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武官之家。他出生时长得很怪异难看;鼻孔复朝天,牙齿暴露,头顶凹陷得制仿佛是一座山丘。孔子的父亲看着孩子的样子;便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尼。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啦,他从小由母zhidao亲养大。孔子的母亲演示很贤德,经
1.孔子-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才能都不相同,孔子用什么方法来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1教育他的学生呢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子路匆匆忙忙地走进来."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孔子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教导.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2.据说,孔子一生教过三千个学生,其中成就高的有七十二人.在这些学生中,孔子最疼爱的就是颜回.
孔子-懂得谦虚
有一次,孔子与子贡一边散步,一边聊天.孔子问子贡:'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比较聪明 '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 他呀,听见一件事,就可以悟到十件事,而我呢,最多悟到两件事罢了.'
孔子:'你说得对,在这方面你比不上他,我都比不上他啊!'
(作为子贡的老师,孔子能在学生面前公开承认连自己也不如颜回,这也可以见出圣人谦逊和坦然的风范.)
3.孔子-眼见不一定为实
亲眼见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更何况道听途说呢!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段时期,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非常困窘,好几天都没有东西吃.一天中午,孔子正在午睡,他最钟爱的弟子颜回,不知从那里弄了一些米回来,正忙着掏米煮饭.
米饭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闻到香气,醒了过来.他在床上看见颜回掀开锅盖,伸手进去抓了些米饭放进嘴里.孔子心里很难过,他一向认为最诚实上进的弟子,在受不了饥饿的时候,居然忘记了自己平日的教导,做出这样不合礼数的举止,几年的圣贤书不是都白读了吗
孔子起床以后,只当没看见刚才的事,不闻也不问.
过了一会儿,颜回把煮好的米饭端到孔子面前.
孔子坐直了身子,很严肃地说:'刚才我在梦里,见到了我的父亲.我想趁着还没有人动这米饭之前,先拿去供奉他.'
颜回说:'不行,刚才有一粒煤灰掉进这饭里,我把弄脏的饭粒挑了出来,又怕扔掉了太可惜,也不吉利,就把它吃掉了,这样的米饭恐怕不适合再拿去供奉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
4.孔子-不能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
手抄报编排设计如下:
1.编辑(主题抄内容为成长的故事)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版面划分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也可绘画图案进行划分。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袭,最好是在左上或右上位置。
2.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3.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百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度、活泼片面的作用。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7a64e59b9ee7ad94361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