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1597年,歌剧在佛罗伦萨诞生,亚各布•佩里(Peri,1561-1633)创作了音乐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夫妮》,但遗憾的是这部歌剧现已佚失,这样,佩里创作于1600年的《尤丽狄茜》,便成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歌剧。在古希腊神话中,尤丽狄茜是太阳神与艺术女神之子奥菲欧的新娘,她被毒蛇咬伤后死去,奥菲欧闯进地狱去寻找自己的爱妻,冥王和冥后被他的真情所感动,遂复活了尤丽狄茜。这部歌剧由一个序幕和三个场景组成,序幕的标题为“悲剧”,它是以铜管乐器伴奏的一首歌曲《Io,che d’alti sospir...》,有些版本在这首歌的前后还增加了马伦齐奥《五声部古序曲》和马尔维兹(C.Malvezzi,1547-1599)的《六声部古序曲》;歌剧中的唱段已经形成了独唱、重唱和合唱的模式,但是还没有咏叹调,全部是富于歌唱性的宣叙调,听起来有很浓的牧歌味道。
在歌剧诞生之初,还有两部同这一新生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重要作品:朱利奥•卡契尼(Caccini,约1548-1618)发表于1602年的牧歌与小坎佐纳作品集《新艺术》,和马可•达•加利亚诺(Gagliano,1575-1642)创作于1607年的歌剧《达夫妮》。卡契尼在《新艺术》中发展了一种与复调风格相对立的单旋律音乐风格(又称单声部),曲集中收入的牧歌均为以乐器伴奏的独唱形式,确切地说是以数字低音伴奏的宣叙调,这也正是单旋律音乐的主要特征,而那时的歌剧实际上就是类似于单旋律音乐式的作品。加利亚诺的《达夫妮》是一部小型歌剧,曾得到佩里的高度赞扬;达夫妮是古希腊神话中河神的女儿,太阳神阿波罗初恋的美丽少女,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17)的《变形记》中,她为逃避追求者而变成了一棵月桂树;歌剧以一段芭蕾开始,有序幕和六个场景。加利亚诺的创作思想相当超前,他极力主张戏剧的真实性要比歌手炫耀演唱技巧更为重要,这一认识与后来的格鲁克(Gluck,1714-1787)非常接近。
蒙特威尔第是音乐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是跨越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人物,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而且,由于长期从事牧歌的创作,使他掌握了以音乐手段来表现歌词内容特点的高超技巧,这成为他歌剧创作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在创作思想中,蒙特威尔第特别强调音乐应该以真实为基础,去表现整个人,去描写人的心灵世界,抒发植根于人类天性中的强烈情感。他完成于1607年的《奥菲欧》是实践自己创作思想的杰作,也是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歌剧,尽管它在形式上还是歌剧诞生时的样子,但是音乐更加丰富了,戏剧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使用了较大编制的乐队,还大胆运用了不和谐音和弦乐器震音,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并以不同乐器来表现人物性格,使用一些简短的乐句来预示或表现歌剧中的某些重要场景和戏剧气氛。——这些特点在他后来的歌剧中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也是以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的故事为题材的,不过有一个与佩里的《尤丽狄茜》完全不一样的悲剧性结局。在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中,冥王要求奥菲欧在渡过冥河前不能看尤丽狄茜,但奥菲欧受感情的驱使回头看了自己的新娘,因此永远失去了尤丽狄茜,他唱起一支悲伤之歌:“山也悲伤,石也悲伤”,歌声的回声四处回荡。太阳神阿波罗将他接入天堂,奥菲欧痛苦地问他的父亲:“难道我永远无法再见到我所爱的尤丽狄茜那甜美的双眼了吗?”阿波罗抚慰地答道:“在阳光与星光之中,你将感受到她美丽的存在。”歌剧以一首托卡塔开始,序幕是缪斯女神讲述奥菲欧的故事,全剧共五个场景,最后以牧羊人的节日合唱与舞蹈作为结束。
就这样,诞生于佛罗伦萨的歌剧在威尼斯兴盛了起来。蒙特威尔第一生共创作了十几部歌剧,最著名的还有《阿里安娜》、《尤利西斯还乡》和《波佩阿的加冕》等。《阿里安娜》现在只流传下来一首《阿里安娜的哀歌》,阿里亚娜即古希腊神话中的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国的公主,她帮助忒修斯杀死牛头怪兽米诺陶洛斯,然后两人逃往纳克索斯岛,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后来命运女神告诉忒修斯,按照命运安排,阿里阿德涅应该成为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妻子,劝他放弃了对阿里阿德涅的爱,于是忒修斯不辞而别,令阿里阿德涅伤心万分(注3)。《阿里安娜的哀歌》中唱道:
让我死去,
哦,让我死去吧!
面对如此残酷的命运,
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
有谁来抚慰我?
让我死去吧。
……
当蒙特威尔第创作这部歌剧时,正是他的妻子离世之即,这首哀歌恰好是他此时心境的写照。据传说,这部歌剧当年在一个王子的婚礼上演出,这首哀歌竟使在场的六千多人潸然落泪。1608年,蒙特威尔第将《阿里安娜的哀歌》改编为五声部牧歌,后来,又将它改编并收入《精神与道德之林》,足见作者本人对它的珍视程度。1641年完成的《尤利西斯还乡》取材于《荷马史诗》,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歌剧讲述的是尤利西斯浪迹天涯二十载,他的妻子珀涅罗珀仍然忠贞地等他回来,面对众多的追求者,她举行了一场射箭比赛,应允如果谁能张开尤利西斯的硬弓,自己就嫁给他,但无一人成功。已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3经悄悄归来的尤利西斯化装成乞丐偷偷潜入宫中,拉开硬弓射死了所有追求者,珀涅罗珀迟疑良久,当尤利西斯向她说出只有他们两人才知道的秘密之后,她终于认出站在面前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这是一部规模很大的歌剧,以古序曲和序幕开始,总共五幕35个场景,在结构上比《奥菲欧》要更为丰满,而且宣叙调已经逐渐远离牧歌风格。《波佩阿的加冕》是蒙特威尔第最后一部歌剧,创作于1642年,也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创作的歌剧,讲述残暴淫乱的罗马皇帝尼禄爱上了手下将领奥图的妖冶美丽的妻子波佩阿,试图反对他的大臣塞内卡被赐死,尼禄之妻奥塔维娅与奥图合谋欲刺杀波佩阿,但不幸败露均被放逐,尼禄终于如愿以偿,将波佩阿加冕为罗马皇后。这部歌剧由加古序曲的序幕和三幕34个场景构成,演出长度超过三个半小时,成功地塑造了尼禄和波佩阿等历史人物,当我们触及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时,一定会惊异于它是三百五十多年前的伟大创造,所以有人说,蒙特威尔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与莎士比亚(1564-1616)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媲美,这真是再精确不过的评价了。
在歌剧之外,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和圣乐作品也都颇具歌剧的特点,戏剧性牧歌《坦克雷迪与克洛琳达的战争》就如同一部小型歌剧,有男女主人公和讲述者三个角色,牧歌的故事出自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诗人塔索(1544-1594)的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坦克雷迪是十字军骑士,他与敌对的回教军队中的女武士克洛琳达一见倾心,并曾在一次战斗中将她从十字军的重围中解救了出来,但是在耶路撒冷城墙下的一次夜战中,坦克雷迪不幸误伤了克洛琳达,克洛琳达在临终的时刻向坦克雷迪吐露了自己的爱情。《贞福童真女的晚祷》是蒙特威尔第最著名的宗教作品,全部总共13曲,其规模之宏大前所未有,它是对威尼斯乐派经文歌的进一步发展,并且非常歌剧化。——在这一点上,威尔第的《安魂曲》可与之相类比。这部晚祷包含独唱、重唱、各种类型的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而且这些形式有时会先后出现在同一首乐曲中,在一些曲目中还使用了回声效果,比如第九首《天国,听我倾诉》,一首以男声演唱的教堂协奏曲,回声的效果如同天国与尘世之间的对话;再如第十三首《圣母颂歌》中的“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圣灵”一段,在圣洁的童声合唱与管风琴的背景上,随着男高音的歌唱,传来这歌声的阵阵回声,仿佛来自天国,真是美妙之极;这首《圣母颂歌》中的“他散播力量自他们的宝座上”一段,独奏小提琴以回声的方式为男声独唱做伴奏,会令人想到维瓦尔第(Vivaldi,1678-1741)那首《A大调“回声”协奏曲》。
蒙特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和罗马继续发展,但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没能突破蒙特威尔第所确立的风格。彼得罗•弗朗切斯科•卡瓦利(Cavalli,1602-1676)是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作曲家,他是蒙特威尔第的弟子,其历史作用在于扩大了戏剧的潜力,并自如地运用喜剧因素,是衔接蒙特威尔第与那不勒斯乐派的桥梁。他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歌剧,最著名的是《卡利斯托》,歌剧结构继承了其老师的特点,由序幕和三幕34个场景构成,以一首恰空舞曲作为结束。剧本根据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故事编写,卡利斯托是狩猎女神狄安娜手下的仙女,有一天当她在树林里休息的时候,朱庇特趁机占有了她,朱诺——朱庇特的妻子醋意大发,将卡利斯托变为一头大熊,朱庇特怕卡利斯托受到猎人的伤害,便将她升到天上变为星座。
到了十七世纪末,一个新的歌剧流派——那不勒斯乐派形成,意大利歌剧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们将宣叙调与咏叹调清晰地区分开来,并更加倾重于咏叹调,尤其强调美声演唱技巧,使用有伴奏的宣叙调,发展管弦乐以服务于歌唱,还固定了歌剧序曲的三个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后世意大利歌剧风格的主要特点,可以认为,是那不勒斯乐派确立了未来的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民族性。在十八世纪初,那不勒斯乐派独具个性的歌剧风格达到成熟阶段,随后,喜歌剧也开始由正歌剧的“幕间剧”发展出来。——“幕间剧”又叫“插剧”,是当时大型正歌剧中间休息时上演的短剧。那不勒斯乐派著名的作曲家主要有亚历山大•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乔万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Pergolesi,1710-1736)、多美尼科•奇马罗萨(Cimarosa,1749-1801)和尼古拉•皮钦尼(Piccinni,1728-1800)等,其中A.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乐派的开创者之一,后三者则代表了那不勒斯乐派的鼎盛。佩尔戈莱西23岁时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早期意大利喜歌剧的杰出之作,也是那不勒斯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是1733年上演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插剧”,但这部正歌剧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它的“插剧”反而大受欢迎。这部短剧长度不足五十分钟,共两幕13曲,讲述一个叫塞尔皮娜的女仆与她的主人乌贝托之间发生的喜剧故事:塞尔皮娜经常把主人气得发疯,她为了获得乌贝托的爱情,让男佣韦斯波内化装成一个上尉,假扮自己的未婚夫,引起乌贝托的嫉妒,最终塞尔皮娜的诡计得逞,作了自己主人的夫人。佩尔戈莱西一生十分短暂,只活了26岁,需特别提到的是,他去世前不久完成的《圣母悼歌》是同类作品的典范。在《女仆作夫人》之后,奇马罗萨创作于1766年的《秘婚记》和皮钦尼创作于1760年的《好姑娘采基娜》两部喜歌剧,不论规模还是结构,都已经非常成熟了;那不勒斯乐派歌剧风格的影响此时已经遍及欧洲,并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的二十多年间。
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传统经由罗西尼(Rossini,1792-1868)、多尼采蒂(Donizetti,1797-1848)和贝利尼(Bellini,1810-1835)等作曲家,传承到了威尔第的手中,威尔第成为浪漫主义时代乃至整个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和真实主义歌剧随后又将这一传统延续到了二十世纪之初。从1597年到今天的四百多年中,意大利歌剧始终都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它那与生俱来的率真性格,和洋溢的激情,使它博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
注1:赫利孔是希腊一山峰的名字,阿波罗和缪斯所居之地
注2:《雅歌》的歌词全部转自《圣经》译文,括号中的字是为语句连贯而加上的,如“希实本 巴特拉并”即“希实本的巴特拉并”
注3:之后的故事是这样的:阿里阿德涅遇到了酒神狄俄尼索斯,见他善良又英俊,于是破涕为笑,两人便幸福地结合了,在婚礼上,狄俄尼索斯献给新婚妻子一顶镶嵌着七颗晶莹剔透宝石的华冠。但阿里阿德涅是个凡人,终于有一天永远离开了狄俄尼索斯,酒神伤心非凡,这时华冠忽然慢慢升起,越来越高,转眼就飞到了天上,化作一群璀灿的星星,这就是冬季星空中的北冕座。)
《浮士德》、《乡村骑士》、《卡门》、《图兰朵》、《阿依达》。
1、《浮士德》。
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歌剧,由歌德诗剧《浮士德》第一部份改编而成。首演于1859年03月19日的法国巴黎抒情歌剧院。
2、《乡村骑士》。
是以意大利西西里岛普通农民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叙述了农民图里杜婚后仍与从前的女友罗拉来往,令他妻子桑图扎非常愤怒。桑图扎将此事告诉罗拉的丈夫,两个男人决斗,图里杜被杀的故事。
3、《卡门》。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秋。它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
4、《图兰朵》。
《Turandot(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为人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1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5、《阿依达》。
四幕七景歌剧是由意大利作曲家朱赛佩·威尔第所创造的。剧情是根据法国古埃及考古学家芳思华‧奥古斯特‧斐迪南‧马里耶特的原著改编。1880年《阿伊达》於巴黎首演时,威尔第曾亲自担任指挥演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十大歌剧
答案:C,佩里。
意大利第一部歌剧《达夫尼》是意大利作曲家佩里于1597年创作的。
奥芬巴赫
雅克·奥芬巴赫(1819-1880年),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出生在德国,原姓埃伯斯特,后以原居住地奥芬巴赫为姓。他父亲是科隆大教堂的合唱指挥,并成为奥芬巴赫的音乐启蒙老师。1833年,父亲送24岁的奥芬巴赫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此后他便定居于此。奥芬巴赫曾从阿莱维学习过作曲。他担任过巴黎喜歌剧院的演奏员、法兰西歌剧院指挥,创办了巴黎人的轻歌剧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移居到意大利和西班牙。1876年到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并作访问演出。 1880年,奥芬巴赫在《霍夫曼的故事》排练期间去世。
奥芬巴赫最主要的成就是轻歌剧,直19世纪中叶,他在20多年里创作了近100部轻歌剧,这些作品在巴黎盛极一时。奥芬巴赫于1853年写成了第一部喜歌剧《佩皮托》。1858年10月21日,他创作的《奥菲欧在地狱》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该剧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奥芬巴赫将其改编得面目全非,当局指责这部作品亵渎了古代文学,影射政府。但观众却很买帐,票房直线上升,这使作为剧院经理的奥芬巴赫喜大于忧。
奥芬巴赫最著名的喜歌剧是《霍夫曼的故事》,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这部喜歌剧有三个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讲述了霍夫曼与三位女子的爱情遭遇,情节滑稽、怪诞。剧中的《木偶之歌》、船歌《美丽的夜》《啊,上帝,多幺迷人》等,都很优美动听。
奥芬巴赫其它的喜歌剧还有《美丽的海伦》(1864年)、《巴黎人的生活》(1866年)、《盖罗尔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年)、《拉·佩丽肖尔》(1868年)等。
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奠基人和杰出的代表。他面向大众,把舞台剧的传统,喜歌剧的形式,巴黎林荫略的活报演出与城市民谣相结合。他的曲调贯穿着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情调,广泛采用生活舞蹈,如华尔兹,加洛普舞 、康康舞的节奏。他的轻歌剧充满嘲笑与讽刺的内容:帝国的当权者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腐败。但也有迎合权贵口味的一面,娱乐性强,甚至有色情性的表现二重性也正是他的艺术所以能在第二帝国存在的原因。奥芬巴赫的音乐对奥地利的苏佩、施特劳斯、沙利文匈牙利的、莱哈尔以及现代的美国音乐剧都有影响。
托玛和他的喜歌剧
夏尔·路易·昂布鲁瓦茨·托玛(l811-1896年),托玛出生于音乐家庭,托马幼年随其父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7岁进巴黎音乐学院,1832年21岁的托玛获罗马大奖。从1837年开始创作了歌剧第一部喜歌剧《双层梯》,曾获柏辽兹的赞赏,很快获得成功。1849年即以《总督》占上当时喜歌剧作曲家的榜首。但是此后连续出现一些败笔之作,最后新创作的时期才来到。毫无疑问地,那是受古诺《浮土德》的刺激。从这样的体验而于1866年孕育出的,就是使托玛之名留传青史的《迷娘》,《迷娘》1866年11月17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此剧则获得空前的成功。随后的半年间居然上演一百次之多。此剧的法语剧本,是由巴毕耶和卡雷共同执笔。这两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迷娘》一剧中最著名的《君知否南国》是直接从原作的诗翻译的。它是根据歌德的7a64e78988e69d83332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改编,剧情梗概是:到处卖艺的吉普赛女艺人迷娘,与富有的大学生威廉相爱。而剧团的老演员洛塔里奥对迷娘也怀有好感,他为了阻挠这对年轻人的爱情,竟企图烧死迷娘。威廉计划把迷娘带回自己的故乡意大利,并为她卖一座豪华城堡。而这座城堡唤醒了洛塔里奥的回忆,他便是城堡原来的主人,而迷娘则是他的女儿。最后,父女相认,迷娘和威廉终成眷属。它的音乐体现了托玛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缠绵的风格。这部喜歌剧中有不少精彩的唱段,如迷娘的《你可知道那个地方》、菲利雅的《我是蒂塔妮娅》、迷娘和洛塔里奥的二重唱《轻盈的燕子》等。《迷娘》是一部深受观众欢迎的喜歌剧,在19世纪的后30年里,它上演了1000多场,并始终保持了很好的上座率。
过了一年多后,也就是1868年3月9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的五幕歌剧《哈姆雷特》再获佳评。这部作品除了音乐创作相当成功外,还是第一部把萨克斯管引进乐队的歌剧。《迷娘》和《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显然都和古诺有关。也由于这两剧的成功,他才得以替代古诺担任巴黎音乐院长。托马一生作有20部歌剧,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富有传奇色彩,但在表现上缺乏应有的深度。
杰出抒情作曲家古诺
进入19世纪的后半期,法国歌剧的抒情性加强,大歌剧逐渐衰弱,而适合现实生活的喜歌剧形式--可以夹带对白的、主要人物不多的简洁的歌剧形式--与意大利风格结合,得到发展,它不仅用以表现喜剧性的内容,甚至可以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一批创作个性和美学观念并不相同的作曲家们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法国的抒情歌剧流派。古诺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1818-1893年),法国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古诺出生于巴黎,自幼随母亲学习音乐,向雷哈学习作曲。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的老师有阿莱维、勒絮尔、齐默尔等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入学第二年,即获得该院的音乐大奖--罗马大奖的第二名,又过两年,他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荣膺罗马大奖的第一名。1839年,获奖后的古诺赴罗马学习进修,并访问了维也纳、柏林、莱比锡等地,接触到各国著名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古诺于1852年出任巴黎最大的奥菲翁合唱协会的指挥。1858年任职于巴黎抒情剧院,在那里创作出了第一批歌剧。古诺最著名的歌剧是《浮士德》。这部典型的抒情歌剧作于 1859年,在巴黎抒情剧院上演,但演出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古诺用10年时间对其做了修改。1869年3月,《浮士德》在巴黎歌剧院再度公演,从此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歌剧之一。成为抒情歌剧的第一部典范。在以后的8年里,仅巴黎歌剧院就上演了1000场,而在20世纪头10年中,它在德国共演出了3000多场。《浮士德》取材于歌德的同名戏剧,但故事情节与原作相去甚远,只是采用了其中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爱情故事的框架。《浮士德》的音乐较多地吸取了城市通俗歌曲的曲调,对玛格丽特内心情感的描绘十分成功。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是一首旋律优美华丽,能够充分表现花腔女高音才华的优秀歌曲。在重演时,古诺将原来的对白改为宣叙调,增加了法国人最爱看的芭蕾舞场面,更使这部作品熠熠生辉。
古诺其它主要的歌剧作品还有《萨福》(1851年)、《萨巴女王》(1862年)、《米雷叶》 (1864年)、《鸽子》(186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年)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举家迁往伦敦避难,由于他成功地创作了歌剧《浮士德》而成为英国王室的贵宾。1874年,古诺回到法国,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波里厄特》(1878年)、《萨莫拉的贡品》(1881年)等。
古诺是杰出抒情作曲家,他共写过12部歌剧,除《浮士德》获得过辉煌成功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也十分出色。古诺缺乏剧场感觉和经验,尽管旋律优美,由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新鲜感,因而影响了歌剧应有的魅力。
威尔第的浪漫主义歌剧
罗西尼跨越两个时代,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威尔第则是完全属于19世纪的艺术家。他出生于1813年,卒于1901年。19世纪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和文化方面都充满决定性的世纪。威尔第从1839年至1893年为舞台而创作,在这期间,他走过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全部领域。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中的合唱被改编成爱国歌曲,在意大利国家统一运动中表达着自由与独立精神。威尔第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和舞台效果的处理,但有时也因其太过标新立异,导致不能通过当时的检查。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年),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玛公国布塞托市的小镇隆科莱。父母经营着一家兼做杂货铺的小饭馆。他们沉默寡言、忧郁孤僻的性格,遗传给了威尔第,并成为他一生中的“种子”性格。威尔第出生时,帕尔马正遭到奥地利人的大肆侵犯,他们想赶走拿破仑的军队(19世纪早期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时间不是遭受拿破仑的侵略,就是遭受那些想赶走拿破仑的人的侵略,总归是脱不了拿破仑的干系)。由于当地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所限,威尔第没有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音乐的爱好。 1925年, 12岁的威尔第开始做管风琴师。威尔第的父母希望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于是把他送到附近的布塞托城,他在那里住在另一个名叫安东尼奥·巴雷奇的食品杂货商家中,安东尼奥·巴雷奇掌管着当地的音乐会社。年轻的威尔第很快就为该城的乐队写起进行曲和其它音乐,不过更多是写为他自己和巴雷奇招人喜欢的女儿玛格丽塔弹奏用的钢琴二重奏。
1828年的威尔第从布塞托音乐学校毕业。他选择音乐作为其终身职业,并尝试创作了几部协奏曲,他为在布塞托剧院上演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写了一首序曲,引起了小城的轰动。此间,巴雷奇为威尔第的成名立业,甚至生活起居,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和资助。这种支持和父爱般的关怀,一直持续到他逝世。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到您,欢迎您登陆我们的网站,查询全国各大城市最新、热门演出信息
具体请点击:http://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