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端午节神话故事:
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颇有才华,原本很受楚怀王赏识。但屈原主张革新,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抵触。靳尚便在楚怀王面前屡屡诋毁他,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提出邀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前往,但楚怀王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都城。楚怀王到秦国后,立即被秦国囚禁了起来,顿时悔恨交加,忧郁成疾,最终客死他乡。秦王于是马上派兵攻楚,楚国都城郢都陷落。
屈原接连听到这两则消息后,万念俱灰,长叹一声,纵身投入汨罗江,自尽而亡。这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屈原备受百姓爱戴,他投江之后,当地的渔夫、百姓便立即在江中奋力划船寻找打捞屈原,无奈始终未能见到屈原的尸身。后来,根据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8百姓划船竞相打捞屈原的事迹,流传下了端午划龙舟的习俗。
当地百姓打捞屈原无果,又担心水中的蛟龙、鱼虾会吃掉他的身体,于是,纷纷向江中投掷粽子、鸡蛋,好喂饱蛟龙、鱼虾,不让他们把屈原吃掉。这样,便流传下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而在山东等地,至今保留着端午吃鸡蛋的风俗,也是由此而来。
另外,据说汨罗江中有蛟龙水兽,威力甚大,有郎中便把雄黄倒入江中,将蛟龙水兽药昏,以免屈原受到伤害。过了不久,水面上便浮起了一条晕厥的蛟龙,龙须上沾着屈原的衣襟。显然,屈原已经被蛟龙吃掉了。人们便把这条恶龙拉上了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写上“王”字,防止他们遭受毒蛇猛兽的侵害。这样便留下了端午饮雄黄酒、在儿童手和颈上缠丝线、给小孩用雄黄抹七窍、在额头写“王”字的传统。而端午划龙舟之所以要把船做成龙的样子,据说也是与汨罗江里的蛟龙有关。
屈原与端午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1节
端午节的起源(包括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远在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之先。对屈原的历史记载,最早及最重要的是《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其中并没有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叙述与描写,屈原的投江也是简单的一笔带过:“於是怀石遂(投)[沈]汨罗以死。”(《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P二四九○,下同)。且屈原传也以此句结束。看来,当时屈原的投江而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来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5)时代,就是说过了近200年,也可能没有端午节祭祀屈原的内容,如果有,也可能只是汨罗一带的局部现象,要是像现在这么隆重,且是全国性的,司马迁一定会大书特书的。
大致在晋朝开始,端午节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尤以南朝梁国人吴均(469-520)所著《续齐谐记》较为具体生动,渐渐的演变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并流传至当今,且越来越隆重,以至于变成全国性的节日。
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载体表现一般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其中尤以赛龙舟、吃粽子最为流行;不仅在华人区,东南亚各国受华文化的影响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则变成一项国际性的体育竞技项目。
赛龙舟
传统的说法是:众乡亲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马上划船想打捞或抢救屈原,因为要赶快,所以形成竞渡,可能因为仍打捞不到屈原的遗体,一连几天以至于来年仍痛心不过在这一天仍要竞渡,渐渐的演变成一种赛事,因为是“龙的传人”,赛渔船总不雅吧,某一年在某位文人的提议下改为“赛龙舟”,获得国人全体举手通过(全体鼓掌通过也可以),这不,赛龙舟渐渐的由区域性变成全国性以至于国际性。
吃粽子
传统的说法是“喂鱼虾蟹说”:屈原投江后,众乡亲得知屈原投江前对渔父说:“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P二四八六),这还得了,所以边划船边投米饭等食物到江中喂鱼虾蟹,免得它们吃了屈原的遗体。但此说并没有具体的古文献记载。
另一种说法是“祭祀说”,据《史记》《正义》(《正义》为唐·张守节对《史记》的解释)的注解:{故罗县城在岳州湘阴县东北六十里。...县北有汨水及屈原庙。《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汨罗之逸风”}。(P二四九一)可见,至少在1500年前,端午节包粽子祭祀屈原已流行开来。
两者对比,前者显得高尚,后者显得俗气。堂堂屈原那有得不到祭品而化身来求告的,因而人们也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选择性的留下来美好的传说。
但是,国民甚是有趣,原本是喂鱼虾蟹的粽子,看看投在江里可惜,既污染了环境,又暴殄天物(想想看,全体潮州人民每人一个粽子投在韩江,不用一二天韩江就臭死啦),那不如自己吃了,又有纪念意义,又不浪费食物。
(由此可见,无论是官方的历史记载,或是民间的历史传说,都带有倾向性的选择性的记载的,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后人对其敬仰不仅是他的才华,更是他忧国忧民,耿直不阿的品德;概叹他悲凉的人生,凄美的结局,纪念也就理所当然。
附:屈原流传至今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魂兮归来!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
其他链接:
介绍屈原的著作甚多,著名的有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和政治倾向)
民俗二三事
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39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