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63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1]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该故事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1]汉代乐府诗《梁父吟》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喻世明言》也有一章讲述此故事。
这则故事,是夸赞晏子的谋略和机智,从侧面也可以看到骄狂必惹来众多非议,最终自取祸败。历史百不乏“狡兔死,走狗烹”的警人事例,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人作为开国元勋、功高盖世的将相也能够全身尽义,并且诚心辅佐朝政,尽公不顾私。这期间的区别就在于当事人是如何待人处事的,最为人所知的例子就是汉朝开国功度臣韩信、萧何、陈平之辈。历来功劳甚大问,言行骄狂的,必然会惹来君臣的猜忌,其原因就在于不懂得全身之道,以下犯上,用威势胁迫君主,甚至有取代朝野之心。如此焉能怪乎政治黑暗?不反思自己让旁人无立锥之地也!
这则成语故事最打动人的,是三位勇士的“君子之风”。晏子本想利用的三人恃才傲物的弱点,让彼此相互争功,离间人心,从而削弱答他们内的政治威胁,并没有想到他们会舍生取义,有如此君子风度。他们开始时比较骄傲,都看重自己的事功。是古冶子的一番话让另二人感到了羞耻,当他们觉得自己做错事情时,宁愿用生命去弥补耻辱,这是一种很高贵的精神容。古冶子后来的举动同样如此。所以他们自刎之后,无论是晏子还是君王,都有悲切之意,为稳定朝野,反错杀了三位大义将才。
在汉代墓室壁画、汉画像砖、画像石中,经常表现二桃杀三士的画面。故事出自《晏子春秋》,讲的是,齐景公有三位开国武将——公孙接、古冶子、7a64e58685e5aeb9336田开疆,居功自傲,目无长上。有一次晏子遇见他们,三人大模大样的坐着,谁也不站起来同晏子打招呼(晏子名晏婴,齐国宰相,照礼武将是宜该对宰相行礼的)。晏子入宫觐见齐景公,说:臣闻明君蓄勇力之士,要他们懂得上有君臣之仪,下有长幼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御敌。上表彰他们武功,为的是使下属佩服他们的勇敢,故给以高官厚禄。可您现在所豢养的几名武士,全不懂君臣上下之礼,实为国家大患,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武士,武艺高强,别人难以战胜他们。晏子说,不要以武力对付他们,请陛下馈我两只桃子。晏子把两只桃子放在盘中对三勇士说,你们何不按功劳大小分享美桃?公孙接首先仰天而叹曰,晏子,我若得不到桃子,则是无勇,我先打死了野猪,再刺杀了猛虎,我的功劳无人可比,我应该食桃。于是拿走了一只桃。田开疆接着说,我在战场上屡挫敌军,我的功劳也无人可比,也应该食桃。于是又拿走了一桃。见盘中已无桃,古冶子急忙上前说,我曾护驾渡河,遇鼋要伤害主公,我虽不会游泳,但靠潜水,顺流九里杀死大鼋,我一手拽住马尾,一手提鼋头,鹤跃而出。渡河的人都夸奖我是“河伯”!论功劳,我应为头功,应该食桃,二位壮士还不把桃子放回盘中!遂抽剑而起。公孙接和田开疆说,我俩论勇敢不如人家,论功劳也不如人家,先居功取桃而不谦让,是为贪;贪而不死是无勇。于是马上放回桃子,刎颈而死。古冶子说,二勇士已死,冶独活,是为不仁;用言语耻笑别人,自我吹嘘,为不义;我悔恨自己的言行,不死,是无勇。虽然,二子分食一桃是合适的;我一人食一桃也是相宜的;但二子为保持气节已返桃而死,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于是,古冶子也放回桃子,自刎而亡。齐景公闻三勇士已死,便以土礼埋葬他们。晏子未费吹灰之力,耍了一个小小的阴谋,就除掉了景公的心腹之患。
我个人感觉虽然这个故事想表达这三个人的仁义,但是,如果让我说,我就说,这不知是什么仁义,这是傻子的表现,既道然有这个死去的决心,那又为何那么看重两个桃子以及那些过眼云烟的名利呢,他们的死完全是由于他们争强好胜的功利心而促版使的,如果没有这心,就不会中别人的计权了。这只不过又是一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