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佛经上又说释迦牟尼佛是丈六之身,也就是说佛陀身高是现代人身高的4.5倍。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印度中期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63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
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
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
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
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
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扩展资料:
根据律典记载,释尊身高“丈六”,比佛世时的常人高出一倍。佛经中以“搩(或作“磔”)”为单位来衡量释尊法衣的具体长度,从拇指到中指间的距离称为“一搩”,故“一搩手”又可说成“一张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说释尊的法衣“长佛十张手,广佛六张”,并说佛的一搩手相当于中等身材人三搩手,可见释尊身材之伟岸。
佛身有着“丈六身”与“无边际身”的差别,对于释尊身力乃至威力的认识也有着相应的差别。依大众部观点,如来的威力是没有边际的,如来不需要作意,刹那之间其威德神力就能任运地遍至十方世界。
有部则认为,如来的威力需要作意才能遍至十方世界,否则只能及于三千大千世界,如《大毗婆沙论》云:“世尊天眼,不作加行,见大千界,若作加行,能见无量无边世界。”纵然是这样的神力,也难以敌过无常之力。
《大毗婆沙论》中还说明了释尊一生中身力的变化情况:在二十五岁时圆满,直到五十岁都没有减退,之后便有衰退了。虽然如来的法身不可能有这种问题,但色身力会有退减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牙
参考资料:凤凰网-明贤法师:佛陀色身不可思议 超越空间实无边际
电影名:达摩祖师传
导 演:袁振洋
主 演:樊梅生 尔冬升 午马 惠天赐 高雄
上 映:1993年
地 区:中国香港
语 言:国语
达摩祖师原是南印度国的三王子,父王将王位传给他而不是两位哥哥,但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1当父王病危时,大哥却派人暗杀已抢夺王位。后经般若多罗法师的指点,看破名与利,决心拜师潜佛。起初师父要达摩祖师自盖自修室以表求佛之心,但这过程中不断有考验,盖了又坏坏了又盖,后来悟到佛在自己的心中。师父为达摩祖师惕渡,第一刀:断除一切烦脑,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第三刀:普渡一切众生,更嘱付达摩要等师父过世六十七年后才能到震旦(中国)弘法,不要操之过急。六十七年后正逢南北朝民不潦生、战争频繁之际,达摩来到了震旦,此时当今皇上梁武帝大行佛道,人民生活小康,东林寺奉旨召待但因与梁武帝沟通不良便往北走来到少林寺,在千圣山一坐九年,在这当中有人怀疑尝试要让他分心,甚至拿针戳入身,梁武帝也派人要强行与之带回,但他都不为所动,后来圣名远播,许多善男信女都来拜拜,香火鼎盛。
在龙山寺有一位神光,作梦时梦到兔儿的指引,往南走去求法,於是路上真遇到兔儿,告诉他少林寺有一位不倒翁,朝南行去,在山洞中看到了达摩祖师在打坐,他也跪在洞口饱受风雪三天三夜,后来达摩祖师转身,他求达摩为他安心,也以断臂来表求佛之心。达摩祖师说:「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的是。」赐予神光为慧可。有一次强盗闯入寺中强夺香火钱,达摩坐下他们却用火射箭,将他的躯体烧毁,达摩祖师虽驱体被埋藏,但他还将缎练身体及筋骨修练之法流传。将依钵传给慧可为「禅宗二祖」,及四卷愣迦经佛祖最高法要,之后携一只草鞋西行,后代将棺木打开真的只剩一脚草鞋,此时达摩祖师已达一百五十岁高龄。
优酷视频:
上集: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xMjY0NDQ=.html
下集: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xMjY2Njg=.html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211184.html
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61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