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陶渊明辞官还乡——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二十九岁时,因其亲人衰老、家境贫困的缘故,他出仕做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陶侃像没过几天就辞职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也是“辞不就”,自此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渊明又出任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奔丧,守制两年。
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想过恬淡的生活,现e68a84e79fa5e98193361在我出去做官,是为了隐居积攒一些衣食之资,不知可以吗?”当权者听说后,马上派他去做了彭泽县令。县里拨给他的几亩公田,他全部用来种植了酿酒用的秫谷,说:“能让我每天有酒喝就足够了!”妻子不同意,于是他便拿出一半的土地种植粳稻米,另外一半则种植秫谷。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之后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该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就辞去了彭泽县令这个官职,返回故里。
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过官,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为官做彭泽令,在官仅八十余日,逢郡守派督邮到县,县吏告诉陶渊明:应穿戴整齐往见督邮。陶渊明忍无可忍,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本传》)当天即自解职,归乡躬耕自养去了。以后朝廷屡次征召,陶渊明隐逸之志铁定,再也不肯出仕,而其生活则从此陷入困顿之中。
“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8穿戴整齐往见乡里小儿”——多大个事!在现代的中国人看来,陶渊明也太矫情了!后来的人甚至笑贫不笑娼,为了生活下去或为了生活得好一点,再大的出卖人格情操,再大的寡廉鲜耻也愿意,何况“穿戴整齐往见乡里小儿”!
古代人是比较清纯,还是愚钝?现代人是比较堕落,还是老到?
也许,人类与个人的成长一样,也有少年、中年、老年。陶渊明时代,中国人还处在儿童少年时期——还脸嫩;到了现代,也许中国人已到了中年——已皮糙肉厚。也许后世人生哲学的发展是人们终于认识到:物质大于精神。
也许,现代人认为:我们折腰相向的不是乡里小儿,而是督邮。督邮的本质可能是小儿,而小儿的形式却是督邮。我们向督邮折腰,我们向官位折腰,我们向形式折腰,而不管你是谁。
所以,所谓“人走茶凉”的道理在于:有权有势,人们敬畏的是你的权势,等于你披了一张虎皮;当你脱了虎皮,你就是一小儿——你的茶就凉了——你以为你是谁?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潜 (372年一427年),字渊明,浔阳柴桑人。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尝著《五柳先生传》。曾任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谴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安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解印去县,遂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后徵著作郎,不就,惟与亲友吟箫山水间,及至终老乡里。
东晋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江西浔阳柴桑,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名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说起陶渊明,很多人自然会想到他营造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文学意境,而最脍炙人口的当属《桃花源诗并记》了。在这里面,他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人人“怡然有余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遐想。除了文学成就之外,陶渊明在为官时也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宁愿饿死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清正官吏。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陶渊明出生的时候,家道早已衰落。陶渊明的父亲在他八岁时就去世了,剩下孤儿寡母,生活颇为艰难。陶渊明受其做学官的外祖父孟嘉的影响,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儒家经学功底。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就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陶渊明开始以教书为生,为此认识了浔阳县的不少官员。这时他的文才也渐渐地显露出来。一篇《闲情赋》被友人抄去流传开来,传到了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凝之手里。王凝之看了《闲情赋》以后,很欣赏他的文笔,就让他到江州来做别驾祭酒。这别驾祭酒也算是州里的高官,假如陶渊明从此一门心思往上爬,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可这个别驾祭酒还真是不好干,管的事情多而杂不说,还有人开始给他送礼。陶渊明是个洁身自好、不慕虚荣的人,如何肯收受人家的贿赂 ? 但整个衙门上上下下一直来都收礼,现在突然冒出他这么个另类,大家都看他不顺眼。渐渐的陶渊明自己也感觉到了,就萌生去意,不想在这个污秽肮脏的江州刺史府再呆下去了。
这时到了播种插秧的季节,按照惯例州里要派人下去劝农,也就是监督播种插秧的情况。陶渊明想到春天的田野、青青的禾苗,想到可以离开官府呼吸几天新鲜空气,就提出自己带着人亲自下去。这个劝农的活没什么油水,大家都不想去,自然乐得让他去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6。那天,陶渊明来到田埂上,看到一位须发斑白、皮肤黝黑的老农在水田里插秧,不觉出了神。老人回头看到几个当官的在看着他,就直起身子,走过来搭话。
“老人家,这么大年纪还插秧啊 ? ”
“是啊,官大人,多个人多个帮手,否则误了节气收成就不好了。”
“是啊,”陶渊明扭头对随从感叹道,“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要是都像这位老人家,收成还会不好吗 ? ”
“嗨,收成好又有什么用 ? ”老农接过话头,“有多少能吃到自己嘴里 ? 这些年的租税啊,一年比一年重,日子实在是没法过了。要是再赶上水旱兵灾,弄得颗粒无收,全家就只好去逃荒要饭。”
陶渊明沉默不语,心中不是滋味。回到府衙,当即挥笔疾书,写下一首《劝农诗》:“悠悠上占,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敢不敛衽,敬赞德美。”在这首诗里,陶渊明强调了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基,是圣人都亲自做的事。他看似在告诫农人,其实是在告诫统治者:不要觉得种田就等于没出息,不劳而获才丢人呢 ! 古代的贤者隐士,尚且在田野间劳作奔走,何况我们芸芸众生,怎能宽衣博带、闲坐拱手 ! 在稍后所写的一首“山中绕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 ? 弗获此生艰”的诗里,他更对劳动人民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老百姓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而刺史王凝之却在这时大兴土木,要在刺史府里修一座道观,而且挪用的还是加固长江口堤防的钱。陶渊明闻此消息,心急如焚,当即去苦劝刺史打消此念,但刺史根本不听他的。陶渊明觉得在府衙再多呆一刻都是受罪,于是马上辞官,回到了老家。
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没过多少时候,他就看出官员之间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 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 ( 在今江西省 ) 去当县令。
彭泽原本是个小县,久经战乱后人口更稀少,吏治近乎废弛。陶渊明来当这个县令,如同要整理一堆乱麻。但当年在江州刺史府当别驾祭酒时,他就主持过编制户籍、收纳赋税、征兵征役、督田劝农这些事,那时管理的可是整个江州,现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彭泽县,自然不在话下。“新官上任三把火”,陶县令一上任,也就二十多大的工夫,就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张罗了起来,县衙才有了一点县衙的样子。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生活过得并不富裕。好在当时官府还拨给官员三顷“公田”以充作俸禄,陶渊明就想把三百亩职田全都种上酿酒的秫子,好让自己每一天都有酒喝。可妻子竭力反对,不得已只得使每顷田中的五十亩种稻,五十亩种秫子。也许有人会说,陶渊明怎么这么自私,把自己有酒喝看得比妻儿有饭吃还重要 ? 其实非也,陶渊明有他自己的想法。他非常推崇汉朝的疏广:“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 ? ”他认为留给儿子们多少钱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谋生做人之道。在他看来,教会儿子们种田比为他们积蓄多少粮食都管用,眼下吃不了的粮食只有酿成酒喝掉才有意义。但他不是借酒浇愁,而是借酒遣兴。他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有所作为,因此教诲几个儿子:“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他厌恶人世的纷争,祈愿所有的人都能友好相处,在一起共同分享生活的乐趣:“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在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的一个早上,陶渊明来到县衙,看到周主簿、吴县尉和户曹、兵曹、贼曹这些官吏,早已等着。陶渊明觉得有些奇怪,平时他们总是慢吞吞的,今日怎么都到得这么早这么齐 ?
“陶大人,属下等已恭候多时。”一见陶渊明来到,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迎了上来。
“诸位来得这样早,有什么要事相商 ? ”
“陶大人,”周主簿上前禀报,“委实有一件要事,三日后郡里要派督邮下来巡视县务了。”
东晋时郡督邮是郡太守的佐吏,职掌督察属令,充当太守的耳目。督邮官职虽小,却能影响底下县吏的升迁,跑到郡县里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噢 ? 那诸位安排一下,把文书帐册整理清楚,等候查看就是。”陶渊明觉得他们有点小题大作,想自己当年在江州刺史府当祭酒时,督邮见过无数,那时就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现在一个小小的督邮到来,何必如临大敌 ?
“这……以往督邮到来,县令都是亲自到驿站迎接,礼仪也要有一定的规格,这些事情现在就要准备了……”
周主簿话未说完,陶渊明脸色一沉:“县令虽小,也是朝廷命官,他一个小小的督邮,却要县令亲自迎接,朝廷哪里有这样的礼制 ? ”
“大人有所不知,”吴县尉凑上前来低声说道,“督邮虽小,却是含糊不得的。前任郑县令就是因为没有招待好督邮,被督邮参了一本,差点被免职,幸亏多方打点才保住了官位,但也被调往外郡。与其事后亡羊补牢,不如事先未雨绸缪,请大人一定要三思……”
“我到任还不到三个月,文书帐册都一清二楚,他如何参我 ? ”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彭泽虽是小县,但也有几千户人家,哪里找不出点瑕疵 ? ”
陶渊明沉吟了半晌,又问道:“诸位倒说说看,要怎样招待他,才算是不含糊 ? ”
钱户曹上前禀告:“每年督邮下来,总要带十几驾牛车,几个县一转,这十几驾牛车都装得满满的,算是各县孝敬郡府的年货。”
“郡府的官吏也有朝廷的俸禄,如何要各个县给他们办年货 ? ”
“这……反正就时兴这样的规矩,别的县都送了,我们县焉能不送 ? ”
“我这清水衙门,哪有那么多东西装他的车呢 ? ”
“大人不必多虑,向各乡各里分派就是了,三日之内,在下定能按往年的惯例将钱粮布帛征集上来。”钱户曹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陶渊明看着这些脑满肠肥的官吏,心中暗道:乡里再往下摊派,最终收上来的,还不是民脂民膏 ? 这些征收的官吏还可以从中捞一把……
周主簿又上前道:“陶大人,老朽以为,当下之计,就是让钱户曹去征集钱粮,孙贼曹和赵兵曹从旁督护,以防刁民闹事。老朽和吴县尉去安排迎送督邮之事,等到后天就需大人亲自出马,款曲迎接了。”
陶渊明义愤填膺正欲开言,孙贼曹急不可待地说:“还应该准备一件特别的礼品给督邮,事情才算是办周全了,前任郑县令就是忘了这个,才惹了麻烦……”
他说完话还冲着陶渊明媚笑了两声,自以为给陶渊明提了个天大的醒。陶渊明本欲发作,转念一想:跟这帮媚上欺下的家伙讲道理,岂不是对牛弹琴 ? 还不如涮他们一把……
“不劳诸位,一切自有下官操办。”
回到家,陶渊明气冲冲地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准备辞职的打算告诉了夫人,夫人半晌无言。
陶渊明愤愤说道:“我还不到三十岁就在江州刺史府里当别驾祭酒,各郡的太守见过几十,对我都是毕恭毕敬。现在已经五十四岁了,让我再对着一个督邮点头哈腰奴颜婢膝,我实在是做不出来。”
“就为这个辞职,我总觉得有点不甘心。”夫人劝道,“能忍就忍一忍吧。”
“你要我卑躬屈膝对着个乡里小儿巧颜令色,我确实办不到。督邮此行是为搜刮民脂民膏而来,我自幼饱读圣贤之书,几十年都清清白白地过来了,而今到了黄土埋到脖子的年纪,反倒要我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做这种事,毁了自己一生的名节 ? ”
“唉,”夫人长叹一声,“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可我一想到几个孩子将来要忍受贫穷的折磨,心里就不是滋味。你还是多为这个家考虑点吧。”
“儿孙自有儿孙福。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气节,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乡里小儿折腰 ! ”
陶渊明主意已定,当即将官服、印绶都挂到屋中大梁上,连同妻儿星夜兼程赶回柴桑老家。他将这次回家的情景写成了一篇横绝千古的名篇《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帐而独悲 !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终于彻悟:生他养他的故乡田园,才是他生命的最终归宿。一旦明白了今是昨非,他就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官场,义无反顾地向家园奔去。人的一生最难寻觅的就是归宿,而陶渊明终于找到了。
这一年,陶渊明 54 岁。自那以后,他再未出仕。他觉得这个乱糟糟的社会跟自己的志趣、理想实在相距太远了,因此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写诗歌文章,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次归隐是陶渊明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连他自己都意识不到,这次归隐竟使他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从此,中国吏治史上少了一个小吏,文学史上却多了一位大家。
陶渊明归隐以后的日子虽然非常困苦,有时甚至遭受“旧谷既没,新谷未登”的饥馁之患,但他矢志不渝,再也不想去理会朝廷要他重新出仕的安排,怡然自得地过他的隐士生活。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9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