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给千金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
典故一: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典故二:
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他写了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名为《诗品》。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这是来自战国末期一个故事。
课文翻译:
在那时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典故三: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
典故4 :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7a64e4b893e5b19e338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作品别名《吕览》。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扩展资料:
战国晚期的吕不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国君,进入政治高层。他志向宏大,主编《吕氏春秋》,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后人一般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在管理思想史上,这部书有着特殊的价值。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从学术角度观察,它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从管理角度观察,它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
《吕氏春秋》通过对先秦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体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树。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架构,到经验主义的具体论证;
从养生和贵己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8的“内圣”,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调适,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吕氏春秋》总括先秦诸子,开启秦汉先声,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氏春秋
吕不韦 弈者对垒,高明的棋手往往只需搬弄一子而使满局皆活。诗词炼字也同此一理,有时虽是只字之易,却能点石成金,妙手生辉。文学家经常为一个字的恰当而苦心经营、精心切蹉。
一字千金成美谈。言语是进行创作的基本工具和表现材料,正如盖高楼必用水泥黄沙一样,要使文学作品深刻动人,文字功夫时不可忽视的。任何一篇好的文章在文字上都应生动活泼,清新凝练。人们常说“一字千金”来赞美别人文辞精妙,钟嵘《诗品》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确实,我国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都在文字上下过苦功。有时为了一个字的增减却不惜花费大代价,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同一批儒生编了一部《吕氏春秋》,书成后,“公之于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一字千金”的用字典故已为大家所熟知,古人这种一字不苟的精神一直成为美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就是贾岛推不出来,韩愈帮他定夺的。敲既有动作又有声音,确实精妙。而且此事还促成了贾岛还俗,世上少了一个和尚,多了一位诗人,可以说是佳话吧。
一字增补非易事。古代诗人写诗改诗常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字眼表情达意而自觉苦恼,刘勰说过,文章大家虽然他“富于万篇”,却也免不了为了一字所“窘”,这确实甘苦之言。窘者,陷入困境之谓也,或者因词乏字穷而受窘,或者因用字不当而受窘。在诗作修改的趣谈中,为一字而窘的例子很多。南庆巍庆之《诗人玉屑》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陈舍人以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减’,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余谓陈工所补四字不工,而老杜一过字为工也”,诗作的一字增饰删改不能所欲从心,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清人袁枚认为,“改诗难于作诗”,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万力气求易不得”。这话说得很中肯,何况增补别人的诗呢?
一字改动满篇活。改诗虽比作诗难,但只要细斟酌,多请教,肯吃苦,困难是定能被征服的。须知,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为灵丹一粒,其妙无比。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叩地膜拜,并尊郑谷为一字之师。郭沫若先生曾说:“诗,硬是可以点石成金的嘛,改一个字,诗就活了。”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一字而全诗活。
一字吟安数须断。创作是艰苦的劳动,比创作更难的修改是更艰苦的劳动。唐代诗人卢延让有两句诗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了“吟安一个字”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36,何惧“拈断数茎须”,诗作修改就要有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为了“吟安一个字”,哪怕是穷尽岁月,诗作修改就要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不仅要能经得起琢磨之苦,而且还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字、句、章、篇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对诗句中的某一个字的增补或调换就不仅仅是个别文字的调整润色,它同样需要诗作者有雄厚的生活基础。正如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的那样:“你想把一个文字安排的妥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
战国末期,卫国的大商人吕不韦,他到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的人),并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异人为妻,待异人继位后,便封吕不韦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
吕不韦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让这些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各种见解写成文字,并把它们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杂书,内有天文地理、见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的内容。全书有一百六十篇文章,分成二老一辈六卷,共二老一辈多万字,在当时稳得上是一问巨著。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不韦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各方人士有谁能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字的,就赏一千金。”谁不知道吕不韦是秦国了7a64e4b893e5b19e366有权势的人,谁敢对这部书增删一个字呀!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我们还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参考资料:http:///edu/shfz/dgl/sb033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