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最近读了莫言在瑞典学院的演讲《讲故事的人》,感到这篇朴实无华的演讲词里,满含着人生智慧,映见着文学心灵。他的演讲通篇都在讲故事,没有一句大道理,甚至于对自己主要作品的评价,也是用讲故事来完成的。但在这一连串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到莫言对文学创作、人生境界的个性化解读。
从这篇演讲里,我们看到了莫言孤独、苦难的少年生活。他因为贫穷而忍受饥饿,因为相貌而备受歧视,因为辍学而承受孤独。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些凄凄惨惨的遭际却让他得以从容穿越20世纪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孤独与穷苦,使他沉浸到了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滋生了无限的想象力,获得了敏锐体察人生与人性的艺术之心——恰恰是这些,玉成了他的文学创作,给他带来了丰富的文学素材与创作灵感。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命运在剥夺的同时,也在给予。我曾听到一种说法:中文系是不产作家的。要出作家,那也是走出校门之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4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炼”出来的。我认为这个说法包含着丰富的寓意:只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文学还需要来自生活的鲜水活鱼,还需要创作者历经沧桑、承受寂寞的生命遭际——好的作品只会从这样的人生遭际里凝结而出。
在这篇演讲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莫言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他所讲述的故事涉及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宽容。他的母亲事事教他宽容,他自己的经历也常常在暗示他:要保持宽容、平和之心。他曾经毫不留情地顶撞了上司,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是后来他感到了后悔。不是因为害怕被上司“穿小鞋”而后悔,而是感到自己的行为只是一种得理不饶人的鲁莽,与单纯追求特立独行的乖戾而已,于人于己并没有任何建设的意义——他是为此而后悔。这里仿佛让人看到一种自省后的心灵平和与澄净。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那种一味“佯狂傲上”、“故标清高”的名士做派,这种自省倒显得坦荡、澄澈,难能可贵。
一个通篇讲故事的演讲,却其实通篇都在讲故事之外的世界。拆解遭遇恶意的险招,讲述文学内外的驳杂,洞悉人类心灵的丰富,这是莫言的智慧,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作者:曲凯
链接:http:///question/20643230/answer/157234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个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这个故事看上去最好理解,因为后面已经把悟到的道理写出,就是要保护人们的自由意志(Free Will),即人们的意志最后都是取决于自己,旁人不要也不应去干涉和盲目判决其对错。很多人会联想到政府对自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64由意志的强加行为,但莫言其实一向是凌驾于政府之上,而站在哲学的角度思考,政府不应强加意志于想要改革的人,而想要改革的人也不要盲目的抨击想要保护政府的人才对。
第二个故事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了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这个是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我个人觉得这里是说很多年轻人都会年轻气盛的顶撞一些不管是在年龄还是阅历上比我们长的人,并且在让对方受挫后觉得沾沾自喜。但很多时候都是事出无因,是一种无意义的自我证明行为而已。在获得个人的成就感的同时造成他人的不快,也是对他人生活及情感的侵入,这里和第一个故事一条线,就是不要与人为难。
第三个故事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最后一个故事似乎是第一个的延续。只不过不只是在行为上,更是在结果的善恶上,很多人总喜欢给一个人的一生定性,却没有想过再“坏”的人也可以是好的父母,再可恶的人也会是别人的孩子。不要随意评判他人,更不要强加罪名于他人,不然最后有“罪”的或许反而是自己。
莫言获奖观后感
从著名的文学家陈忠实、贾平凹等人,到伟大的企业家李嘉诚、乔布斯等人,我领悟到,一个人不论他的出身如何贫穷,如何卑微,只要他怀揣梦想,锐意拼搏,刻苦钻研,那么他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越是成功的人,越会伴随坎坷的历程,但奋斗均能自强。
莫言得奖后各种争议甚嚣尘上,也有人因此觉得诺贝尔文学奖降低了标准。我看不懂这是怎样一种心理,但这实在是让人觉得不舒服。正如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莫言的获奖更多的是因为作品中的民族性而成功,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是有民族界限的,而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作为一个喜爱中国文化的普通人来说,如果能听到蒲松龄、沈从文的文字能在瑞典学院里响起,我会更加感到非常激动与兴奋。这不是一种要贬低或胜过他人的虚无的自负,更多的是一种由衷地自豪。五四以来,西方文化完全夺取了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力,这是畸形而不是正常的。中国文学有自己的特色,需要学习西方,但不能被取而代之。当代有很多作家走入钻营技巧的市侩死胡同,其实,有的时候文学不需要那么复杂,真的只是讲故事而已。文学里面没有进化论,讲故事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7a64e78988e69d83364色,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种特色。莫言在这个方面的能力和表现,无疑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杰出的榜样和优秀的代表。
莫言的作品以乡土题材居多,生活在大都市中的读者阅读起来会不会有障碍?他建构出一个世界是你没有生活经验的,但他说服你去欣赏,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作家功力的体现,作家不能为了别人怎么看去写作,莫言的特立独行在此向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莫言的作品让城市人有些距离感,但正是那种非东方主义、非异国情调的乡土气息让西方读者感兴趣。莫言多年来澎湃的创作力,让他反思何为“一代人的书写”,以及如何结合自身苦难与现代表现手法。使他最终获得了认可和成功。
莫言获奖显示出西方文学界已注意到中国当代文学繁荣的现象,因此令人振奋。今后,全世界对华文、华文文学越来越感兴趣,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作家获国际性文学奖也会越来越多。这是莫言自身也没有意识到的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因此而为莫言的作品和故事大声呐喊和叫好,莫言的作品或许不够一流,但他文中的故事和执着的精神将会永远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