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还百有的说。 不自量力的成语故事告诫人们。 “不自量力”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实力而轻举妄动,就召集大臣来度商议。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最后不自量力的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和郑国闹翻,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要干打肿脸脸知充胖子。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要轻易动武。息国正是犯了这个错误而遭失败。出自《战国道策·齐策三》内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有的说。那时,息国为了一件小事。一年? 不自量力,鸡蛋碰石头的蠢事:“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郑国立刻出兵迎战。”有的说:“容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狼狈不堪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有这样一段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有一次发生了争执,息国的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态度,却贸然出兵,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郑国被迫应战,同敌人厮杀,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说道:“息国犯了五不韪,所以要失败,而且,恐怕息国快要灭亡了。”——不韪,即“不对”或“不是”,也就是错误的意思。有句成语叫做“甘冒不韪”或“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说:明知不对,还是硬干,是自已心甘情愿犯错误,犯天下最大的错误。
当时人们说的息国所犯“五不韪”是哪五条呢?根据《左传》记载,就是:“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意思是: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对方高,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国君出于同姓、本是亲属而不亲爱,对双方争执的言词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又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是以知息之将亡也。”意思是: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由此可以看出息国快要灭亡了。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1]
这个故事,说息国所犯“五不韪”之一的“不量力”,即成语“不自量”的出处。
唐代诗人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开头几句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文顶天立地地存在着,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不可泯灭。没想到一群无知的人竟然这样愚蠢,借故设法对他们进行毁谤。就象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太可笑不自量力了。这六句诗很有名,常为后人所引用。韩愈在这里,对李杜的诗歌成就作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对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给予了辛辣的讥斥。
成语“不自量力”便是从“不量力”和“不自量”两种说法演化而来的,同时又都可单独使用,又作“自不量力”,意思都是自己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人们多用来讽刺那种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则是从故事中“犯五不韪(wěi)而以伐人”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2扩展变化而来。冒:犯,不顾。天下:普天之下,泛指全世界。大不韪:最大的不是。意思是犯了天下最大的错误,现 在多用以指公然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而干坏事。[2]
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对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分析人士认为自不量力的息国一定会被消灭,因为息国国君不考虑自己的德行,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果真被楚国消灭。
亡羊补牢_成语解释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释义copy】:亡:逃亡,丢百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度以防止继续受损问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答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不自量力
量:估量。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百己的实度力。
[拼音]
bù zì liàng lì
[出处]
宋·范仲淹《上吕相公书》:“是则系国知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岂可不自量力道。”
[例句]
拿鸡蛋跟石头碰,真是不自量力!
[近义]
螳臂当车 螳螂挡车 蚍蜉憾树 自不量力 ...
[反义]
自愧不如 量力而为 妄自菲薄 量才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