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成语雪中送炭的主人公是宋太宗。
话说这是北宋太宗年间,这一年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气格外的冷,东京城是滴水成冰,家家屋檐垂下的冰挂足有一尺多长,宋太宗在皇宫里面,穿着龙袍,烤着炭火,窗外北风呼啸,太宗的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哥哥太祖在位时的一个冬天,同这一年很相似,到处天寒地冻,哥哥宋太祖端坐龙椅上,身穿貂皮大衣,戴着皮帽全副武装,所有的大臣都缩着手不胜寒瑟站在讲武殿临时铺的地毯上,上奏章说话哆哆嗦嗦,冷得舌头打结的情景。
一个冷颤,太宗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心中想到:“自己住在皇宫中,穿着狐狸皮做的龙袍,烤着炭火,喝着美酒,但还是感到阵阵寒意,那些缺衣少食的贫苦农民,别说炭火了,很多人恐怕都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知会冻成什么样儿。我必须想点儿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想到这里,他马上召来开封市市长,对市长说:“现在外边天寒地冻,我们这些有吃有穿有火烤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火烤的老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你现在马上替我去慰问他们,帮助他们解决这个燃眉之急。”
皇帝的旨意,开封市长不敢怠慢,马上带领手下,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衣服、钱财、粮食和木炭,挨家挨户地送到老百姓手中。在太宗的关怀下,很多穷苦的百姓度过了这一年最冷的一段时间。宋太宗的善举,着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百姓。于是“雪中送炭”的故事便这样不胫而走,一直流传了下来。
扩展资料:
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5永熙陵。
雪中送炭的典故:
据说,宋太宗贵为帝王,却知道创业不易,因此生活很俭朴,也很能体百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
他思虑道:“天气度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于是,他把开封府尹召进宫,对他说道:“现在这么冷,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
你现在就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开封府尹听后,立刻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问候知那些贫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们都很感激。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雪中送炭的人物:宋太宗
扩展资料:
出处: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不是雪中须送道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释义: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内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近义词:见义勇为、济困解危、雪里送炭、乐于助人、绝渡逢舟、暗室逢灯、济困扶危。
反义词:趁火打劫、乘人之危、抱薪救火、福无双至、新浪搬家、鱼肉乡里、投井下石、雪上加霜、避坑落井、容落井下石、佛头着粪、祸不单行、夏炉冬扇、以邻为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雪中送炭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晚年隐居故乡苏州石湖,因此自称石湖居士。他一生中写了许多诗歌,而且诗作风格多样,以清新典雅为主要特色。他留下的《石湖居士诗集》中,包含了他的许多著名的诗句。在他的《大雪送炭与芥隐》诗复中有这样两句:“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成语“雪中送炭”就是从范成大的诗句中简化而来的。在《宋史·太宗纪》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雪,天气变得十分寒冷,人们都躲在屋里避寒。宋太宗正在皇宫中休息,一边烤火取暖,一边品尝着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当他看到窗外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时,忽然制想起了那些可怜的穷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正在大雪中挨饿受冻。于是宋太宗马上派出手下的官员,带上许多粮食和木炭,出了皇宫,来到老百姓们生活的地方,把粮食和木炭送到那些穷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手中。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有米做饭,有木炭生火取暖了。
这则成zd语出自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据说,宋太宗贵为帝王,却知道创业不易,因此生活很俭朴,百也很能体恤百姓。
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度他思虑道:“天气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于是,他把开封府尹召问进宫,对他说道:“现在这么冷,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现在就带人拿着衣食和答木炭去城里走走,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开封府尹听后,立版刻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问候那些贫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们都很感激。权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