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zd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回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答死了。
“揠苗助长”用来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揠苗助长”也可写作“拔苗助长”。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à miáo zhù zhǎng,意思是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
原文如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扩展资料
一、揠苗助长的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二、揠苗助长的用法:作主语、谓语,也可作定语,含贬义
三、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7a64e59b9ee7ad94335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揠苗助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来、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扩展资料:
揠苗助长故事的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自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zhidao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的一个故事,载《公孙丑》篇:
宋人有闵(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揠,拔的抄意思,“揠苗助长”也叫“拔苗助长”。故事大意为:
宋国有个性急的人,嫌自己田里禾苗长得太慢,因而将其一棵棵往上拔。拔后看看,禾苗果然高得多了。他又兴奋又疲乏地回到家,对家里人说:“今天可累坏袭了!我帮助禾苗一下子长起来了。”他的儿子很觉惊疑,赶到田里一看,见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子用这知个故事,来说明违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而主观急躁冒进的害处。对于禾苗,不加管理不行,而揠苗助长,更有大害。所以孟子又说:“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唐朝诗道人陆龟蒙诗:“孟子讥宋人,非其揠苗躁。”宋朝陆游诗:“揠苗农害稼,过剂药伤人。”所说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