名叫卡西密尔·德卢斯基,出生于波兰较为富裕的家庭,曾在彼得堡、敖德萨、华沙念过书,后因有同谋暗杀亚历山大二世的嫌疑,逃出俄罗斯,先到日内瓦,后又来到巴黎学医。他精力充沛,朋友很多,与布罗妮雅感情很好,对姨妹玛丽照顾也很周到。他生性活泼,喜欢娱乐,有时,当玛丽吃过晚饭正在屋里专心读书时,他会突然闯进去,拉着玛丽和他们一块去听音乐会。有时玛丽还参加波兰青年组织的聚会,这里有香喷喷的华沙菜,还有戏剧表演。在一次由雕刻家瓦新科夫斯基预备的爱国宴会中,玛丽还被选为活动影片“波兰打破枷锁”的主角。在与父亲通信中,玛丽将自己参加聚会,扮演女主角的成功告诉了父亲。斯可罗多夫斯基在给小女儿的回信中表示:“你最近的一封信使我很忧虑,我惋惜你那样积极参加组织那次戏剧表演。”父亲的态度提醒了玛丽,她很快意识到这种娱乐活动对她没有多大意义,她应该远离这些活动,因为她历尽艰辛来到巴黎不是为参加几个戏剧表演,而是寻求知识。同时她也意识到姐姐家的环境不适合她专心读书,因为姐夫时常要与朋友聚会,而病人时常会搅乱这所住房的安静,特别是从姐姐家到索尔本路上要花费一小时,如果乘马车,天长日久,又嫌开支太大。所以,经过反复思索,在征得姐姐姐夫的同意后,玛丽决定搬到靠近大学、实验室、图书馆的拉丁区居住。当时布罗妮雅正身怀有孕,但她坚持亲自替妹妹打点行李,又和丈夫一起陪着玛丽去看一所又一所的出租阁楼。
玛丽找到一所价格便宜的小房子,开始自己独立生活。她屋子中的陈设用具十分简单,只有一张折叠铁床、一个火炉、一个蒸锅、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为了节省费用,她自己打扫房间。她的煤钱更是少得出奇,她一冬只从商人那里买回一两袋煤块,然后一桶一桶运上七层阁楼。她的灯用得也很少,每当天黑时,她便跑进“圣日内维埃尔图书馆”,在那里学习到晚间10点,图书馆闭门后才回到自己的房间,点上油灯继续学习到凌晨2点,直熬得两眼发红,才躺到床上。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她把一切分心的事都免去,不参加朋友聚会,不与别人接触闲谈,她甚至不愿意花费一点时间学习作牛肉汤。在她看来,物质生活毫不重要,她宁愿把学习烹调的时间用在读物理学书籍或是在实验室里作一个有趣的分析。玛丽的生活是清苦的,她的饮食极其简单,没钱进饭馆,又不肯花半小时去做肉片,所以一连几个星期,她只喝茶,吃抹黄油的面包,至多有时去买两个鸡蛋、一块巧克力或几个水果。这种不近人情的生活损害了她的健康,她的身体很快变得极度虚弱,经常昏倒。有一次玛丽在同学面前晕倒,那个女生马上飞报给她的姐夫,当医生的姐夫赶到玛丽住处时,脸色苍白的玛丽却又在读书。当姐夫得知玛丽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只吃了一把罗卜和半磅樱桃后,十分生气,不由分说把她拖回自己家,在他监督下,吃掉一大块带血的烤牛肉和一盘煎脆的马铃薯。连续几天,布罗妮雅亲自照料妹妹的起居生活,玛丽的体力恢复了。她掂记着即将开始的考试,又回到七层阁楼,开始简朴的生活。由于刻苦努力,玛丽进步很快,不久,李普曼教授交给她一些研究工作去做,有机会展示她的能力,这使玛丽很快乐。她非常喜欢索尔本的物理实验室,喜爱那样一种宁静、特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3殊的气氛。她穿着揉皱的工作服,站在烟罩前面,专注地看着烟罩底下被火管扇得沸腾着的溶解材料,她沉醉于这些科学实验。她给自己定的目标相当高:考取数学和物理学两个硕士学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抛弃了一切物质享受,也不去结交朋友,尽管许多男孩对她非常友好,而且她身边也有不少爱慕者,但玛丽和他们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她只埋头于自己的学问,没有时间去谈恋爱。她唯一的消遣就是设法挤出一点钱去看一次夜戏,或到城外去散步,她最喜欢到巴黎郊外的树林中去,那里鲜花盛开,空气里也弥漫着花香,她常常采一些花带回住处。
1893年7月,紧张的考试开始了。一连几天,玛丽和同学被关在考场,她有时紧张得甚至看不清试卷上的文字。考完之后,便是焦虑的等待。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按照惯例,考试合格者的姓名要在学校大讲堂里依据成绩的先后宣读,玛丽和同学及部分学生家属挤在大讲堂里等候宣布成绩,结果她第一个便听到自己的名字: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她起初一愣,随后在一片祝贺声中跑出讲堂。一年多的奋斗终于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玛丽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物理学硕士学位。她现在可以轻松自在地回波兰度假,与久别的父亲团聚。
三个月的假期转眼便过去了,玛丽开始为自己返回巴黎的费用发愁。自己的积蓄已经用光,父亲为了帮助她,放弃了最微小的享受。如何筹划这笔钱财?就在玛丽感到有点绝望的时候,忽然传来好消息,曾经多方关照过玛丽的迪金斯卡女士,认为玛丽是个前途远大、才智出众的女子,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玛丽争得“亚历山大奖学金”。总共600卢布,这够玛丽维持15个月的生活。得到这笔意外的救助之后,玛丽再度回到法国继续学习,她开始不间断地研究数学。她在给哥哥约瑟的信中说:“我们的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亚历山大奖学金无疑是雪中送炭,它使玛丽得以继续在索尔本学习,实现她崇高的理想。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几年之后,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委托玛丽做一项专门研究,她从这笔研究报酬中硬是挤出600卢布,送交亚历山大奖学金委员会的秘书。这位秘书面对此举很是吃惊,因为从未有人归还过奖学金,而玛丽一直把这笔奖学金看作借款,她不愿搁太久,她认为早归还便可去救助其他贫寒的女学生。
在巴黎求学的4年里,玛丽以非同凡响的毅力过着一种贫寒却高尚的生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漫长的冬季,住在顶层阁楼中的玛丽因寒冷而无法入睡,她便从箱子里取出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或盖在被子上,有时她甚至把椅子拉过来压在被子上取暖。对科学知识无止境的追求,使她忘记物质上的困窘,她似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驱使着,在科学的海洋里漫游,不知疲倦,永不停歇。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她放弃一般年轻女子的快乐享受,过着与世隔绝的枯燥生活,萦绕在她头脑中的只有学习和工作。她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很高,她不满足一个物理学硕士学位,她还要争取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她不断鞭策自己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就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永远进取的顽强精神,才使她在科学领域里逐渐显露头角,并且最终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兰西共和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1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编辑本段]生平
玛丽1867年出生于波兰的华沙,高中毕业后,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任何俄罗斯或波兰的大学继续进修,因此她做了几年的家庭教师。玛丽和姐姐都有想去法国留学的梦想,姐姐为了去留学已经存了一部分钱,但这些钱只够在法国学习一年。玛丽为了完成自己和姐姐的梦想,向姐姐提议。自己先去当家庭教师为她提供上学的资金,而等到姐姐毕业找到工作后,再为她筹备留学的资金。玛丽为了留学的梦想,整整做了8年的家庭教师。8年没有磨灭的梦想最终终于实现了。在她的姐姐的经济支持下来到巴黎,并在索邦(Sorbonne,巴黎大学的旧名)学习数学和物理学。经过四年的努力后,玛丽于巴黎大学取得物理及数学两个硕士学位。在那里,她成为了该校第一名女性讲师。
玛丽亚在索邦结识了另一名讲师,皮埃尔·居里,就是她后来的丈夫。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以沥青铀矿石为主,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1898年,居里夫妇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逻辑的推断:沥青铀矿石中必定含有某种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远远大于铀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里夫人公布了这种新物质存在的设想。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居里夫妇不断地提炼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成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氯化镭并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Po)和镭(Ra)。因为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八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于众,这种作法有效的推动了放射化学的发展。
居里夫人晚年跟丈夫生前的学生保罗·朗志万有一段韵事,这个事件在法国闹得风风雨雨。1911年巴黎新闻报在11月4日的标题《爱情故事:居里夫人与郎志万教授》,传言皮埃尔在世,郎志万和居里夫人有密切的来往。爱因斯坦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他在1911年11月23日给居里夫人写了封信,以表安慰。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在此之后,她的大女儿伊伦·若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她的小女儿艾芙·居里(Eve Curie)在她母亲去世之后写了《居里夫人传》。在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中,居里夫人的头像曾出现在波兰和法国的货币和邮票上。化学元素锔(Cm, 96)就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所命名的。居里夫人著有《我的信念》。
一、靠自己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聪明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32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三、金子—般的心灵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还是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昂贵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兰西共和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恶性贫血、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的时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她所挚爱的科学事业。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次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7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里面,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居里夫人是女性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