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名人故事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人
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说:“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并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
柏拉图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他的老师十分尊敬,从来没有对老师不恭的行为;他对朋友们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弱点,帮助改正;他对孩子很友善,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他对穷人富有同情和怜悯,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搜出身上最后一个铜板,丢进了乞丐的帽子里……”
“但是,他对你却不那么尊敬啊!”柏拉图说。
“孩子,问题就在这里,”苏格拉底站起身来,慈爱地抚摸着柏拉图的肩头,说,“一个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别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而看他对待别人如何。”
名人故事二: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头鞋还是圆头鞋?”里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3根不知道哪种鞋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回去考虑清楚后再来告诉他。过了几天,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棋不定,最后鞋匠对他说:“好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两天后你来取新鞋。”
去店里取鞋的时候,里根发现鞋匠给自己做的鞋子一只是方头的,另一只是圆头的。“怎么会这样?”他感到纳闷。“等了你几天,你都拿不出主意,当然就由我这个做鞋的来决定啦。这是给你一个教训,不要让人家来替你作决定。”鞋匠回答。里根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从那以后,我认识到一点: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犹豫不决,就等于把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别人。一旦别人作出糟糕的决定,到时后悔的是自己。”
名人故事三:缺边的牡丹
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买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里。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花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准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这个买主,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那人听了俞仲林的解释,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同样一件事情,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让我们凡事多往好处想,以致少生烦恼、苦恼,而多有喜乐、平安。两人同时望向窗外,一人看到星星,一人看到污泥。
名人故事四:身残志坚的作家安意如
安意如,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孩,她有着自己的梦想。《观音》是出自她之手的新书,这是一本关于元杂剧的赏析类作品。下笔之前,她料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与唐诗宋词不同,元杂剧是冷门中的冷门,她坚持不懈没有放弃。不仅一年之内连续推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成为第一位靠解读古典文学出名的青年作家,而且使她的《观音》在继《梅兰芳》之后让京剧再度升温。
或者,你不能相信这位著名的青年作家竟是靠拐杖来生活的,1984年安意如出生在安徽,因为早产缺氧,使她患上了脑瘫,父母仍把她送到普通学校读书。面对同学的嘲笑,她没有因此而自卑,寂寞煎熬了她,也成就了她。
名人故事五:李阳学习英语的故事
李阳祖籍山西,1969年出生于祖国大西北的新疆乌鲁木齐。其父母六十年代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支援边疆建设。李阳中学的学习状况不很理想,1985-1986年高三期间因对学习失去信心曾几欲退学,1986年自新疆实验中学勉强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大学一二年级李阳多次补考英语。
为了彻底改变英语学习失败的窘况,李阳开始奋起一博,他摒弃了偏重语法训练和阅读训练的传统,另辟蹊径,从口语突破,并独创性将考试题变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后脱口而出。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李阳在198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一举获得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李阳,绝对是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榜样。基础差不要紧,笨鸟先飞嘛,关键是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人家可以讲一口流利、纯正、地道的英语,我们也一定能!
名人故事六:希望是生命的全部
一位演奏二胡的盲人,渴望能够在他有生之年看看这个世界,但是遍访名医,都说没有办法。有一日,这位民间艺人碰见一个道士,这位道士对他说:“我给你一个保证能治好眼睛的药方,不过,你得拉断1000根弦,才可以打开这张纸单。在这之前,是不能生效的。”
于是这位琴师带了一位也是双目失明的小徒弟游走四方,尽心尽意地以演奏为生。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在他拉断了第1000根弦的时候,这位民间艺人急不可待地将那张永远藏在怀里的药方拿了出来,请明眼的人代他看看上面写的到底是什么药材,好治他的眼睛。
明眼人接过纸单一看,说:“这是一张白纸嘛,并没有写一个字。”
那位琴师听了,潸然泪下,突然明白了道士那“1000根弦”背后的意义。就为着这一个“希望”,支持他心情地演奏下去,而匆匆53年就如此活了下来。
这位老了的盲眼艺人,没有把这故事的真相告诉他的徒儿,而是又将这张白纸慎重地交给了他那也渴望能够看见光明的弟子,这个盲眼艺人就是创作《二泉映月》的阿炳。
名人故事七:凡高画向日葵
名画家凡高家里很穷,只能买较便宜的黄色颜料来画画。他非常喜欢画花,就去寻找花色的花朵,终于找到了向日葵。他把向日葵插在花瓶里画了起来,画着画着,他发现向日葵并不是都向着自己,而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还有的向左、向右。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花儿是向大家开放的,它不会永远朝一个人微笑。凡高越画越有劲,一连画了许多张,和向日葵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凡高画的向日葵参加一个画展,大家看了都非常惊奇地说:“我们画的花总是朵朵向着自己,可是凡高画的花却向着我们大家,佩服!佩服!”从此,凡高画的向日葵就成了世界名画。
名人故事八:柳传志的自律
时间观念反映着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柳传志以“自律”在业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守信首先表现在他的守时上,柳传志本人在守时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叹。在20多年无数次的大小会议中,他迟到的次数大概不超过五次。
有一次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去演讲,为了不迟到,他特意早到半个小时,在会场外坐在车里等待,开会前10分钟从车里出来,到会场时一分不差。
200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传志搭乘的飞机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员建议第二天早晨再乘机飞往温州,柳传志不同意,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无法准时参会,叫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六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温州的那位知名企业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名人故事九:坚守尊严的贝多芬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曾受到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倾慕和照顾,他感激公爵,但并不因此出卖尊严。
一次,公爵要求贝多芬到他家为一批占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队的军官演奏。贝多芬看不起公爵这种阿谀逢迎的态度,断然拒绝了。公爵凭他的地位和布施者的身份,一定要贝多芬演奏。
公爵的傲慢冒犯了贝多芬的自尊,他冒着倾盆大雨冲出公爵的庄园,一回到家中,就把案头上公爵的半身塑像猛地掷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并给公爵写了一封信。他写道:“公爵,你之为你,是由于偶然的出身; 我之为我,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还有一次,贝多芬与大诗人歌德在一起散步,途中与一群德意志、奥地利的权贵相遇。歌德对权贵肃然起敬,这使贝多芬十分恼火。他极力劝歌德不必卑躬屈膝,但歌德还是抽出被贝多芬挽住的手臂,恭敬地站在路旁,向皇族们一一行礼。只见贝多芬昂然背着手走过去,这些皇族们却首先向贝多芬打招呼,脱帽致意。
贝多芬的自尊,为他赢得了别人的尊敬。
名人故事十:列宁理发的故事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天,列宁到理发馆去理发。当时,屋子里已经来了很多人。列宁一进门,便问谁是最末位的一位,意思是按照先后的次序等候。等着理发的人都认识列宁,知道列宁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劳,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于是急着对他说:“谁是末了一位这不要紧,现在空出位置来,请你先理吧。”
列宁回答说:“谢谢诸位同志们。不过这是要不得的,应该按班次和守秩序。我们自己订的法律,应该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去遵守它。”列宁一面说着,就一面找个椅子坐下来,并从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看起来。等着理发的人们看到列宁态度很坚决,再没有说什么,都以敬佩的眼光看着自己的革命领袖。
在规定、制度、公约面前,人们是一律平等的。比如理发要按先后次序,这对谁都应该一样——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革命领袖。人们所以向列宁投来敬佩的眼光,就在于他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出现,并且在人们衷心地要求他可以不讲秩序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讲秩序。
扩展资料: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名人效应已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名人代言广告能够刺激消费,名人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带动社会关怀弱者等等。简单的说名人效应相当于一种品牌效应,它可以带动人群,它的效应可以如同疯狂的追星族那么强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名人效应
名人故事一:张海迪的一个小故事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有脊髓病,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可她仍然刻苦学习知识,她从镜子里面看书。就这样,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她对自己
要求严格,因此进步很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部门翻译英语资料。有一次,她翻译了《海边诊所》。当张海迪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她深深地感动了。
张海迪给自己立下一个规定:每天背熟10个单词,如果背不全,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
古人曰:今日事,今日毕。这可见古人是多么注重今日的事情今日完成,可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今日的事情总是拖到明天去做,甚至托到后天。有些人遇到一些挫折,就闷闷不乐的,他们不知道,只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走向成功。
名人故事二:林肯干活赔书的故事
林肯的少年时代家境困窘,他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参加劳动。在空闲的时候,就抓紧学习,认真读书。他用木炭在木板上做算术,蘸着自制的黑墨水练字。到了夜晚,就利用火炉里射出来的亮光看书作文。他读的书,大都是借来的。有时为借一本书要跑上十几英里的路。
有一次,他向邻村大叔借到一本向往已久的《华盛顿传》,高兴极了。但这本书却因为屋漏被雨淋湿了。真是乐极生悲,林肯皱着眉头,暗暗思忖:向人家借来这样珍贵的书,现在弄湿了,该怎么办呢?
第二天清早,林肯哭丧着脸赶到邻村那位大叔家里,先诚恳地道了歉,接着说:“我没钱赔书,请让我给您干三天活吧!”于是,他拼着力气,在大叔家劈柴、烧炊,整整忙了三天。这位大叔被林肯诚挚的行动感动了,和蔼地说:“林肯呀,你可真是个少有的好孩子,为了奖励你,把这本书送给你吧!”
林肯喜出望外,小心翼翼地接过珍爱的《华盛顿传》,回家了。
名人故事三:伽利略的善问催使了他的成功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名人故事四:莫言的“软弱”
莫言每次从外地坐飞机回京,都想到女儿家去看看。
女儿的房子离机场很近,有时他明明应该到她那边去,他却不去,而是回到自己在市中心的房子,就是因为他怕出租车司机会嫌路途短不高兴,排了半天队拉这么一个挣不了多少钱的短活儿,会甩脸色给他看。他这一路就会很痛苦。所以,有两次必须去女儿家的时候,他就预先准备好一盒中华烟,上车以后就把中华烟先给司机,说:“师傅先给你一盒烟抽,绝对不是假的。”然后再跟他说去哪里。司机当然很高兴,他一算,一盒“中华烟”60元钱,他没赔,所以一路跟莫言有说有笑。
所有和莫言有过交往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特别在乎别人感受的人,无论对谁都低调、谦恭、谨慎,甚至显得有点“软弱”。然而,莫言的这种软弱,恰恰展现了一种人性的美好——对每一个人都心怀体恤和敬重,哪怕他只是一个出租车司机。
名人故事五:左宗棠受挫的故事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他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很少有对手。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在摆棋陈,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高狂妄,立刻上前挑战,结果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老人把那块“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拆了,不要再丢人现眼。
没想到,当左宗棠从新疆平乱回来时,居然又发现了那块牌子。他很不高兴,就又去和老人下棋,但是这次他竟然三战三败,被杀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惨遭败北,他很惊讶:老人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棋艺进步得如此之快呢?他向老人请教。
老人笑着说:“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将出征,所以我让你赢,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凯旋,我就不必再客气了!”
左宗棠叫后心悦诚服。
名人故事六:奥斯特洛夫斯基坚强练习写字
奥斯特洛夫斯基只有手腕能活动,眼睛又看不见,写字很吃力,也很慢。他躺在床上先构思整部书的轮廓,并把每章每节想好,再由他口授,妻子亚拉为他记录。时间长了,这也不是个办法,一旦妻子不在就写不了啦。于是他要人用硬纸板做了一个框子,在上面刻成一个个方格,把稿纸放在下面,然后用手摸着框子自己写。
夜深了,只有他房间里传出写字的沙沙声。他不需要光,只要大脑和手就够了。他不停地写下去,写好一页就用僵硬的左手颤颤抖抖地抽出一页。为了避免一行字写到另一行里,他的铅笔从来不离开纸。每天清晨,当妻子醒来,写好的稿纸已散落一地。她赶忙帮他拾起来理好。这时,妻子发现,睡着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嘴唇上有一层淡淡的血痕。显然,这是为了抵抗病痛的折磨,忍痛写作而咬出来的……
最后他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作。
名人故事七:吾爱吾师,更爱真理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18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1738年,27岁的罗蒙诺索夫正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学习。有一天,该校校刊《德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点名批评了当时欧洲大名鼎鼎的沃尔夫教授。而更为令人惊异的是那篇论文的作者竟是沃尔夫的得意门生–罗蒙诺索夫。因此,这件事立刻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罗蒙诺索夫成了众矢之的。有人咬牙切齿地骂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有人毫无顾忌地指责他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分子,还有人冷嘲热讽地说他是踩着老师的肩膀往上爬。。。。。。在这些唇枪舌剑面前,罗蒙诺索夫没有畏缩,也没有以牙还牙,而是以非常耐心诚恳的态度向大家解释。他认为在科学的大道上,必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0勇于走自己的路,才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学生。作为学生,毫无疑问,应当认真、虚心地向老师学习,但对于老师那些不正确的东西,绝不能盲从。他由衷地说:“我爱我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名人故事八:米契尔的励志故事
有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遭受过两次惨痛的意外事故。
第一次不幸发生在他46岁时。
一次飞机意外事故,使他身上65%以上的皮肤都被烧坏了。在16次手术中,他的脸因植皮而变成了一块彩色板。他的手指没有了,双腿特别细小,而且无法行动,只能瘫在轮椅上。
谁能想到,6个月后,他亲自驾驶着飞机飞上了蓝天!
4年后,命运再一次把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他所驾驶的飞机在起飞时突然摔回跑道,他的12块脊椎骨全部被压得粉碎,腰部以下永远瘫痪。
但他没有把这些灾难当作自己消沉的理由,他说:“我瘫痪之前可以做1万种事,现在我只能做9000种,我还可以把注意力和目光放在能做的9000种事上。我的人生遭受过两次重大的挫折,所以,我只能选择不把挫折拿来当成自己放弃努力的借口。”
这位生活的强者,就是米契尔。
正因为他永不放弃努力,最终成为一位百万富翁、公众演说家、企业家,还在政坛上获得一席之地。
名人故事九:一步改变一生
有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开进了一辆汽车。这可是件新鲜事,全村人都围过来。从车上走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穿黑皮夹克的中年男子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演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好几遍,村民们都不敢吱声,好多人只顾和身边的人自言自语。
这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儿站了出来。“我想演。”她长得并不漂亮,单眼皮儿、脸蛋红扑扑的,透出山里孩子的倔强和淳朴。“你会唱歌吗?”中年男子问。“会。”女孩子大方地回答。“那你现在就唱一个!”“行!”女孩子开口就唱,一边唱还一边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的花朵真鲜艳……”村人大笑。因为她的歌实在是唱得不怎么好听,不但跑了调,而且唱到一半时还忘了词。
没想到,中年男子却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这个勇敢地向前迈了一步的女孩子叫魏敏芝。她幸运地被大导演张艺谋选中,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出任女主角,名字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千万别轻视那小小的一步,它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
名人故事十:大错误和小错误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经营技巧高超,管理方法先进,被誉为“经营之神”。
后腾清一原是三洋电机公司的副董事长,后来投奔松下公司。在其担任厂长时,工厂失火烧掉了。后腾清一心中十分恐慌,以为这次不被革职也要被降级。不料松下接到报告后,只对他说了句“好好干吧”。
以往,即使只是打电话的方式不对,后腾也会受到松下的严厉斥责。而这一次松下这样做,并不是姑息部下的过错,实际上体现了松下管人的秘诀。这种做法巧妙地抓住了人的心理。在犯小错误时,当事人多半并不在意,因此需要严加斥责,以引起他的注意;相反,犯下大错时,傻子也知道自省,因此就没有必要再给予严厉的批评了,此时不如对下属进行感情教育。比如,在着火这件事上,由于火灾发生后没有受到惩罚,后腾自然会心怀愧疚,对松下也会更加忠心,并以加倍的工作来回报。
名人故事十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人
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说:“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并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
柏拉图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他的老师十分尊敬,从来没有对老师不恭的行为;他对朋友们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弱点,帮助改正;他对孩子很友善,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他对穷人富有同情和怜悯,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搜出身上最后一个铜板,丢进了乞丐的帽子里……”
“但是,他对你却不那么尊敬啊!”柏拉图说。
“孩子,问题就在这里,”苏格拉底站起身来,慈爱地抚摸着柏拉图的肩头,说,“一个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别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而看他对待别人如何。”
名人故事十二: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头鞋还是圆头鞋?”里根不知道哪种鞋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回去考虑清楚后再来告诉他。过了几天,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棋不定,最后鞋匠对他说:“好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两天后你来取新鞋。”
去店里取鞋的时候,里根发现鞋匠给自己做的鞋子一只是方头的,另一只是圆头的。“怎么会这样?”他感到纳闷。“等了你几天,你都拿不出主意,当然就由我这个做鞋的来决定啦。这是给你一个教训,不要让人家来替你作决定。”鞋匠回答。里根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从那以后,我认识到一点: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犹豫不决,就等于把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别人。一旦别人作出糟糕的决定,到时后悔的是自己。”
名人故事十三:缺边的牡丹
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买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里。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花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准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这个买主,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那人听了俞仲林的解释,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同样一件事情,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让我们凡事多往好处想,以致少生烦恼、苦恼,而多有喜乐、平安。两人同时望向窗外,一人看到星星,一人看到污泥。
名人故事十四:身残志坚的作家安意如
安意如,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孩,她有着自己的梦想。《观音》是出自她之手的新书,这是一本关于元杂剧的赏析类作品。下笔之前,她料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与唐诗宋词不同,元杂剧是冷门中的冷门,她坚持不懈没有放弃。不仅一年之内连续推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成为第一位靠解读古典文学出名的青年作家,而且使她的《观音》在继《梅兰芳》之后让京剧再度升温。
或者,你不能相信这位著名的青年作家竟是靠拐杖来生活的,1984年安意如出生在安徽,因为早产缺氧,使她患上了脑瘫,父母仍把她送到普通学校读书。面对同学的嘲笑,她没有因此而自卑,寂寞煎熬了她,也成就了她。
名人故事十五:李阳学习英语的故事
李阳祖籍山西,1969年出生于祖国大西北的新疆乌鲁木齐。其父母六十年代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支援边疆建设。李阳中学的学习状况不很理想,1985-1986年高三期间因对学习失去信心曾几欲退学,1986年自新疆实验中学勉强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大学一二年级李阳多次补考英语。
为了彻底改变英语学习失败的窘况,李阳开始奋起一博,他摒弃了偏重语法训练和阅读训练的传统,另辟蹊径,从口语突破,并独创性将考试题变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后脱口而出。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李阳在198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一举获得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李阳,绝对是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榜样。基础差不要紧,笨鸟先飞嘛,关键是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人家可以讲一口流利、纯正、地道的英语,我们也一定能!
名人故事十六:希望是生命的全部
一位演奏二胡的盲人,渴望能够在他有生之年看看这个世界,但是遍访名医,都说没有办法。有一日,这位民间艺人碰见一个道士,这位道士对他说:“我给你一个保证能治好眼睛的药方,不过,你得拉断1000根弦,才可以打开这张纸单。在这之前,是不能生效的。”
于是这位琴师带了一位也是双目失明的小徒弟游走四方,尽心尽意地以演奏为生。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在他拉断了第1000根弦的时候,这位民间艺人急不可待地将那张永远藏在怀里的药方拿了出来,请明眼的人代他看看上面写的到底是什么药材,好治他的眼睛。
明眼人接过纸单一看,说:“这是一张白纸嘛,并没有写一个字。”
那位琴师听了,潸然泪下,突然明白了道士那“1000根弦”背后的意义。就为着这一个“希望”,支持他心情地演奏下去,而匆匆53年就如此活了下来。
这位老了的盲眼艺人,没有把这故事的真相告诉他的徒儿,而是又将这张白纸慎重地交给了他那也渴望能够看见光明的弟子,这个盲眼艺人就是创作《二泉映月》的阿炳。
名人故事十七:凡高画向日葵
名画家凡高家里很穷,只能买较便宜的黄色颜料来画画。他非常喜欢画花,就去寻找花色的花朵,终于找到了向日葵。他把向日葵插在花瓶里画了起来,画着画着,他发现向日葵并不是都向着自己,而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还有的向左、向右。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花儿是向大家开放的,它不会永远朝一个人微笑。凡高越画越有劲,一连画了许多张,和向日葵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凡高画的向日葵参加一个画展,大家看了都非常惊奇地说:“我们画的花总是朵朵向着自己,可是凡高画的花却向着我们大家,佩服!佩服!”从此,凡高画的向日葵就成了世界名画。
名人故事十八:柳传志的自律
时间观念反映着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柳传志以“自律”在业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守信首先表现在他的守时上,柳传志本人在守时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叹。在20多年无数次的大小会议中,他迟到的次数大概不超过五次。
有一次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去演讲,为了不迟到,他特意早到半个小时,在会场外坐在车里等待,开会前10分钟从车里出来,到会场时一分不差。
200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传志搭乘的飞机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员建议第二天早晨再乘机飞往温州,柳传志不同意,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无法准时参会,叫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六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温州的那位知名企业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名人故事十九:坚守尊严的贝多芬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曾受到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倾慕和照顾,他感激公爵,但并不因此出卖尊严。
一次,公爵要求贝多芬到他家为一批占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队的军官演奏。贝多芬看不起公爵这种阿谀逢迎的态度,断然拒绝了。公爵凭他的地位和布施者的身份,一定要贝多芬演奏。
公爵的傲慢冒犯了贝多芬的自尊,他冒着倾盆大雨冲出公爵的庄园,一回到家中,就把案头上公爵的半身塑像猛地掷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并给公爵写了一封信。他写道:“公爵,你之为你,是由于偶然的出身; 我之为我,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还有一次,贝多芬与大诗人歌德在一起散步,途中与一群德意志、奥地利的权贵相遇。歌德对权贵肃然起敬,这使贝多芬十分恼火。他极力劝歌德不必卑躬屈膝,但歌德还是抽出被贝多芬挽住的手臂,恭敬地站在路旁,向皇族们一一行礼。只见贝多芬昂然背着手走过去,这些皇族们却首先向贝多芬打招呼,脱帽致意。
贝多芬的自尊,为他赢得了别人的尊敬。
名人故事二十:列宁理发的故事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天,列宁到理发馆去理发。当时,屋子里已经来了很多人。列宁一进门,便问谁是最末位的一位,意思是按照先后的次序等候。等着理发的人都认识列宁,知道列宁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劳,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于是急着对他说:“谁是末了一位这不要紧,现在空出位置来,请你先理吧。”
列宁回答说:“谢谢诸位同志们。不过这是要不得的,应该按班次和守秩序。我们自己订的法律,应该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去遵守它。”列宁一面说着,就一面找个椅子坐下来,并从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看起来。等着理发的人们看到列宁态度很坚决,再没有说什么,都以敬佩的眼光看着自己的革命领袖。
在规定、制度、公约面前,人们是一律平等的。比如理发要按先后次序,这对谁都应该一样——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革命领袖。人们所以向列宁投来敬佩的眼光,就在于他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出现,并且在人们衷心地要求他可以不讲秩序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讲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