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这是 历史 的选择”,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最近看到相关说法的似乎又特别多了起来。看得多了,不免心里就有想法:这个“历史的选择”之说值不值得顶礼膜拜?是否也该推敲一下? 首先一个问题是,“历史的选择”是否就神秘莫测,不容置疑,不容置喙? 可能我们的先人这样认为过,比如,古人因为认知水平不高,对人的生老病死,对政权的改朝换代总是赋予某些神秘的色彩。特别是统治者出于愚民的需要,他们对自身的出世、对自家政权的建立总是加上“天生异象”、“奉天承运”之类的迷人外套。但如今自然科学与 社会 科学均已非常发达,人们知道,那统统都是骗人的鬼话。生命的诞生、政权的存废都可以有一套套浅近而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并且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说“历史的选择”云云,我们都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出生,也是“历史的选择”。不是吗?当父母当初孕育生命时,哪一个不是经过“选择”的?甚至可以说,随便哪一个生命的出生成长至消亡,随便哪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至结束,随便哪一个政权的创立至换代,都是“历史的选择”。也就是说,所谓“历史的选择”,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其次,历史的选择会不会有错? 古今中外的历史已经反复作出明确答案:“历史的选择”不但有错,而且常常错得离谱,错得代价巨大,错得让人扼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64腕,错得让后人追惜莫及。随便举个例子罢。比如,历史虽然为古代 中国 人选择过尧舜,但也选择了桀纣;虽为汉朝百姓选择过文帝景帝,但也选择了后来的桓帝灵帝。历史虽为 美国 人选择了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但也为德国人选择过希特勒,为意大利人选择过墨索里尼,为日本人选择过东条英机,为苏联人选择过斯大林…… 就拿离我们近一点的历史说事罢。记得前几年,一位著名的传记作家写过一部书《历史选择了XXX》,此书内容写到1949年为止。不知作者为何不继续写下去,我想,如果要继续写下去,一个问题不得不面对。那就是,此后的历史继续“选择”XXX,到底是“选择”正确还是错误?按我们公认的一贯说法是,57年到76年,近20年的时间里,那位历史人物给给国家给人民带来惨痛损失、巨大灾难。如果当初的历史能及早选择后来那一位勇于拨乱反正的人物,那该让我们减少多少损失啊!可惜可叹,历史却没有作这样的“选择”,不仅没有,那些试图纠错者还遭受过残酷打击。现在我们如能勇于直面,我们还能说,那段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吗?(为使本文不被河蟹吃掉,就此先打住。) 其三,历史会不会重作选择?会。历史也会有一天发现自己选择错误,那就会重作选择。这样的例子太好找了,不用多说罢。 其四,历史发现自己起先的选择错误,要重作选择,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否要求说,“历史”啊,你的选择到我这里为止好吗?或者说,“历史”啊,你的选择只许到我为止,以后不许再选了!我们有权力这样说吗?有能力这样做吗?或者说,“历史”啊,今后你要再选,也只能按照我的意愿去选!——谁能具备决定后来的历史必须如何选择的能力? 其五,历史选“对”的机率是否会有变化?历史已经证明,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历史选“对”的机率正在不断提高,但这需要科学与民主为基本条件。比如,我们生出 健康 孩子的比率在不断提高,那得益于优生优育的技术进步。又比如,很多国家再也不会选择出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与斯大林之类的“历史人物”了,那归功于他们终于成功地“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的制度创新。这是值得后人庆幸的进步,也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综上所述,“历史选择”说并不值得顶礼膜拜,也并不是某些人用以谋取垄断利益,用以自我安慰、不思进取、抱残守缺、拒绝改变的好借口。面对“历史的选择”,我们唯有虚心面对,改革图新,以自信坦然的心态迎接历史的一次又一次选择。
清朝历史(1616年—1912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从zhidao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共296年的历史。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内在今黑龙江一带。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后金,但都被击败。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容国号为大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p>
1893-1910年
1893年
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1909年
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1910年
秋季,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此期间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1911-1920年
1911年
春季,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读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撰文表示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10月,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
1913年
春季,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1914年
秋季,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
1918年
4月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6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年
4月6日,从上海回到长沙。
5月,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7月14日,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7月至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长文。
10月5日,母亲文氏病逝,闻迅从长沙赶回韶山。8日,在母亲灵前写成《祭母文》。
12月,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第二次到北京。在京期间,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
5、6月间,在上海会见陈独秀,同他讨论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等问题。
8月初,同易礼容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8月至9月,参加筹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11月25日,致信罗章龙,提出新民学会,“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11月,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2月1日,致信给蔡和森、萧子升和其他在法会友。信中表明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杨开慧结婚。
扩展资料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历史贡献
一、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三、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64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