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赃.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 [dǎ cǎo jīng shé]
基本释义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zhidao。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贬义
出 处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近义词
风吹草动
反义词
纹丝不动
典 故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回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答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作事不密百,致使人有所戒备
语本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 王鲁 为 当涂 宰,颇以资产为务,度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 鲁 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为好事者口实焉。”《里语问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注云:“答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专简帖。”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回:“ 老武 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属,就会坏了大事。”亦作“ 打草蛇惊 ”。
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zd》:“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内,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容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