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雪孩子》是嵇鸿作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讲述了冬天的白兔妈妈准备出门去找萝卜时,小白兔吵嚷着也要去,兔妈妈堆了一个雪孩子陪他玩。
后来,小白兔睡觉时,火烧着了小白兔的房子,雪孩子为救小白兔,奋不顾身地冲进了房子抢救的故事。读着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每个人都会感触到雪孩子善良的心地。
《雪孩子》为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19课以及2017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的课文。曾被改编成同名动画片。
扩展资料:
《雪孩子》课文问题的核心是:雪孩子到底会不会走路?如果在现实世界里,雪人肯定是不会走路的,但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5在童话世界里,不单雪人可以走路,各种事物都可以走路,这也没问题。
孩子们不会质疑平时在现实中不会走路的事物,怎么在童话里走起路来了,因为在读童话的时候,就进入了童话的逻辑,在作者建立的一个童话世界里,各种事物被赋予了走路、说话的功能,那是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
在人教版的《雪孩子》里,相关内容是这样写的: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小白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
在这里,“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这个“他”就是雪孩子,兔妈妈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这就已经赋予了雪孩子与小白兔一样的“可以一起玩”的特征,“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
就把雪孩子这种特征强化了,让人觉得这个“又唱又跳”是小白兔和雪孩子互相发生的事儿,所以这个雪孩子能走路、能救人,就顺理成章了,但是在部编版的《雪孩子》里,这个逻辑不见了。
相关内容是这样写的: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伙伴,就不跟妈妈去了。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
在这里,给读者传递的逻辑是: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把雪孩子当成自己的伙伴,但是雪孩子并没有回应。这自然就与现实生活对应上:一个人类的小孩也可以对着雪人又唱又跳,但雪人是不会回应的,因为它并不是个活物。既然不是个活物,当然就不能跑到小白兔家去救人了。
所以,让孩子产生这个疑问的原因,是因为用现实逻辑替换了童话逻辑,将孩子导向了用现实眼光来看童话的故事情节,自然就会出现不合理了。写童话要基于现实的情理,但是不能用现实逻辑替代童话逻辑,这是常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孩子 (嵇鸿著童话,人教版语文课文)
下了一天一夜的雪,百房子、树上、地上一片白。兔妈妈要出去
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它和小兔一起玩。
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兔真高兴,她和度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
很高兴!小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屋子里很冷问,她往火里加了一
些柴,就上床休息了。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兔睡得正香,一
点儿也不知道着火答了。雪专孩子看见小兔家着火了,就飞快地跑了过
去。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小兔,自己却融化了。
他去哪儿了呢?原属来雪孩子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
云儿……
雪孩子是一个纯洁善良,天真无邪,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几乎被火吞掉的房屋和所有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