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鲁迅的《好的故事》易百于理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我板书):小船,山阴道,新禾,草,花,,乌桕,鸡,狗,斜栏,农夫,村妇村女,茅屋,塔,晒着的衣裳,簔笠,天,去,竹,小河,萍草,游鱼……。文度中并没写“故事”,所以读者回答不出“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好的故事”指的就是文中所描绘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因为鲁迅在文中说“这故事很美丽,优雅,很有趣,很多美的人,美的事,像一片云锦。”文章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很生动,景色明问朗,充满温暖愉悦的情绪.结合两篇散文来理解,鲁迅生活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但鲁迅依然在“寒霜,有冷的夜气”的秋夜里向往着“好的故事”,并且“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答了,美丽,优雅,有趣,故事里有很多美的人,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听见。我珍爱这一天好的故事,我要留下它。但我总记得这一天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里。”不回难看出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我让学生讲讲鲁迅的散文的特点,学生回答,鲁迅的散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很有感情。我随即评述,景语即情语,鲁迅散文优美的语言中有丰富的感情答,更有深刻的思想,鲁迅善于将深邃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现于所写景物之中,以富有特征性的自然之物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想
鲁迅的“好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精采描写:大红花
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
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一也都浮
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进的红锦带。
织带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读到这里,我们每每为这倒影的逼真描绘而赞叹为“诗
中有画”,实际上,真正的妙处还在于“画外有画”。聪明的
读者可以从诗的背后,看到有一条船,悠悠然地漂过来近
了!划过去了!远了!一尽管通篇无一“船”字.可是
“船”的形象“呼之欲出气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诗品”)这就是艺术美的“藏”。
可是,在“绿野仙踪”中,我们又看到另外一个例子。一
位三家村里的私垫先生,写了两句咏花诗;“媳钗俏矣儿书废,
哥罐闻焉嫂棒伤。分诗的意思是:儿媳折花为钗,儿子春心摇
荡,致于废读,哥哥插花入罐,嫂嫂为防花枝撩人、哥哥变
心,拿起大棒把花和罐通通捣毁。要不是作者自己这样注明,
读者简直不知道他说的是些什么。
一处“不着一宇”,取得了“尽得风流”之妙,一处“不
着一字”,却把人引入五里雾中。可见艺术美的“藏睁也有用
得好与不好之分。高明的艺术家能驱使读者的想象,使其对
所描写的东西愈想愈真,愈想愈美,愈咀嚼愈有味道。鲁迅
通篇无一“船”字,却把生活的画面鲜明地表现了出来。私
塾先生通篇无一“花”字,却把生活的画面掩盖起来,象向
读者投了一枚烟幕弹,把生活的美遮挡起来。
据画史上记载:宋朝曾流行以诗作画,国家画院考取画
家时,就以诗句为题。有次录取的情况是这样:
试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有的人画马走花蹊,有的
人画花飞蹄下”·…。这些都落选了。考取的是:画着几个蝴
操追逐着马蹄飞。
这个例子说明,艺术需要含蓄,需要“藏’。生活之所以
需要艺术,就因为艺术比实际生活更高、更美。艺术反映生
活,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生活的升华。这就需要典型化.需
要技巧—需要化露为藏,裁露兼备.以露传藏.
最高明的艺术家也不可能把他所要表现的思想一点不漏
地全部包罗在自己的作品里口这就需要“藏犷。艺术家的本领
往往象一个高等画家,只画出生活的眼睛,吸引读者透过这
“智慈的窗扉”看到生活的外形美和灵魂美。并且由于欣赏者
的年龄、经历、教养的不同,再造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活形
象。
艺术美的“藏,,既不是艺术家故弄玄虚,故意隐晦曲折,
让人看不懂;也不是唯心主义美学家宜扬的“美感距离卜而
是要给读者留有回昧的余地。任何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都讨
厌别人把东西嚼碎了塞进自己的嘴里,而希望在自己咀嚼再
创造的鉴赏活动中,获得创造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所以欣赏家和评论家都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8重视艺术的“藏”。清朝的袁子才
说:“有直无曲是漏馗也”艺术美没有“藏”,就会成为一个
涌酒的杯子。
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
鲁迅《好的故事》赏析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构成了一个阴暗晦涩、鬼魅奇崛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却有一束柔和的光线在努力的调和这种诡异的气氛。这就是《好的故事》,《野草》集中的众多灰暗文章中难得一见的“光明”。
在《野草》二十四篇文章中,《好的故事》是鲁迅第一篇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63描写梦境的文章,尽管他没有明确说是在做梦,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梦,一个短暂的瞌睡一般的梦。梦里,“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事”,如诗如幻一般。鲁迅用了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这是一幅安宁谧静的画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与世隔绝似的乡村里,人们在过着安稳的生活,没有硝烟,天那么蓝,水那么清澈,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如果我们置身其中,即使再躁动不安的心也会被这份恬静所吸引,而忘了身外的烦恼。这难道不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这难道不是从魏晋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找而始终未得的世界吗?由此可见,在鲁迅心中,他所渴望的,是一份安宁。
《好的故事》最初发 表 于 一 九 二 五 年 二 月 九日 《 语 丝 》 周 刊 第 十 三 期,然而署名却是一 九 二 五 年 二 月 二 十 四日,可见是笔误。 《鲁迅日记》中,一 九 二 五年 一 月 二 十 八 日 记 有 “ 作 《 野 草 》 一 篇 ” , 当 指 本 文 。这一天正是年初五 ,“鞭 爆的 繁 响 在 四近”,在一个昏沉的夜里,鲁迅秉烛夜读,心里也许一边在回想往事,一边在展望未来,而现实却是一个“昏沉的夜”,“烟草的烟雾在身边”笼罩着。虽然往事不尽美好,然而还是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情的,也许他在咀嚼《初学记》的时候,想起了童年时期的百草堂和三味书屋,还有女佣阿长讲的故事,也许还有少年时期的闰土,于是唏嘘。然而未来呢?未来是怎样一幅图景?鲁迅这时已过了不惑之年,他当然不会像年轻时候那么热血沸腾而冲动了。即使在青年时期,他曾发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但是他还是因为顾虑太多而没有接受刺杀汉奸的任务,在他所极力主张的“豪堑战”这一点上,其实是包涵了对自己当年这一“多少让人有点扫兴的”事的辩解。他自己也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到,他看事情太仔细,很容易退缩,所以不适合坐革命的领导,革命者,正需要勇往直前的冲动的人。他对那些勇士是既钦佩又痛惜的,他热爱他们的灵魂,但是他更愿意他们不要太冲动以致做无谓的牺牲。
鲁迅自从接受了天演论思想之后,就一直深信,中国的希望在青年的身上,他自己在青年时期也曾奋战过,然而却是失败居多,他因此而郁郁寡欢,甚至于绝望,中国的国民被困在铁屋子里,他不忍去唤醒他们了,一旦唤醒,而又没有出路,那是很痛苦的,倒不如麻木一点。这是他在接近四十岁时的失落感。说到这里,我们得感谢钱玄同,若不是他在这时给予鲁迅鼓励,中国也许就没有后来的鲁迅了。鲁迅的重出江湖可以说是一鸣惊人,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鲁迅的自信心自然是大增,然而他毕竟已不是青年,他觉得中国的希望不会在他这一代了,而是在那些激情昂扬的青年的身上。于是他甘愿为青年做“孺子牛”。
一九二五年,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一片黑暗,仿佛“昏沉的夜”,即使有油灯,石油却已经不多,灯火便“渐渐缩小了”,以致于鲁迅看书看的眼睛发痛了。他不得不“闭了眼睛”,掩卷思索,“路漫漫兮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是已经对世事看的非常透彻,他还是感到了彷徨。他愿意做“历史中间物”,然而青年们似乎还不愿意去踩他。于是他感到累了,进入了朦胧的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在梦中,“我”载着一缕轻舟,两岸的景物映入“我”的眼帘,并且倒映在水中,随着桨的划动,微波粼粼,那些景物,便交织在一起,在阳光下,那反射出来的光线令人目眩。如此“美丽、优雅、有趣”,“我”沉醉其中,然而当我要去凝视这些“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时候,我却突然惊醒了,一切不过事梦境,眼前只有“昏沉的夜”,灯光也更加昏暗了。梦中的那片桃花源真的只是梦,连一丝“碎影”都不曾留下。未来啊,是否也是这般的虚无?
这篇文章名为《好的故事》,然而字里行间,何曾有故事?只有一些意象在活动:
水 中 的青 天 的 底 子 , 一 切 事 物 统 在 上 面 交错 ,织 成 一 篇 , 永 是 生 动 , 永 是 展 开 , 我 看不 见 这 一 篇 的 结 束 。
如果说有,那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然而也不具体。当然还有人物,然缺少了情节的故事还能叫做故事吗?但这确实是故事,而且不止一个。在这个美丽祥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都发生了那些故事呢?他们幸福吗?他们的世界真的是“黄金世界”吗?在鲁迅的笔下,这些都是“美的人和美的事”,就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仿佛米洛的维纳斯一样,是一个无法打开的宝盒,因为神秘,所以美丽。
然而,在这一篇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中,也蕴涵了鲁迅的怀疑思想。他向往梦中的桃源一般的世界,但是他又怀疑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所以他不愿意把故事说出来,而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他的梦中,是那么的美好,那里是如此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