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难点 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历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历史学包含的内容”“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等方面向学生简略介绍了历史学是什么。
第一目“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
教材从历史学研究对象与其他学问的最大区别;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几个特点,即历史学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研究对象是运动的与研究成果的相对静止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内容的广泛性与研究成果所能包含内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认识主体在反映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来说明“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从现存最早的史书──《春秋》到“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再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勒设立“史学祭酒”的过程,来说明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从宏观方面划分,历史学有自然史和人类史。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学有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来说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广泛性。
对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划分,根据不同标准将历史分为几个系列,主要有这么几种:
时间系列:通史、断代史、阶段史等;空间(地域)系列: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等;内容系列:综合史(总史)、专门史、资料汇编、年表、历史地图等;人物系列:个人、血缘群体、专门群体等;另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神话、音乐、戏剧、影视、民间故事等。
历史学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学问。有了历史就有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具体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历史学既要研究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又要研究影响人类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还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
第二目“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教材从“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纂学”等方面阐述历史学所包含的内容。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是历史学的根本问题。历史事实是无穷无尽的,而历史的解释者却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解释历史,不同的人解释历史或同一个人变换不同视角解释历史,就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意义。不仅如此,历史意义并非隐藏在历史文本背后,而是常常决定着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取舍及其价值判断。因此,历史解释就成为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意愿、目标和价值观念去“复原”人类历史演变轨迹的载体,而历史学家在历史解释中所反映出的意志、愿望和追求,则会形成历史的观念,影响着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发现、取舍和认知,最后结构成人类历史的图景。所以说,历史观是历史解释的核心所在,这就决定了历史观会成为历史学的根本问题,成为历史学的核心。
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什么是历史资料?历史资料是与历史密切关系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历史资料的内容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史迹遗存。这类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具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2)传世和出土的文物。(3)历史文献。这类历史资料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具体包括:历代史书、档案、铭刻、调查资料等。
历史资料的基本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历史资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历史资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第一单元 第2课 历史学什么教案第一单元 第2课 历史学什么教案。离开了历史资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因此,充分发掘历史资料并详实地占有历史资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历史资料的局限性。在史学研究中,历史资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亦有局限。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历史资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历史资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具体尝试历史资料的收集和运用,体会和认识历史资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史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著作,凡足
历史比较法。通过搜集和整理获得了史料,并不是历史研究工作的终结,它标志这一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史学家将通过对所掌握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认识。对史事进行分类和比较,是史学研究的必要方法。历史比较法的范围也很广,它可以从多种情况作比较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两种比较。历史的研究,基本上是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上下古今的研究,横向研究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或地域之间的研究。因之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也就成为比较史学研究的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即从古到今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种形式的运动:即波浪式运动和螺旋式上升运动。纵向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历史总体发展
统计方法在历史学中是经常使用的,特别是在经济史、人口史等的研究中应用特别广泛、重要。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中,定性多,定量少,因而在说服力方面是不足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要靠加强对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以统计方法将所搜集得来的数据系统化,用来说明事物的量的发展。从这种量的发展中,达到对事物的质的认识。这样,把定性研究放在定量的基础上,这种研究的科学性就增强了。科学研究都是老老实实的,以统计方法作研究也是同样如此,而不能例外。首先要认真搜集数字,分门别类,辨别数字中的真伪7a64e58685e5aeb9364,然后进行排列,进行比较和分析、解释,从而得出结论第一单元 第2课 历史学什么教案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列宁有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观察国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观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阶级首先是来自于经济的分析,因而阶级分析运用到经济方面自然是顺理成章的。阶级分析也能够运用到政治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为经济服务,当权者集团的政治措施、方针、政策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而制订的。阶级分析还同样可以运用到意识形态、思想领域。意识形态、思想都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各种思想无不打上经济基础的、阶级的烙印。(2)辩证的分析方法。辩证的分析方法,即是用辩证分析具体的矛盾事物
淘宝精品辩证法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法则:对立统一法则;质量转化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上的各种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第二,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确定历史的范围,也就是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之内。第三,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历史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引用典型史学研究的案例,帮助学生体会在史学研究中,各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及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和体验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具体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其研究历史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一、两次巧遇蒋介石
1945年8月28日下午毛泽东抵渝后,当晚蒋介石在林园官邸设晚宴。翌日,当晨光熹微时,毛泽东便起床散步了。透过繁技密叶,毛泽东依稀看见一人低头背手向他走来。
行至跟前,毛泽东叫了声“蒋委员长”,蒋介石一愣,继而笑着说:“哦。润之先生,你怎么不多睡会儿,听说你有夜晚工作,白天睡眠的习惯?”
毛泽东莞尔一笑:“有道是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啊!委员长是否有同感?”“有的,有的。”蒋介石一边应付着,一边说:“好吧,润之先生,坐下聊聊。’此乃毛泽东首次邂逅蒋介石。9月3日,毛泽东又行出访。
本拟造访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但又闻蒋介石在于处,于是决定先行拜访居于左近的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从戴宅出来后,毛泽东再到于处,突然见前面有人来,走近一看又是蒋介石,他客气的问毛泽东:“先生何往?”
毛泽东坦然告之,蒋介石不乏怔忡,旋即佯笑道:“好,见见好……”此乃毛泽东第二次邂逅蒋介石。
二、毛对尼克松说:“我们不谈政治,就谈哲学。”
中美打开两国关系的大门,尼克松首先来见毛泽东,这是了不起的大事,而且是毛主席说什么时候见就什么时候见。本来说中午11点到,下午3、4点见,但是之后毛主席明白他们到了,就直接通知见了。尼克松为了套近乎,背了几句毛泽东的诗词,毛不感兴趣。
尼克松说毛泽东的书改变了世界。毛泽东说我的书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附近的几个地方。之后尼克松就讲中美的大事。毛就说我们不谈政治,就谈哲学。
三、毛泽东下令,打土豪要保护图书馆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要领兵打仗,找不到书看,十分苦闷。那个时候见到一本书就十分高兴,个性是在当时打下土豪,只要有书,他就眼睛发亮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2。有一次打下土豪以后,他就跟着警务员去找有什么书看,但是什么也没找到。
毛泽东回来以后,就立下一个规定:以后凡打下一个地方,要组织专人把图书馆看起来,要寻找报纸,所以之后打下福建漳州的时候,毛泽东就让人从漳州的图书馆运了两批书回去。在这些书里面有两本书,毛泽东读了以后感慨万千:列宁的《两种策略》、《共产党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他读完以后,立刻推荐给彭德怀读,而且还给彭德怀写了一个条子,他说要是在大革命的时候读到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犯错误。
我们还发现毛泽东的一封信,1929年写给李立三的信,他开了一个书目,在信里面说要什么书,他说我此刻没有书看很苦闷,想透过你们搞一批书过来,说到买书的钱你们先垫着,完了我再派人把钱给你们送过去。毛泽东就是在苦闷的时候都要读书,包括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在长征时期是被抬在担架上走,因为他生病了。
毛泽东醒来以后就在担架上读书,他就这样读完了《列宁与革命》。
四、毛泽东晚年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读书的
毛泽东的晚年,个性是75年他患白内障,看东西不清楚,由于印刷体看不清楚,他就读书法。之后还是想读书,就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师吴迪来给他读,那段时间他读了很多古代的文史经典,尤其喜欢读庾信的《枯树赋》,
据记载,他至少细读了五遍,他每次都读得老泪纵横,他为了《枯树赋》的一个字的注释还专门写了批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英雄暮年很能体现他的气质,很本色,很文化,很感性,而且是大悲的感性,这是他内心真实的体验。
五、毛泽东放牛的小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
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一天轮班,这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先聚会的地方。
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
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齐,不仅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齐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