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的历史,包含纸上谈兵、指鹿为马等众多历史故事
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出自《平津侯主父列传》。
释义: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追求富贵,只要能钟鸣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罚而死也无所谓,我好不容易获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宁愿倒行逆施。
主父偃早年虽饱学却穷困,在齐地被众儒生排挤,不7a64e59b9ee7ad94332容于齐,借钱借不到,去北方燕、赵、中山等地,还是不遇,入关希望卫将军引荐给圣上,没有消息,手中没钱,诸宾客都讨厌他,最后豁出去伏阙上书,竟然获得重用。
大臣纷纷向他行贿,有人劝他说:“你这样太过分了!”
主父偃说道:我从青年时就出外游学,达四十多年,弄得双亲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朋友不愿收留我,投在将军门下时其他宾客都厌弃我,我困厄的时间太久了。现在我有了权势,为了荣华富贵,法场上吃一刀也是心甘情愿!
这说法类似于后世的“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二: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後相倍之戾也!
出自《张耳陈馀列传》。
释义:当初两人互相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诚恳,最终却反目成仇,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这是为何?
张耳和陈馀早年刎颈交,就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陈馀比张耳小,他对张耳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
后来项羽分封天下,张耳为王,陈馀为侯,陈馀大大不服,因为张耳、陈馀对于恢复赵地的功劳是同样的。
陈馀用武力赶走张耳,使得张耳逃到刘邦那里。
刘邦与项羽争斗时,刘邦要求陈馀归到自己一方,陈馀提出的条件竟然是要刘邦杀了张耳才会答应。
刘邦杀了一个和张耳长得像的人,把人头送给陈馀。陈馀发现受骗后,就投向了项羽一方。韩信与张耳破赵地,斩杀了陈馀。
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出自《刺客列传》。
释义:有本事的人只会为赏识自己的人做事。《刺客列传》后面还有类似的一句“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是说把我当成普通人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把我当成国士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国士的态度来报答他。
女为悦己者容,可以说是对女性很深刻的洞察了,相信每个人都有体会。
四: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出自《儒林列传》。
释义:学者要依据学术真理发言,不要为了阿谀世俗权势而撒谎。
汉武帝征召辕固生入朝廷做官时,公孙弘也在被征召之列,当时辕固生瞪着眼睛对公孙弘说了上面那句话。
公孙弘做官后果然曲学阿世,证实了辕固生的先见之明。
五: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出自《李斯列传》。
释义:一个人是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选择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年轻的时候做一个小吏,在上班地方的厕所里,看到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在官府的粮仓里,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
于是李斯深有感慨,说了上面那句话。
人类社会有不同的阶层,有贫富差距,人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和地位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保障社会的公平和谐也是很重要的。
六: 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难近。非人情,难亲。
出自《齐太公世家》。
释义: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范围之外的事情的人,都是不可亲近的。
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去见他,问道:“若你不幸离世,你看谁可以接替你做宰相,易牙这个人行吗?他知道我爱吃美味,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蒸了,做成菜给我吃。”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是可怕的。
齐桓公又问:“公子方这个怎么样?他抛弃自己父母亲人和公子的地位,来投靠我,对我很好啊。”管仲回答:“连自己的至亲都可以抛弃的人,不可亲近。”
齐桓公最后问道:“竖刁这个人怎么样?他为了伺候我,把自己阉割了,对我可好了。”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残损自己的肉体来伺候君主的,不可亲近。”
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他的话,重用了那三个人,结果他们联合起来作乱。
七:韩信忍于胯下,卒收登坛之拜。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内心)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下。”于是信孰视之,俛(俯)出袴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其实并不是他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对屠夫,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八:破釜沉舟
出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翻译:于是项羽带领军队过河,把船沉入河底,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粮食,用来表示士兵一定战死,没有一个想逃跑。
喻意:比喻决一死战,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九:卧薪尝胆
出处: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翻译: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就能仰头舔舐到苦胆,用餐时也去品味苦胆。
喻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十:纸上谈兵
出处: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既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曾经与他的父亲赵奢谈论战事,赵奢无法难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事关生死的境地,但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喻意: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负荆请罪
赵国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本就看蔺相如不顺眼,这下看他被封上卿,立马就火冒金星,不服气了,并且暴跳如雷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狠狠羞辱他!”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于是他拉下老脸,脱下战袍,心甘情愿的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负荆请罪”。
2、鸿鹄之志
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是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是气愤。
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3、毛遂自荐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借指自己推荐自己。
4、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当时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项羽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大败秦军,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5、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9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史记中的100个故事
琳琅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