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故事分享 > 关于水的故事

关于水的故事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和历史有关的话看下列文章吧:

长安八水的历史与现状
——兼及西安城市水资源安全初探
吴焕良 2007/05/26 西岳论坛

[摘要]:长安,居关中“天府之国、土膏之地”,孕育周、秦、汉、唐之盛世,亦成就其千年帝都的特殊地位。数千年来,长安荡荡乎分流之八川滋润着三辅大地,维系着长安的生存,与此同时,历经千年开发的三辅之地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加之现代以来,随着西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八水也是沧桑尽变,物是人非。本文就“长安八水的历史与现状”作初步探讨,重点针对近年西安地区的“水荒”现象探寻“长安八水”与古都供水的演变,以期能为今日西安城市水资源安全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八水绕长安 河流变迁 城市生态 水安全 和谐发展

一、导语
历史上,长安地区山环水绕,环境优美,河川众多,林木繁盛。战国时期,《荀子•强国》篇赞关中有言:“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此时的关中号称 “陆海”[1],足见其林木之饶。正是基于这种茂密森林植被所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才有了“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鄗、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2]*的胜景,“长安八水”这一盛名也第一次出现并为后世沿用不废。正是这荡荡八川、奔流不止,才成就了关中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处四塞之内,俨然天府之国。[3]汉初东方朔曾讲过:“沣、镐之间,号为土膏,其价亩一金”[4];唐杜佑《通典》亦有言:“雍州之地,厥田上上。”[5]
长安的建都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代。西伯姬昌率周人自岐下东徙,于沣河西岸新建都城,名之“丰”[6],此为公元前1059年[7],这是长安地区第一个国都。从此,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六个统一的王朝和七个政权建都于此,前后相继共有一千一百二十五年。[8]一个城市作为国都能延绵千余年,古今中外,唯我长安。个中缘由也非三言两语即可道明,但关中地利、长安八水不可不谓其重要基础,长安的运输、灌溉、以至军事防卫皆与八水相关,故述及长安,不可不谈及“八水”。
天府之地,因山水之利,三千多年前的先民便在这片土地上勤于耕稼创造了灿烂的周文化,《小雅•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远古时代,先民们便引水作渠,以溉农田,也正是在这丰饶的土地上,才会有“文王作丰,武王治镐”’[9]的出现,周,也成为立国于这片沃土上的第一个王朝,与此同时也开创了长安一千余年的国都史。
秦立国关中,都渭北咸阳,后因其人多地狭[10],意欲南进,故于渭南上林苑营建新宫,阿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尚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32仅为新宫前殿 [11]。只可惜,始皇帝没有预见到二世而亡,此构想亦付之东流,未能成真。汉刘邦据关中四塞以制八方,“扼天下之亢而抚其背”[12]。都城亦建于沣、渭、灞三川之间。后虽经乱世,长安屡为战场,兵火频繁,城亦残破不堪都之,即使这样,隋文帝代周自立后,也仅仅是于“汉故城东南”建新都更名“大兴”而已,仍未弃关中而另寻它地。唐承隋制,更“大兴”复为“长安”,亦都之。东临浐、灞,西滨沣、滈,北据泾、渭,南抵终南山下。唐后,长安不复为都,城郭渐废,漕渠倾圮。但仍旧是西北要地,关中虽不复“天府”之国,仍不失为丰饶之地。
三千多年长安的富足,千余年的盛世帝都,这荡荡奔流之“八川”可谓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讲,正是有了这奔流不息的“八川”才成就了千年古都——长安。司马相如提出的这“八川”之名也为历代所沿用,不独为汉家所有。但我们今天看到的确另是一番景象,让我们痛心,更让我们心碎。这滋润了广沃的平原,孕育了伟大的古都,浇灌出灿烂文化的“长安八水”历经沧桑变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留连于“灞柳风雪”,漫步于“草堂烟雾”的先人们哪里会想到他们的子孙会深陷“水荒”之中,当年荡荡并流的八川之水也不复存在,“秦川八水绕长安”的盛况只有通过那冰冷无情的文字进入我们的梦中。
八水今景实出我们意料之外,“天府”之美名早已让与巴蜀成都,“陆海”胜景亦不复存在,作为借居古城西安的后学者,怀敬畏之情寻“八水”变迁之踪痕,试图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探寻八川并流的踪迹。关于“长安八水”的文献资料甚多,除去历代正史中地理志,五行志外,诸如《三秦记》、《关中记》、《水经注》至清人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等,数千年来无有断绝。相关的今人著述也有许多,但主要集中在以水利、环境等角度探讨长安水环境与建都之关系,系统考证长安八水之变迁的著述不多,惟以史念海先生《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的渠道》[13]等几篇文章作比较详细的介绍,笔者所提出的这个问题,“长安八水的历史变迁与西安今日水环境”,考察长安八水的历史与现状,以与当今西安城市发展的水安全关系,学人所作尚不算很多,但由于笔者所学基础尚浅,囿于学识不足,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为盼为祷。
二、秦川八水绕长安
“秦川八水长缭绕,汉家五陵空崔嵬。”[14]韦应物的这句诗言简意赅,短短十四个字就将古都长安自然景观、风土人情高度凝练在这里面。秦川八水即是自司马相如所讲“荡荡八水”之胜景,足以包含长安之自然形胜;汉家五陵又可窥得长安千年古都那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遍布关中的古迹遗址。长安建城数千年不衰,为都亦有千余载,如此经历绝无仅有,屡遭兵火又屡有重建,历久不息,古迹遗址遍布各处自足无需多言。本文主要就这“长安环绕之八水”的历史与现状作一探究,功力不足,难免错误不穷,还望方家指正。
讲到“八水绕长安”,那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先应界定八水是哪八条河流。为我们所熟知的,算是最为权威的自然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上林赋》所描绘的“终始霸、浐,出入泾、渭;澧、鄗、潦、潏。”这也是最早将八川并举,开历史之先。我们不怀疑司马长卿的记述,《上林》一赋气势恢廓,景物迷离,所讲的“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亦为史籍所佐证。但毕竟司马长卿是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距今也有两千多年,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八水也发生巨大变化。但历代志书对于八水之名仍依司马相如之言,以“泾、渭、浐、灞、沣、滈、潏、涝”为“八水”,似为不刊之说。顺举几例:颜师古注《汉书》言: “霸、浐、泾、渭、沣、镐、潦、潏,是为八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引“长安之地,潏、镐经其南,泾、渭绕其后,灞、浐界其左,沣、涝合其右。此八川者,盖灌输所资也。”[15]尽管如此,但也有不同之言,潘岳《关中记•山水卷》关中八川所列即为“关中有泾、渭、灞、浐、沣、滈、漆、沮之水”[16],此说无潏、涝而增漆、沮。至唐,有滈而无氵皂,明清有氵皂而无滈。最近登在陕西新闻网上的一篇文章中,有:“西安东有灞河、浐河,西有沣河、皂河,南有滈河、潏河,北有泾河、渭河,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17],此外,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的在其网站“走进陕西”中陕西概览一篇对长安八水的表述为: “渭水、浐水、灞水、涝水、沣水、滈水、皂水、潏水8条河流,碧波荡漾,环绕其间,即所谓‘八水绕长安’。”[18]这其中自是不乏鱼目混珠之说,故需探源穷流,以正视听。
八水之名无疑,但究竟何为八水之实,仍有商榷之地。为行文叙述方便,若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八水”以公认的司马相如“八川”为据,但这并等于笔者完全同一司马氏之说,在下文中重点叙述此“八水”之变迁过程和现状,通过古今变迁对比,提出笔者的看法,在此按下不表,以待后续。
一、渭水
渭水,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水经注》载:“出鸟鼠同穴山,东经南安、天水、略阳、秦川、至华阴、弘农,合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关中,流经西安市西北部,于潼关汇入黄河。全长818Km,是黄河最大的一支源流,陕西境内河长502 Km,流经宝鸡、咸阳、西安、渭南,流域面积3.38× 104 Km2,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2%的工业总产值,被誉为三秦大地的母亲河。[19]其中经西安 141 Km,为黄河第一大支流,也是古都长安最大的过境河,是长安水系的主体。从春秋时期到秦汉、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渭河上的“咸阳古渡”,几千年来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数千年来,渭水历经沧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简述如下:
其一,河道迁移。渭水穿宝鸡峡谷进入平坦的关中平原,水流缓慢,由于上游经陇东黄土高原,泥沙含量较大,河槽宽浅,多心滩和边滩。[20]由于出峡谷后地形开阔,表现出明显的游荡性,其河道总体变迁趋势是向左岸偏移,这种趋势至今仍在进行,但较缓慢,但这种缓慢的变化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时段背景下,自西汉起至今历经两千余年,这种河道变迁的结果便表现得非常突出,不仅有大量文献记载,亦为丰富的考古资料证实。
秦、汉、唐三朝均在渭水架设桥梁,以利交通。秦始皇都渭北咸阳,而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于是“架桥渭上,以通南北”;本名“横桥”。汉承秦制,为“石柱桥”,亦称“渭桥”。[21]后俗称“中渭桥”以别东、西渭桥也。以中渭桥址证渭水河道北移,只需考查汉代中渭桥之址即可。据《汉书•文帝纪》注引苏林曰:“渭桥在长安北三里”,又据《水经注疏》引《雍州图》:渭桥在长安北二里横门外”,而据考古发现,汉长安城的横门在今六村堡相家巷,以此推算,今日之渭水与昔日相比已向北偏移五公里以上。又据记载,灞水东20里左右有东渭桥,此桥最早为汉高祖通栎阳而造(一说景帝时造[22]),以木为桩,为长安通高陵要道。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耿镇附近发现东渭桥遗址,与历史记载基本吻合,但桥址距今渭河已有2500余米。[23]关于渭水北移,宋敏求《长安志》也有详细记载:“库谷水北流二十五里合采水,下流入荆谷水,号浐水,下流二十五里合灞水,号灞水,北流二里入渭。”亦反映渭水北迁事实,原因在于,浐、灞二水本各自入渭,同为渭水一级支流,今灞合浐而后入渭,足以证明渭水北移之事实。秦朝的都城咸阳,在今咸阳市东,当时是居渭河之北的,但今日秦都咸阳城的考古结果却显示,这个著名古都的遗址,由于渭河河道向北移徙而遭受侵蚀,古都遗址已有相当大的部分已被水冲走了。
其次,水量的变化。远在上古时期,渭水的水量比现在大得多。至迟在春秋时期,渭水上的船只就可以到达现在的宝鸡附近。那时候,秦国向晋国运输粮食,就是从这里装船下运的。[24]当时秦国的都城在雍,位于现在凤翔县南,正在今宝鸡陈仓区北。所以由雍运出的粮食,就在现在陈仓装船起运。到了汉时,从关东运输的粮食,还可以运到长安城下。当时渭水河道弯曲,路程曲折绕远且河中漫滩较多水流不畅,为缩短河运路程提高运输效率,就在长安城东,顺渭水南岸,新开漕渠,以事运输。[25]《水经注》载:“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也。以渭难漕,命齐水工徐伯发卒穿渠引渭。”[26]这样的运输,至隋唐还在进行。隋时,开凿漕渠的诏书,就曾明白的说过:“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计其路途,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操舟之役,人亦劳止” [27]就是按照唐朝人的说法,当时不得不依靠漕渠运输的原因,也是由于渭河积沙过多,不易行船。[28]长安城以东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当平坦,落差不大,水流缓慢,水中所带的泥沙容易沉淀,加之地质运动,秦岭及东边之骊山一直在缓慢抬升,因而河道容易改变,河面宽且浅,不易行船。长安以西的河道,大致相当固定,河面也不太宽。可是后来也再未看到过有关船只行驶的记载,只能小船摆渡,不见有上下运输,可能是由于水流变小,不能行船了。[29]
总体说来,尽管渭水河道出现移徙,历史时期的径流量也发生改变,较上古时期水量减少,但在历史上,就某一时段来说,还是基本保持稳定的,正是由于渭水这一关中长安水系主体的相对稳定,才保持了浐、灞、沣、涝等南岸诸支流长期较为稳定的发展。
二、灞水
灞水,扼长安东大门。原名“滋水”,秦穆公称霸西戎,更名滋水为灞水,以显霸功。《水经注》载:“水出蓝田县蓝田谷”,今日灞水发源于蓝田、渭南、华县三县交界的箭峪岭南九道沟,全长109Km,流域面积2563.7Km2,经白鹿原东,北流注入渭水。主要支流有清峪河、网峪河、浐水。
古代灞水沿岸柳树垂枝,迎风起舞,河上有桥,名“霸(灞)桥”,为送别亲友之地,《三辅黄图•桥》:“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折柳赠别即来源于此,这段记录也是有关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记载。此地春日柳絮随风飞舞,号为“灞柳风雪”,系关中八景之一。
三、浐水
浐水,是灞水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东部,蓝田县汤峪,向北在西安市东郊纺织城在广太庙附近注入灞河,远在汉时,此地属霸陵县,故汉时记载说:“浐水北至霸陵入霸水。”[30]浐水全长70 Km。
今日之浐水汇入灞水,成为灞水的一条支流,但上古时期浐水并不是灞水支流,而是与灞水一样直接注入渭水,二者均为渭水一级支流。只是随渭河向北偏移,在骊山断块的影响下,灞河由东向西偏转,在此过程,浐河亦作同样的变动,但浐河受骊山隆起的影响比灞河小,故在偏转的过程中,灞河偏转速度大于浐河,最终赶上浐河并袭夺了浐河,从而使浐河成为灞河的一级支流,而不再独立北流入渭。[31]灞、浐汇流后,水量增大,洪水季节河口汪洋一片,但主河道比较稳定,只是入渭口随渭河北迁而逐渐向北推移。
以上所述灞、浐二水居长安东,为长安东门户
四、沣水
长安城西注入渭水的沣、滈、潏、涝四水中以沣水最大,沣水的源头,据《水经注》载出于沣溪[32]。《读史方舆纪要》载:“出户县南山谷”。据西周时记载,沣水是一条大川,且得到过禹的治理,[33]关中河流为数不少,为何偏食沣水得到禹的治理呢,可见当时的沣水确是大川;同时,前些年在沣水发现一条沉船的遗迹,河有沉船可见其大,[34]远较今日沣水水量为大。
六、涝水
涝水,“出南山涝谷”[35]出谷后合美陂水后合甘水入渭。历史时期河道变迁不大,且主要集中在涝店以下。当沣水东注时,涝河与沣水汇流,自西向东流去。西汉前当沣水改道西注于渭时,涝河亦呈西流态势,随渭河的北迁,涝水又沿渭河古道自西南向东北流去,为今形态。[36]由于涝水距长安城尚远,影响不大,故在此不加详述。
七、滈水
滈水为“八水”之中略显特别,为“无源之水”。河出必有源,但史籍中唯独对漓水的源头语焉不详。《水经注》载“水上承鄗池于昆明池北”[37]又言“鄗水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西北流入鄗。”[38]滮池自有源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鄗”,但唯独鄗水源头未有说明,长安城西一鄗池,充其量是一小型水库,怎能形成并维持一条大川常年稳定的径流呢,所以鄗池以上必有源。《类编长安志•卷六•山水篇镐水》有:“按《长安图》,本南山石鳖谷水,至香积寺与沉(当为潏)河交,谓之洨河,西北入石巷口,灌昆明池,北入古镐京,谓之镐水。”我们恍然大悟,自是出南山谷中的洨水入昆明池为滈水提供水源。今洨水发源于南五台石砭峪,西北流经香积寺南,西流入沣水,又称“福水”[39]。西汉武帝作石闼堰截入沣之洨水注昆明池,于是才有了滈水上承之鄗池水来源,依此可见,洨水与滈水同为一河,昆明池以上谓之洨水,下部池外为滈水。至唐,昆明池仍存,“唐大和以后,石闼堰废,而昆明池涸。”[40]滈水亦另渠行之。
八、潏水
潏水,为“长安八水”中变动最大的一条,发展到今天屡有改道,且这种改道多是以人工围堰筑渠的方式表现的。
关于早期潏水天然河道流向问题,至汉初仍沿天然河道独立北流入渭,汉长安城西侧即依潏水而筑。《类编长安志》卷六“山水篇”引《水经注》亦有记载: “潏水,出西义谷、太一谷,经樊川、杜曲、韦曲、至下杜城,为漕河,北经三桥,合于渭”[41]。汉武帝兴昆明池,即改潏水西绕神禾塬北于今香积寺西汇滈水入昆明池。从此,潏水失去了独立北流入渭的河道,故潏水河道成为长安城西的一条人工渠。后,唐经营长安城仍引潏水入城而为清明渠,后引水绕城西为漕渠以供运输,漕渠故道即今古潏水河道亦为今皂水河道也。而原本单独入渭的潏水为人工作堰于香积寺南合滈水仍称潏水而后汇入沣水成为渭水支流沣水的二级支流,以至今日,潏水在秦渡镇汇入沣水。
以上即为传统意义上且为现在所多数认同的“长安八水”之简况,之所以简要述之,是因为河流历史变迁的具体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水尚难以理清,其八水可也?除以上八水之外,另附与本文关系较大之皂水,亦简述之。
氵皂水
至元尚不见于史籍,元人骆天骧所著《类编长安志》独不见氵皂水一条。书中,尽数长安之水,而无氵皂水。
据雍正《陕西通志》载:“大峪水第三脉为胡公堰与阿姑泉合流为皂。”氵皂水为唐时漕渠亦即明代通济渠之源,民国以后称“官河”,在寺坡村入潏水。
今氵皂河自申店乡局连村起为稻田排水、潏河渗水、韦曲城镇排水集流而成。经申店、韦曲、杜城、丈八沟北流入渭河,全长33.5Km。氵皂河今主要成为一条城市排水渠,水质污染严重。[42]

1、水滴石穿

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乖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

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乖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张乖崖上前责问,才知道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乖崖大怒。

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乖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2、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3、精卫填海

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

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6海。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4、共工触山,洪水泛滥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

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

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5、女娲炼石,止水补天

据说女娲人首蛇身,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神通广大化生万物。但正当人类繁衍生息、一派和乐的时候,水神共工和颛顼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

闹得天地不宁、人神不安。结果颛顼取胜,共工不甘心失败,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

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燃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一时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人类面临着灭顶之灾。

女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阻止悲剧发生,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淮南子·天文训》),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

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

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的不懈努力,裂了的天空被修补了,地被填平了。

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水止住了,龙蛇猛兽销声匿迹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水的循环按其循环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从海洋蒸发上升的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遇冷凝聚而以降水的方式落到地面。降落的水一部蒸发,重新回到空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流归海zd洋。这种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迁移与交换现象称为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变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后又降落到海洋上,或者从陆地上蒸发变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后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海洋内部或陆地内部的水的迁移与交换现象称为小循环。
  水的大循环与小循环实际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互相联系的,小循环往往包含在大循环内部。水的循环的总的趋势是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而陆地又将一部分径流流回至大海。
  水的循环过程中,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通过蒸发、降水、下渗也进行着水的交换

1、曾经有一位长者临远行前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叫到跟前,分给他们每人一杯水,对他们说:“我此去将会有三年之久,回来时看你们谁能把这杯水保存得最好,我就把家业托付给谁。”

老大想父亲把这杯水交给我们,这杯水一定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如果我把它喝了,我就会具有类似的力量了,于是老大就把水给喝了,每天幻想着神奇的力量出现。 

老二想父亲一定是搞什么玄虚,让我们三年保存一杯水,说不定这杯水蕴藏着什么秘密,于是老二就把这杯水密封起来,放在供桌上,每日香花水果供养还日日礼拜,每天等待着秘密的打开。 

老三想一杯水喝了就不会是同一杯水了,储存起来一定会变质了,随便倒掉而又违背了父亲的意思,最后他终于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这杯水倒在自家的水井里,每天做父亲在家时交给他们兄弟所做的事情:用水井里的水浇田。

三年后老父亲远行归来,三个儿子分呈自己的见解,老父亲听完后哈哈大笑,把儿子们领到水井旁,对他们说:“一杯水就是一杯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而要想把这一杯水保存得鲜活而有用,那只有把它放在长流不断的水中才行啊!”自然老三成为父亲的继承者。

2、古时的黄河从新乡县西入境,向东北经延津、卫辉向北流去。十年九害的黄河,对于生活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的部族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据史籍记载:当时浩浩荡荡的洪水经久不息,一些猛兽出入其间,危害百姓,凶猛的大鸟常常攫食老人和孩子。面对经常泛滥的洪水,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部族的安全,共工组织部族民众筑堤防洪。他们取高垫低,堵塞洪流,想以此断绝水患,取得永远的安宁。

3、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人们把“精卫填海”神话归于不同的神话类型。显然“精卫填海”神话属于典型的变形神话,且属于变形神话中的“死后托生”神话,即将灵魂托付给现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不仅如此‘精卫填海”还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7a64e59b9ee7ad94331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4、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

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从而把治理江河、战胜洪灾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几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天神。

5、哪吒闹海是人们熟悉的神话故事。传说托塔李天王在陈塘关作总兵时,夫人生下一个肉蛋。李天王认为是不祥之物,一剑劈开,却蹦出一个手套金镯,腰围红绫的俊俏男孩,这就是后来起名为哪吒的神童。

哪吒自幼喜欢习武,有一天,他同小朋友在海边嘻戏,正好碰上东海龙王三太子出来肆虏百姓,残害儿童。

小哪吒见此恶徒,义愤填膺,铤身而出,打死三太子又抽了它的筋。东海龙王得知此讯、勃然大怒,降罪于哪吒的父亲,随即兴风作浪,口吐洪水。

小哪吒不愿牵连父母,于是自己剖腹、剜肠、剔骨,还筋肉于双亲,借着荷叶莲花之气脱胎换骨,变作莲花化身的哪吒。后来大闹东海,砸了龙宫,捉了龙王。人们借助这个神话故事,发泄对造成水害的龙王——最高封建统治者——“真龙天子‘的怨恨。

相关阅读

  • 关于水的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和历史有关的话看下列文章吧:长安八水的历史与现状 ——兼及西安城市水资源安全初探 吴焕良 2007/05/26 西岳论坛 [摘要]:长安,居关中“天府之国、土膏之地”,孕育周、秦、汉、
  • 有关水的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1、大禹治水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在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无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2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
  • 有关水的神话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国内:上古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大战,怒触不周山,随后有了女娲炼石补青天的故事。曹植的洛神赋,洛河女复神甄宓的故事。柳毅为救洞庭湖龙王女儿传书的故事。孙悟空打碎太湖银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请问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配音演员 办公室的故事演员表 办公室的故事 主演 办公室的故事主要演员 书香伴我成长作文怎么写 书香伴我成长800字征文 书香伴我成长的600字作文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用小马 动物的童话故事作文(小猪、小猫、小狗、小鸟、小马、大灰狼、老... 小狗 小猫写一篇童话故事 (200字左右) 小狗和小猫的童话故事作文360个字 小鸭 猫和狗玩具童话故事二百个字作文 求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8000字) 急需一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急求一份暑假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左右! 有关水的故事 关于水的故事古代寓言 有关水的神话故事 关于水的历史故事 环保我先行作文190字 有关捡垃圾环保的小学作文190字 小学三年级环保作文190字左右 环境保护的作文内容在话题范围内190字 六一儿节的新鲜事作文400字 庆祝六一的作文400字 快乐的六一作文400字 关于六一的作文400字 自荐信怎么写? 自荐书怎么写? 自荐书怎么写 求职简历中自荐书怎么写? 西游记中三大著名故事 西游记的几个经典故事? 《西游记》里有那些有名的故事? 西游记里的经典故事 作文大全300字? 300字记事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300字. 300字作文大全 我最欣赏清洁工初中生作文700字 赞美清洁工的作文 描写清洁工的作文600字 以“清洁工”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急求: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怎么写?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急啊,怎写???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怎么写?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怎么写 写什么啊~ 有一部美国电影讲一个在逃罪犯绑架了一个小孩 最后在路上与小孩... 一部电影....美国的,主角是一个逃跑的逃犯还劫持了一个孩... 美国电影的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个罪犯的故事的是叫什么?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