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破釜沉舟讲的是项羽的故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
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扩展资料:
话说2197年前,就是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秦国大将章邯率兵围攻赵国的巨鹿城即现在的河北省平乡县西南。楚怀王应各诸侯国之约,派上将宋义、次将项羽,前去参战,攻秦救赵。大兵行至安阳,当时的安阳城就在今天安阳市以东,楚王镇以西不远的地方,在漳河南岸安营扎寨。
宋义这时心怀鬼胎,逗留不进,每天和其儿子7a64e58685e5aeb9337饮酒作乐,不顾士兵的疾苦,军队纪律也不好,就这样一住就是四十六天,当地的老百姓大为遭殃。次将项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数次劝告,也不顶用。
项羽再也耐不住了,一天早晨,他闯进宋义的大帐拔刀杀死宋义,提着宋义的人头,振臂高呼,整顿军队,带上三天的干粮,砸坏做饭的锅灶,烧掉军营的帐棚,率兵渡过漳河,又把船只沉入水中,表示决心: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马不卸鞍,人不卸甲,一鼓气到巨鹿附近。
早已懈怠的各诸侯国的军队,一看楚军如此雄壮,锐不可挡,都为楚军呐喊助威,打败了秦军,解了赵围。各诸侯国的军队都投靠了项羽。又经几个月的战斗秦国大将章邯也投降到项羽部下,项羽的部队军威大振,经过“鸿门宴”与刘帮智斗,西出函谷关,打败了秦国,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可是,破釜沉舟的繁阳地方并不平静,宋义的魂魄不散,每天夜里,战马奔跑,咴咴嘶叫,宋义大喊:“谁敢杀我!”搅得百姓坐卧不安。为了震慑宋义的凶焰,老百姓想出一条办法:用泥巴造了项羽的塑像,手持大刀,立于大街之中。宋义果然不再闹了。
时间一长,风吹雨打,项羽像遭到损坏,老百姓还怕宋义再闹,就商量修个霸王庙,一来震慑宋义,二来也为了纪念项羽攻秦救赵,使内黄的老百姓免遭了一场兵祸。
霸王庙修起来了,又重新塑造了项羽的泥像,村镇的名字也由繁阳改为楚祠里,后又改为楚王镇。到了明朝天启年间,又重修了霸王庙,立了石碑,碑文说:“王(项羽)一杀义,而解赵围,军民苏,(内)黄亦免城门之殃,备三善焉。”
这说明,古往今来,不论是谁,只要他办一件“合民心,顺民意”的好事,老百姓是不会忘记他的,代代相传纪念久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破釜沉舟
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知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道,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内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容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见《史忠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