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1、司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62马光读书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他把圆木头叫“警枕”。
2、匡衡凿壁偷光
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3、囊萤映雪
车胤,字武子,晋南平(今安乡、津市一带)人。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庭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
想到这儿,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放在屋子里,果然亮了不少。车胤就这样用功苦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
4、牛角挂书
李密,隋末辽东人,少年时候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好动,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着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半路上正好碰到越国公杨素,杨素见这小伙子如此好学,很是吃惊,便跟上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学习这样用功啊?”
李密认识杨素,赶紧下牛拜见。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书,李密说:“《项羽传》。”交谈中,杨素发现李密真是个人才。杨素回家以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才能和气度,比你们兄弟几个强得多。”于是,杨玄感便结交了李密,他俩成为好朋友。
5、磨杵成针
李白虽然自幼聪明过人,但并不是个能持之以恒做完一件事的孩子,每次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有一次,他觉得手中的书枯燥无味并且深奥难懂,于是便跑出去闲逛。在河边,他看见一位老婆婆手拿一根粗大的铁棒在磨刀石上不停地磨,神情专注,他就奇怪地问:“您磨大铁棒干什么?”
“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把脸上的汗水擦了擦,依然认真地磨着铁棒。李白一听哈哈笑起来,说:“这么粗的一根铁棒,你哪年哪月才能把它磨成一根针呢?”
老婆婆慈祥地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很困难。可我每天不停地磨,总有一天,会把它磨成针。孩子,只要工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听完这番话,一下子明白过来,只要有恒心,什么事都能做成,读书也一样。
达尔文的小故事篇一1862年的一天,在伦敦市郊,一个叫威廉的年轻人沮丧地走在一条小路上。他的目的地是肯特郡当村。他的父亲――大名鼎鼎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住在那里。他是达尔文的长子。在最无助的时候,他想听听父亲的建议。威廉刚刚大学毕业,在一家银行做普通职员。他干练好学,业务做得顺风顺水,但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十分苦恼。公司里的那帮家伙,为了奖金,为了升职,甚至为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都要钩心斗角,相互攻击。当面亲切友好,背后疯狂厮咬,成了公司最真实的写照。威廉是个单纯的孩子,不想参与争斗。然而,身处其中,想要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渐渐地,他受到的诋毁与打击越来越多。他越来越不能忍受,简直要崩溃了。威廉无助地看着父亲:“我到底哪里做错了,该怎么办?”达尔文温和地笑了,拍拍威廉的肩:“孩子,这两天我研究生物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知道一只寄生在椿树身上的大青虫有多少天敌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5吗?”“应该有很多吧。”威廉心不在焉地回答。“是的,孩子,它的天敌可多了,至少有四百多种鸟类,两百多种昆虫。大青虫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躲避各种各样的伤害,任何一个天敌都会轻易要了它的命。”达尔文顿了顿,说,“你知道一只兔子有多少天敌吗?兔子主要有37种天敌,包括鹰、猎狗、狼等食肉动物。你知道豹子有多少天敌吗?”威廉抬起头来气呼呼地说:“爸爸,我对你的研究真的不感兴趣。”达尔文笑了:“豹子几乎没有天敌。就算是狮子、老虎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也不会轻易去招惹豹子。至于老虎,就更加没有天敌了,谁会愚蠢到去招惹一只老虎呢?孩子,我只想借此告诉你,越是弱小的生物,天敌越多,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多。你在公司里受到种种打击,不是你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而是因为你的弱小。有些伤害是躲不过的,摆脱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做一只丛林里的豹子。”威廉心中一动,豁然开朗。从此,他更加勤奋地工作。16年后,他成了总裁,成了远近闻名的银行家。职场中的倾轧与中伤,终于远远地离他而去。他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豹子。达尔文的小故事篇二达尔文在27岁之前,并无志向。他家境好,父亲虽是医师,真正的赚钱本领却是投资与放贷。达尔文遵父命入爱丁堡大学习医,却因为知道自己会继承丰厚的遗产,无意在学业上下苦功。混了两年后,父亲怕他没出息,送他到剑桥大学念神学,好将来当英国国教的牧师。三年后,他通过考试毕业,但成绩并不出众。那时他已22岁了。达尔文晚年,在为子女写的自传中,回顾自己接受的学校教育,完全没有好话:剑桥那三年,我在课业上花的时间完全浪费了。与在爱丁堡大学、中学的情况完全一样。达尔文的小故事篇三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鸟)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们的身上,就能帮助兰花传粉。因此兰花的繁衍离不开这些授粉者,不管它有着什么样奇怪的形状、构造,也都是为了适应授粉者。授粉者为了能采到花蜜,也要适应兰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之间会一起进化。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这是达尔文研究兰花一书的主旨。但是有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了为难。这种彗星兰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一尺半”,其名称源自它那“令人惊骇”(达尔文语)的花的形状:它有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11.5英寸(29.2厘米)的细管,只有底部1.5英寸(3.8厘米)处才有花蜜。“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达尔文大胆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10到11英寸长!”但是有谁见过嘴巴如此细长的昆虫呢?“荒唐!”当时有些昆虫学家这么认为。不过达尔文的盟友、曾经独立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华莱士则坚定地站在达尔文一边。他写道:“可以很安全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存在这样的蛾;访问那个岛屿的博物学家应该抱着和天文学家寻找海王星一样的信心去寻找它,我斗胆预测他们将会同样成功!”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的哥哥曾经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说明达尔文的预测并不那么荒唐。1903年,这种蛾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25厘米长的喙、像小鸟一般大小(展翅13厘米~15厘米)的大型天蛾。它被命名为“预测”。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预测已过了41年。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006年举办过《达尔文:其生平和时代》的展览,最后一个展品就是成功地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预测能力的彗星兰和天蛾的标本。我虽然早就知道达尔文的这个著名预测,但是在看到有着如此细长的喙的天蛾标本时,还是感到了“惊骇”,不能不感叹进化之奇妙。这种彗星兰属兰花的花距长达40厘米。达尔文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个令人惊骇的预测,是因为他深知自然选择的威力。兰花的花距应该略长于授粉者的喙,这样授粉者在尽量伸长喙去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身体挤压到花冠,花粉才会沾到授粉者的身上。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兰花的花距越长,就会迫使授粉者沾到更多的花粉,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反过来,授粉者的喙越长,就越容易吸到花蜜,有更充足的营养,也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如此这般长期互相竞赛的结果,使兰花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天蛾的喙也变得越来越长。达尔文的小故事有哪些
揭示物种进化奥秘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成功来得太晚了。他一生辛勤研究至今仍一事无成。黑色的土地和它的神秘奥妙,数十年的研究,无穷无尽地一件又一件地筛选事实:但所有这一切对眼前又意味着什么呢? 自从达尔文开始他的伟大的探索真理的研究以来,已有23年时间了。他终于发现了真理。要是他已经设法完成了他正在写作的那本书该多好!要是他不那么煞费苦心地、不那么焦急不安地对付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瑕疵或反对意见该多好。但是现在一切已成过去。 有一位竞争对手也获得了同样的真理:这位竞争对手,将把他的发现告诉世界。这位竞争对手曾经给予他友谊和帮助。 达尔文弯腰曲背、脸色严峻,拖着沉重的步子在做午后散步。他知道他正面临着他一生中最大的危机。 夏天的气息沁入鼻孔,甜蜜而令他陶醉。但是他毫不在意,他的注意力正在远离英格兰乡村的某个地方,远离1858年的那个岁月。达尔文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片被太平洋的浪涛昼夜不停地冲刷的黑色海滩上。黑色的岩石烫得令人难以触摸,巨大的黑色蜥蜴伸展着四肢,懒洋洋地爬着。奇形怪状的大海龟缓缓爬行,大口地啃嚼着仙人掌。在仙人掌的叶刺上栖息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所有这些都被一股刺鼻的、沉闷的气味笼罩着,就像干枯的灌木丛着了火。 1835年,达尔文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在西班牙语里,这些岛屿被称之为“迷惑群岛”。有人曾经说,那地方有点像地狱。 拉帕戈斯群岛的回忆从达尔文受尽折磨的脑海中渐渐消失了。代替它们的是其他的更新的回忆:几小时前,达尔文兴高采烈地打开一封来自东印度群岛他的同行阿尔弗德·罗塞尔·华莱士的信,他的满足感也随之烟消云散了。信中说远在摩鹿加群岛上的华莱士有两件事令他十分高兴。他曾染上了疟疾,现在康复了。还有,他已研究出各种不同的生物或物种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华莱士认识到,所有的生物都面临一场为生存而进行的生死斗争。它们被人们捕猎;它们会得病;它们遭受饥饿。这些危险威胁着所有的物种。那么,为什么有的死亡了,有的生存下来了呢?答案在于有机体之间出现的小小变异。例如群体中跑得最快的动物能比它的敌人跑得更快,最机警的动物能以智取胜,而最强健的动物能摆脱疾病的侵袭,只有为生存而装备得最好的生物体才有较多的生存机会。这些生存下来的生物体中的年轻一代也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它们也许继承了它们父母的异乎寻常的速度、机警或力量。而它们的儿子、孙子……也将会继承这种秉赋……慢慢地,新的动物变种出现了:新的种类,其中所有的动物都拥有帮助它们生存的某些特别的、优良的特性。 这就是华莱士来信的内容,在一种狂热的灵感冲动下写成的洋洋4000字的信,充满了解释和论证。猫的爪子,老鹰强劲的大爪,以及长颈鹿的用于在高大的树下觅食的长脖子……华莱士的理论可以对此包罗无遗。虽然写得非常匆忙,他的文章却是一篇非常值得其他科学家研读和评估的现成的论文。 凉风习习,可达尔文意识到他正在流汗。华莱士的研究工作,着实令人钦佩。他理解这篇文章,每一个思想和论据中的每一个环节,他全都熟悉,他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自从达尔文考察了加拉帕戈斯群岛以及岛上稀奇古怪的生物之后,这些想法就以其朦胧模糊的形式一直萦绕在他脑海中。华莱士是在1858年才形成这个有关生存竞争的伟大思想的。而他早在19世纪30年代末期就已得出了这个相同的基本结论。达尔文在1842年就第一次粗略地提出了“物种理论”,从那时起他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断地扩展、论证和完善这个理论。他的朋友们一直在催促他把他的思想公之于众,即写一本书。两年以前,他已开始了这项工作。它需要把达尔文所搜集到的各种事实包含在内,以支持“自然选择”的假设。这是达尔文的终身之作,他要使它尽善尽美。可现在……科学界的竞争就像自然界一样,成功属于那些以最快的速度接近目标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8人。第一个公布这个发现的将是华莱士,而不是达尔文。更糟的是,华莱士现在又来请求达尔文帮助了。华莱士委托达尔文将论文转交给另一位,颇具名望的地质学家查尔斯·赖尔爵士。他怎么可以压制他的这位同行呢?华莱士的手稿必须立即送交到查尔斯·赖尔爵士手中。但是,这样做以后,他就无法公布他的观点。他一生的辛勤工作就只能成为其他某个人已公布的思想的脚注说明。他无法相信他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打击。 突然,达尔文意识到,他脚下感觉到的是卵石而不是草地。他该回到屋子里去了,于是他疲惫不堪地打开高大的玻璃门,走进屋内。 达尔文始终未能完成他的那本“伟大的著作”。但是他也不可能放弃他终身从事的那项工作以及他应得的声誉。在极度痛苦的良心的折磨下,他决定让华莱士取得“物种理论”发现者的荣誉。但是赖尔和达尔文的其他几位朋友及时地制止了他的自暴自弃。于是他们设法安排把达尔文早期的著作草稿与华莱士的论文一起提交给英国的最高级的科学家会议讨论。他们都认识到现在已没有多少时间可耽搁了。华莱士本人很快就会写出一本书来。达尔文必须尽快根据他研究得出的“自然选择”理论写出著作。如果他不赶快写,他的机会就永远不会再来了。于是达尔文匆匆写作。在夏季结束之前,他已经写好了这部伟大著作的简明扼要的版本。1859年11月24日,这本“书中之书”终于出版了。这本叫做《物种起源》的书,改变了世界。粗粗一读,当代读者也许会发现这本书难以理解。这本著作的内容广博深奥,涉及生物学的许多方面。例如,该书的第一章考察了园艺作物和家禽家畜的生长和喂养,涉及玫瑰、草莓、母牛和鸽子。第三和第四章介绍了达尔文思想的核心概念:野生生物界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装备最佳的生物体得以生存,以及自然选择的整个过程导致新物种的进化。而其他章节考察了动物的本能、地质学以及化石。 今天,进化论的思想已家喻户晓,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在科学界,很明显,那个第一个提出某个新思想的人必然会引起一阵轰动。为什么一本有关生物体进化方式的书竟会如此重要?答案在于当时的欧洲人看待生物体的思维方式。在19世纪,世界被西方的基督教国家所统治。大多数基督教徒非常虔诚地相信全世界的生命和植物是上帝的杰作。它们是由上帝这位万能的设计师在他第一天创造出世界之后的6天内一次性地塑造出来的。 许多基督教徒事实上也非常相信世界诞生的日期。像其他生物一样,人类也是上帝的杰作。如《圣经》所记载的,人类是上帝“按其自身的形象”塑造的,不同于任何其他生物体,人类分享着上帝自己所具有的权力和荣耀。然而,达尔文的著作推翻了这些思想。它从《创世记》的图景中抹去了仁慈的万能的上帝。而认为生物体是一直在不断进化,在血泊和痛苦中被自然界的各种不引人注意的力量重新塑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另一种说法叫做:“最适者生存”,在这本著作的结尾处,甚至包括了这样一个暗示,即人类像其他任何物种一样,同样服从自然选择的法则。要使所有的基督教徒相信达尔文的伟大理论是不可能的。要是承认达尔文是正确的,那所有他们有关宇宙和人类地位的观点便土崩瓦解了。当《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时,它自然引起了一阵愤怒的飓风,一阵可怕的抗议。但是科学家们很快就开始认识到达尔文是正确的,其他人也跟着承认了。甚至在达尔文逝世之前,那些一度看来非常危险的思想已成为19世纪人类共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