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作品让人感觉很真实。从真实入手,围绕真实生活
开篇,是母亲寄给三毛的一封信,信中和所有母亲相似的对女儿生活的担心,挂念。其中,提到全家人为女儿第一篇刊登到联幅上的“沙漠中的饭店”而兴奋不已。能看得出来,家人以三毛为荣。十分赞同她的写作,也支持着她的生活方式。
看到题为沙漠中的饭店,原在想,沙漠中有饭店不是很正常么,以这入手,会写得出什么。但是,内容另我为之一震,原来“饭店“是她自己的家,她是个很有才能的人,e69da5e6ba907a64335能把家里寄来的粉丝煮成好多菜色,还做了紫菜卷,她的丈夫误以为那是复印纸卷的,甚是有趣。他们的日常对话,能感受的到真实却不乏幽默。国界的区别,没有阻碍他们,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实。
在撒哈拉这个除了满地黄土还是黄土的地方,他们结婚了,经过繁琐的手续。他们终于戏剧性的等来了结婚。我想,每个女人都期望自己穿上婚纱,风光得结次婚,可是,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没有西装笔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简单的衣服。婚礼简单中的简单。没有一个血缘亲人在场,不过他们似乎也不大在乎,或许他们的心早就约定一起。对于结婚礼仪只不过是个形式,三毛是个并不喜欢繁琐的人,追求自己的简单。个性自由,更不拘于小节。
不得不佩服三毛这个人,她各方面都会一点,可谓玲珑八面。她在当地当有时候是一个“小医生”,由于当地思想极为传统,许多妇女得病之后宁死也不愿去医院,只因为医生是个男的。看到这,实在可怜那些落后地区的妇女,她们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学习的权力,辛苦一辈子,脑袋却没有一点知识。甚至当地女性连数数都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可怜可悲啊。不过,三毛对那些周边妇女的帮助很大,她用自己各式各样的药,帮别人治点小病。
说起当地女性的可悲,其中有个小故事是娃娃新娘,听到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小孩子过家家酒,小女孩成为新娘,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只是游戏,但三毛叙述的是一个真正的娃娃新娘。女孩才十岁,就在所谓的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一个素未见面的青年男子。十岁,在我们眼中那是最单纯,最开心的时刻,不用忌讳做错什么,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可是沙拉威可怜的女孩才十岁,就被“卖”为人妻。故事中,不时写到女孩的无奈,三毛的“愤怒”她极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场面,却也为止无奈。
故事中还提到了三毛与丈夫因寻化石而落入险境,在危急关头,三毛的急中生智,她过人的胆量得以体现。还有沙哈拉威女人的洗澡的故事,很好笑,却不免让人深思。还有一个为爱追求得疯狂的可怜男子。让人可怜又可恨啊。
三毛与丈夫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虽然住在贫困区,但家里的装饰,都是由自己辛苦布置起来。用棺材板制成桌子,书架等。但确实是充满艺术。他们在精神上追求,不拘于物质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说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世界却是丰裕的。正本书一直让人沉静于淡淡的真实喜悦之中。
两篇自己选吧!
1、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7a64e58685e5aeb9364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亦是平凡真实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的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后的辛酸我们又如何真正体会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边的荷西,这里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现了这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为了朋友,因为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终的结局哑奴还是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竭力想要跟他们说点什么,但他发不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们只能泪流满面地望着他离去。
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沙漠里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愿意帮助她们,教她们读书写字,为她们治病施药,却从不被她们顽固、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所同化,她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三毛,这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的奇葩。
2、其实故事很短,但我看了很久,09年一直看到10年的现在。其实这样已经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了,也不是想写什么读后感,也写不出读后感,只是想借这个理由更博罢了。
既然是以这个理由,又要忍不住叽叽喳喳几声。看完这本书,我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要去旅游的欲望。当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因为它神秘;我想去内蒙,因为有大草原,因为有高超在;我想去北京,因为去内蒙要路过的嘛,因为表弟在那里读书,有导游了额;我想去厦门,因为都说鼓浪岛很美;我想去云南,因为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看来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现在能去得成的。 --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这剩下来的两年,我不能到两年后的今天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不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是真的想去旅游了,和朋友一起,可以是伟春,可以是晓群,可以是妞,可以是宁姐,可以是还有很多人,我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曾经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我想象着我们背着旅行包站在广袤的大地,镜头拉得很高很远,这样的我们就显得很渺小,我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我想象着我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间,感受着真实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想象着我们登长城那种痛苦却也畅快淋漓的样子,我继续想象,想象异域风情,想象海阔天高。
记起来要把自己拉回现实。为了这些梦啊想的,我还是奋斗去吧!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
“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三毛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一个奇女子,或许是为了儿时的一个梦想,或许是感应了前世的乡愁,毅然地背起行囊,与她心爱的荷西来到这片她一无所知而又为之魂牵梦绕的大沙漠,多么勇敢、多么洒脱、多么随性。
撒哈拉大沙漠是一片美丽的沙漠,这里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和大漠风情:长河落日与大漠孤烟,奔跑羚羊与驼铃声声,海市蜃楼与狂沙飞舞。“然而在人类神秘的地带636f7079e799bee5baa6363,难以逾越的极地,漫天黄沙的无垠世界里,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裂的大地,向天空生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哭干了的河床,满布乱石的荒野……”
撒哈拉沙漠也是一片贫困的沙漠,这里物资匮乏(断水断电)、环境恶劣(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最高温度50多度,夜晚最低温度为0度,)远离文明,尤其当荷西带着初到沙漠的三毛来到他们租住的地方:房子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地是水泥地,糊得高低不平,墙是空心砖砌的,没有涂石灰,接缝处水泥就那么裸露着,房顶上还有一个正方形的大洞,风一吹,黄沙就如细雨般无声地飘落下来。三毛感叹道:“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而这儿的生活却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适应下去”、“我没有讨厌沙漠,我只是在习惯它的过程里受了点小小的挫折”, 三毛和荷西怀着对沙漠的执着的爱和对美和浪漫的追求,更是怀着一颗坚定的心和非凡的勇气,决定亲手打造出属于他们的“沙漠城堡”,在历经了千辛万苦之后,原本简陋的家变得窗明几净,充满着异国情调,浪漫,温馨而美丽。屋顶的大方洞被彩色玻璃瓦盖上了,墙刷得雪白,还用空心砖铺在房间的右排,上面用装棺材的木板放上,再买上两个厚海绵垫,一个竖放靠墙,一个贴着平放在板上,上面盖上和窗帘一样的彩色条纹布,后面用线密密麻麻的缝上,它就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沙发,重重的色彩和雪白的墙,分外的明朗美丽;桌子用白布铺上,上面放上她的母亲寄来的细竹廉卷,甚至要了中国棉纸糊的灯罩,低低的挂着,林怀民那张黑底白字的“灵门舞集”四个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贴在墙上时,家才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气氛和情调,她又用旧的汽车外胎,拾回来洗清洁,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一个红布坐垫,像一个鸟巢,谁来了都抢着坐。深绿色的大水瓶抱回家来,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那感觉有一种强烈痛苦的诗意。不同的汽水瓶,买下小罐的油漆给它们涂上厚厚的印第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荷西在沙漠里捡来的骆驼的头骨早已放在书架上,荷西用铁皮和玻璃做了一盏风灯,快腐烂的羊皮,拾回来学沙哈威人先用盐,再涂“色佰”(明矾)硝出来,又是一张坐垫,见到一位萨哈威男人所刻的雕像更是难掩喜爱之情,他的创作粗糙感人而自然,充满了艺术的美感。经过一番精益求精的打造,三毛的沙漠之家俨然成为沙漠上的“罗马城堡”。
撒哈拉沙漠更是一片精神文明的荒漠,这里是一个封建愚昧、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奴隶制部落,女子出入要带面纱、而且不识字、不计数,甚至连自己多大都不知道,生病了不敢去医院,只因为医生是男的,女孩子十来岁就嫁人当娃娃新娘……三毛虽然对这些事情也有过困惑甚至有些抱不平,但是她并没有因此看不起她们,而是用一颗真挚善良的心,从物质等许多方面帮助她们、关爱她们,无偿地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使得邻居们对她家里的东西奉行“拿来主义”,(除了丈夫荷西和三毛的牙刷以外)什么都借,当然许多时候都是有借无还,除此之外,三毛还积极教当地妇女们认字,数数、帮妇女们治病、帮房东家的母羊脱衣袍等等,无不透露出三毛对当地居民的尊重和爱护。“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
在沙漠生活中,三毛和荷西的爱既简单又深刻、既平凡又伟大,当三毛决定来沙漠时,除了三毛的父母支持以外,还有一个人就是荷西,他不但没有劝阻,而是早于三毛来到大沙漠找好工作,在荒山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在荷西生死攸关时刻,三毛没有选择离去,而是勇敢地留下来,倾尽全力,直至营救出荷西。当符咒让三毛痛不欲生时候,荷西一直陪在她身边,因过分担忧而变得不知所措,他们之间的这种不离不弃的感情令人肃然起敬,正如三毛所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和幸福的。
而在沙漠观浴记中,则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另类的生活习惯,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身上的泥垢产生了一道道泥浆,更可怕的是用海水灌肠,在感受现代文明与封闭落后碰撞的同时,也让人更真切感受到沙漠生活的窘迫和尴尬。
书中,三毛的诙谐和幽默无处不在,尤其在和荷西的日常生活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语言的不通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经常闹一些笑话:荷西没见过、更没有吃过粉丝,在沙漠中的饭店一文中,三毛告诉荷西,第一次“粉丝煮鸡汤“这道菜中的粉丝名字叫“雨”、第二次“蚂蚁上树”中短的粉丝则是尼龙线,第三次绞碎的粉丝夹在“盒子饼”荷西以为是沙鱼的翅膀,三毛告诉荷西,小黄瓜是竹笋、猪肉干是中药,说紫包菜是印染纸…等等,在《天梯》中描述了三毛在沙漠里学驾驶考驾驶执照的有趣经历……在体现出三毛幽默机智的同时,也使得贫瘠单调的沙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装扮这片大沙漠,我们也从书中欣赏到了沙漠那鸽灰色天空、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领略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到了三毛和荷西甜蜜的爱情生活,我们为之高兴、欣慰;但是当我们看到沙漠之夜恐惧突然降临到荷西身上、三毛被符咒上身身心遭受严重摧残时,又为之紧张、揪心,我们在与三毛同急、同喜、同忧、同悲时,也深深体会其中的浪漫、精彩、惊险、刺激……
正如三毛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是的,在撒哈拉,三毛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幸福的滋味、快乐的滋味、生命的滋味,而我则在她的作品中体味到了别样的人生。
三毛用很朴实的笔法,将零散的生活细节与生活经历串成了富有生活哲理的故事,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部落,这样一处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让人感受到了沙漠里长河落日景象的壮观,了解到沙漠贫瘠土地上生活的艰辛和离奇,还有荒僻落后的世界里的愚昧无知。
三毛的作品之所以能风靡台港地区乃至席卷整个华文世界经久不衰,流浪文学更是成为当今一种文化现象,正是因为三毛特立独行的作品与人格气质,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精神生活,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字里行间的爱心,以及文中时刻迸发出的诙谐、机智,无一不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她不属于任何地方,却每到一处,必有精彩。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三毛的文字从感觉上让人觉得很舒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却不留痕迹。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种用华丽的辞藻堆积起来的文章,觉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华丽但没有实际的意义,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也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澜壮阔。 《撒哈拉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
《撒哈拉的故事》描述的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经历,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 其包含有《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这些篇章。
在《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与荷西间的妙语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荷西无意发现三毛藏的所谓的“喉片”-----猪肉干很好吃后,竟像小孩子一样偷了一大瓶送给他的同事,弄得那些口馋的同事一见三毛就不停的故意咳嗽,想再骗猪肉干吃,还包括回教徒在内!最后,当三毛用小黄瓜代替笋做的“笋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板称赞时,我也跟着乐了起来。 “狡诈”的三毛!!
《结婚记》显示了公证结婚的隆重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新娘为只有一个“骆驼头骨”作结婚礼物和“走路去结婚”的幸福和自豪。“骆驼头骨”作结婚礼物,常人会觉得不这却恰恰显可思议,其实,示出了三毛独特的性格!独特的三毛!!
《悬壶济世》主要是说三毛做医生,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异独特的方法,或是用中国药书上的老法子,给当地人治好了病。甚至有一次,三毛“改行” 做牙医,用指甲油来补人牙齿,而且确实补得那几个不肯去医院的病人牙齿都不痛了,足可以咬东西。这件事荷西知道后,“吓得全部头发刷一下完全竖起来,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又足以体现出了三毛聪慧调皮的性格.调皮的三毛!!
《娃娃新娘》则是整本书中,给我震撼最强烈的一篇文章。它讲述了撒哈拉沙漠的一个风俗,就是新娘坐迎亲的车时要被车上的男人一直殴打到男人家,而且说:“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这样拼命打才是好女子”。不仅如此,结婚初夜,竟然还公然用暴力夺取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贞操!真的是很令人气愤,真是不公平啊!凭什么男人就有权可以霸占女人,把她们作为自己的玩物?女人又凭什么要屈服于男人,失去自己的尊严?这一切听起来真是荒唐!撒哈拉人以胖为美也就算了,这只是观念上的不同,可是男尊女卑这难道也可以算作是单纯的观念的差别吗?时代是进步的,大概撒哈拉的简单生活并没有被影响到,可是终有一天,女人不会再受到压迫!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三毛是非常痛恨这个风俗的,体现了三毛是一个个性非常独立的女性!独立的三毛!!
《荒山之夜》中,荷西差点死掉了。看这一个故事的时候,我真是感到身临其境,被当时的紧张、恐惧的气氛所打动,也感染了三毛当时的那种恐惧心理,与她同急、同忧、同喜……呵呵,三毛的文字渲染力真是非凡啊!
《沙漠观浴记》三毛离奇的遭遇让我捧腹大笑;《芳邻》里那些邻居的行为让我又好气又好笑;《素人渔夫》中荷西和三毛“用十二倍的价钱在吃自己卖出的鱼”,而后卖鱼的收账单又被洗衣机泡烂,真如同看到他们“又哭又笑”;《死果》则介绍了十分厉害的“灵异”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38 现象,“这种符咒的现象,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它可以将这些小毛病化成厉鬼来取你的性命”看得有些恐怖;《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驾驶执照的有趣经历……一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其中也可以看出三毛对撒哈拉的热爱。
读完《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美丽的撒哈拉沙漠,她用一篇篇耐人寻味的小则故事,深刻地描写沙漠中的人情风俗。在保守的观念下,当地的回教徒身受古老文化的局限,令人感到愚昧不堪,却又不禁令人怜惜他们的可悲。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中,就有着他们那一群人,与他们的故事。看到了一个快乐的三毛,看到了三毛的美:想象的美、有趣的美、真诚的美、灿烂的美、丰富的美、深情的美、忧伤的美、怀旧的美……说不完也说不尽,我很奇怪那些再普通不过的字眼经三毛一组织竟会有如此的美。
三毛,一朵开放了的沙漠之花,没有任何一种花足以形容她的光彩。始终相信,三毛是最真、最纯粹的!是最自由、最美丽的!
三毛,感动人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