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阿炳原为无锡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5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
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扩展资料: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泉映月
1949年4月,无锡解放了。阿炳的命运也将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变化。阿炳有一位好友叫黎松寿。1948年黎松寿先生在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院进修,向民乐大师储师竹先生学习二胡。有一天黎松寿去回课,因为天冷,他就在外面活动手指,无意中拉了一段旋律。
这凄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储师竹先生。储先生把这一件事告诉了杨荫浏先生,杨先生听了这些片断的旋律,当即决定去寻找这首曲子的原创者阿炳。
当他见到阿炳,和阿炳说明了他来录音的原因,并表示有意请阿炳去北京的音乐学院担任二胡教授。种种的条件给了阿炳再次拿起琴的冲动和动力。他和杨荫浏说: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拉琴了,手都生了。你给我三天的时间,我重新恢复恢复。
就这样,阿炳从乐器店买了一把二胡,并借了一面琵琶。再次走上街头,演奏起那些他记忆中的曲子。这时的阿炳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久违的二胡,给了他无数的回忆,熟悉的旋律一次次让他心潮澎湃。
同时,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又使他异常的兴奋。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中,阿炳经过三天的准备,走到了那台钢丝录音机旁,开始了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音乐记录。
阿炳一口气录了三首二胡曲。当他听到录音的回放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他听了许多遍回放后,对于二胡的演奏,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手太生了,没有拉好!让我再准备半年,从新来录!”于是他和杨荫浏先生商量好半年后,重新补录。
另外在问及这些二胡曲名时,阿炳给其中的两首定名为《寒春风曲》和《听松》。而另外一首,他称之为《依心曲》。就是说这首曲子的演奏随心所欲,有感而发,依心而就。
但是杨荫浏先生认为没有曲名的乐曲不好流传。他和阿炳说:广东音乐中有一首《三潭印月》,你的这首在无锡创作的曲子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表示赞许。当晚阿炳还录制了《大浪淘沙》等三首琵琶曲。
扩展资料:
1918年,阿炳离开了生活了25年“雷尊殿”,开始了他流浪艺人的生涯。虽然说在生活方面阿炳落入了人生的低谷,终日为衣食而劳碌,但从他的精神上却得到了一次自由的放飞,他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示他所喜爱的音乐。
在那个时期,阿炳虽然双目失明,但他在乐器演奏方面的造诣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阿炳主要是演奏二胡和琵琶两种乐器。当时的二胡是用丝弦演奏的,不像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二胡用的是钢弦。
因此在演奏时加大了难度。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阿炳所演奏的二胡曲,无论在技术表演和音乐表现力上都是超前的。
阿炳一生经历近代中国三个时代的巨大变革,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的音乐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他的作品因前所未有的宏大社会背景以及他对这一背景的深刻印记和个人的强烈感受,具有鲜明的个性、民族性及时代性。
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却蕴含着可贵的现代音乐萌芽,其旋律时而636f7079e79fa5e98193331喃喃细语,像对亲人倾诉知心语般娓娓道来;时而直插无垠,像对敌人秋风扫落叶般势如破竹,直抵人心,令所有一听到《二泉》的音乐家及音乐爱好者,甚至是普通民众很快就会产生共鸣,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愿五洲四海烽烟收,家家笙歌奏——关于华彦钧及其《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