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张良三次帮黄石公拾鞋的故事是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史记·留侯世家》,具体如下:
一天黄昏,张良过一座桥,迎面走过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帮我把鞋取上来!”
张良十分吃惊,但是看到老人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接着又让张良替他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看到鞋子穿上后,大笑离去。
老人走了近一里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与我相会。”张良十分诧异,跪拜说:“好的。”
五天之后,张良到了约定的地点,老人已经先到了,看到张良晚到,老人生气地说道:“年轻人和老人约会,怎么可以迟到呢?”于是再次离去并说道:“五日之后早点来。”
五天后鸡刚叫的时候,张良便赶忙赴约,老人又先到了,他愤怒地说:“怎么又迟到了?”说完老人又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
五天之后,张良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老人拿出一本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做帝王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老人就走了,再也没有出现。
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一本兵法。张良常常反复地诵读它,日后果然成了智谋超群的汉代名臣。
扩展资料:
张良三次为黄石公拾鞋的深意:
1、为张良今后的智慧人生和谋略的根源打下伏笔。
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从此以后,他就隐居了下来细细的揣摩研读这本“太公兵法”。张良有着自己的政治思想,先韩后汉。他认清现实,放弃前者,又完美无瑕的实现了后者。
他是顶级政治家,谋略家。跟随刘邦,他的所作所为伟大又高明。刘邦灭了许多的功臣,但是功劳贼大的张良却毫发无损的安稳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功成名就,毫发无损!
2、张良捡鞋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要么不忍,既然忍了,就要一忍到底。”
张良长跪着把鞋给穿上,就是在讲“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5一忍到底”的事情,因为你如果不能忍,不能一忍到底,让人看出你在忍,你忍得半点价值都没有。
3、老人是在考察张良,张良如果走了,张良的资质还值得黄石公培养吗?他回来就是知道张良还在等他,而张良也知道老人还会回来。
两人一开始就在发招接招,一番较量后,摸清了彼此的等级。国学大师吕公说,“双方等级相同,在历史上才能构成佳话;如果双方等级差的太多,只要老父没回来或张良没在原地等他,这个故事就变成了笑话”。
4、黄石公考察张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点化”的过程。“点化”的教育方式,属于道家思想。三言两语,你能懂,就属于悟性高的学生。但这样的学生很少,故而道家思想只能是精英阶层人之间传递。张良属于黄老之术的代表人物,以后帮助刘邦的从政经历充分体现这一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石公
黄石公简介:
黄石公本为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 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二书,盖为后人托名所作。
提鞋的故事:
张良隐藏于下邳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随意散步,遇到一个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张良感到惊讶,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气,把鞋子拾起来。老者又说:“履我!”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已经给他捡来了鞋子,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开后张良特别惊讶,随着老者的去向注视他。老者离开约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说道,“孺子可敬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也。”张良很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的说:“与老人期,后,何也?”便离开,并说:“后五日早会。”又过了五日,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后,何也?”离开时瞩他:“后五日,复早来”。又过了五日,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者也来了,高兴的说:“应该这样,”随即拿出一编书说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于是一言不发而去。从此张良再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编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不寻常,便经常读诵。
十三年后,张良随高帝经过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5济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黄石,当作宝物供奉。等到张良死后,与黄石并葬。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
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
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
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
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扩展资料: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
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
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到骊山脚下,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一个劲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一日,黄石公在圯上(圯,即桥)与张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书上说的纳履)方式试张良,看到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绝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书》相赠。
此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书中语言明贵,字字精当,张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2悟大彻,心领神会,没多少天,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