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这些故事在网上都可以查得到的,直接搜索诺贝尔奖名人事迹就能够找到啦,下面我给你提供5个故事,不过这些故事的内容都有些偏长!
1. 她的名字叫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现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她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仍在坚持上班,她每天早上9点准时到达自己的办公室。
在很多人看来,像她这般年龄,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可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丝毫没有休息的迹象,而是频繁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坚持写作和教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0学,每天工作达十几个小时。
埋头耕耘,终有回报。她以卓越的学术贡献,被授予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奖项的女性。
获奖第二天,奥斯特罗姆依旧和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教室里,认真完成了两个小时的授课,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接着,请求采访的媒体纷至沓来,但都被她婉言拒绝。她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得诺贝尔奖,我只是想做更多的研究。”
就算诺贝尔奖来临,也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才是人世间最波澜壮阔的“心静如水”!
2. 小小年纪的他,不光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心灵上的折磨,未来对于他来说,简直一片黑暗。每每看到别人蹦蹦跳跳,活跃在运动场上时,他的心就如同被刀绞一样难受。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上最不幸、最可怜的人,活在世上,除了给父母和社会带来拖累外,根本没有丝毫的益处。关心他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不免叹息,心想,这个孩子完了,也许一生都要依靠父母养活。
有一次,他绝望地对母亲说:“妈妈,你让我死了算了,我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只会给你们带来麻烦。”
儿子的请求,让母亲的心都快碎了。说实在的,母亲的心里比他还要痛苦,因为孩子的不幸到了母亲那里,常常是要加倍的。母亲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但她强忍着没让它落出来,因为母亲知道,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鼓舞和温暖,而不是伤心和眼泪。母亲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郑重其事地问:“孩子,你听说过上帝造人吗?”
他点了点头。
母亲又接着说:“孩子,其实,上帝是很公平的,他造就了你这方面的优点,就一定会造就你那方面的缺点。比如,上帝赐予了你智慧的头脑,就可能不会再赐予你漂亮的面孔;赐予了你强健的体魄,就可能不会再赐予你细腻的思想;赐予了你动听的歌喉,就可能不会再赐予你敏捷的身手……因此,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但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缺陷。大可不必为自己的优点沾沾自喜,也大可不必为自己的缺陷自暴自弃。每个人都有他自身存在的价值,有的人在科学上作出贡献,有的人在文艺上作出贡献,有的人在体育上作出贡献,有的人在建筑上作出贡献……虽然你的双腿残疾了,但那只是上帝跟你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相信他一定会在其它方面补偿你的。”
听了母亲的诉说,他的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里立刻充满了阳光,原来上帝没有抛弃自己,活着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从那以后,他不再为身体的残疾自卑、烦恼,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和学习。多年后,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并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就是191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罗伯特·巴雷尼。巴雷尼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便轻视自己,也不要向命运妥协,更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你是一个不完整的人。世上之事,没有绝对的可能,但也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奋斗可以改变一切,可以弥补身体上的缺陷。
3.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4.
1941年2月12日,伦敦一家大医院收治了一个43岁的警察——一个已处于休克状态的垂危病人。专家们经过会诊后,认为他的败血症已经非常严重,不可能挽救了。于是,正在研究青霉素的佛罗理医生,决定“死马当作活马医”,把这个警察作为用青霉素治病的临床试验的第一个病人。
一针青霉素打进去了,往后是每隔3个小时再打一针。奇迹出现了:24小时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第3天,警察的意识已经清楚;第5天,病人想吃东西了。可是到了第6天,佛罗理培养的青霉素已经用完,整个伦敦也再找不到这种有效的药物了。佛罗理眼睁睁地看着警察的病情再度恶化,最后死去了。
这次治疗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可能有人认为是失败了,因为病人最终还是死了。可佛罗理医生却认为是成功的,他从警察病情的变化中看到了青霉素的威力。他敏感地意识到,弗莱明医生发现的这种物质将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将有可能去挽救千百万人的生命。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梅利医院当医生。这个47岁的中年人正在起劲地研究对付葡萄球菌的办法。人们受伤后伤口化脓,原因之一便是葡萄球菌在捣蛋。弗莱明在一只只培养皿里培养出葡萄球菌,然后再试验用各种药剂去消灭它们。这个工作已花费了他几年的时间,至今仍一无所获——这个葡萄球菌实在是个难对付的家伙!
9月的一天早晨,弗莱明发现其中一只培养皿里竟长出了一团青绿色的霉毛。显然,这是某种天然霉菌落进去造成的。这使他感到懊丧,因为这只培养皿里的培养物没有用了。弗莱明正想把这发了霉的培养物倒掉,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把它拿到显微镜下去看看。
“啊!”弗莱明一看显微镜,情绪马上激动起来了:在霉斑附近,葡萄球菌死了!这是不是他梦寐以求,已追寻了好几年的葡萄球菌的克星呢?弗莱明立即动手大量培养这种青绿色的霉菌,将培养液过滤,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结果,葡萄球菌在几小时之内全部死亡。将滤液冲稀800倍,再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它居然仍能杀死葡萄球菌!
弗莱明把这种培养液叫做青霉素。接下来,他又做了病理试验,把青霉素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什么影响也没有,证明青霉素对动物无毒害。他又在家兔的眼睛里滴入这种液体,也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1929年6月,弗莱明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英国的《实验病理学》季刊上。可是,你可能想象不到,这篇论文竟未能引起医学界广泛的重视。有人认为青霉素的性质很不稳定,不值得深入研究。弗莱明本人也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再继续研究下去。刚刚出世的青霉素被打入了冷宫。
1938年,英国医生佛罗理和钱恩在研究溶菌酶的时候,从文献中发现了弗莱明的文章。这引起了他们的高度注意,立即着手继续弗莱明当年的研究。这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青霉素的第二次发现。
佛罗理和钱恩将弗莱明发现的液状霉素,经过过滤、浓缩、提纯、干燥,终于得到了一种黄色粉末。经过许多次实验,他们证实了青霉素的药效极高,把它稀释50万倍仍能有效地杀灭细菌,这是一种极有临床价值的新型抗菌药。他们并在1941年进行了第一次青霉素治病的临床试验,这次试验我们在前面刚提到过。
但是,当时提取青霉素的方法很不理想。从100公斤的青霉菌培养液中所提取到的青霉素,只能刚刚够一个病人的一天治疗用量。靠这种方法来生产,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那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没有力量进行这种昂贵的生产研究,而战争又急需大量的高效抗菌药。
在英国的请求下,美国承担了这一任务。结果发现,生长在烂甜瓜表面的菌种最好;用玉米粉调配的培养液最利于繁殖;在24℃的温度下最利于大量生产。这3个条件都不难办到,青霉素终于大批量生产起来,成为一种价格便宜的特效药物了。
1945年,青霉素先后二次发现的有功之臣——弗莱明、佛罗理、钱恩,一同荣获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有人在评论青霉素的发现时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说是既偶然又幸运。这个发现是由3个因素偶然地同时出现所造成的。”这里指的因素之一是落到弗莱明的培养皿中的霉菌,恰好是分泌青霉素的;因素之二是培养皿中的细菌,恰好是能被青霉素杀灭的;因素之三是恰好弗莱明本人在做实验,若是旁人,几乎可以肯定会按常规扔掉这只混有“杂菌”的培养皿的。
这种说法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然而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是与弗莱明几年来的苦心寻觅分不开的,与他历来的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正如法国着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5.
房间里空空的,一本新书也没有。他才知道是做了一个好梦。他想:总有一天,我会有梦里那么多书的。
上学路上,他又经过那个面包坊。一阵阵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扑鼻孔,他使劲地咽着口水。
面包坊的老师看见他走过来,亲切地招呼他:“小伯尔,今天想吃什么面包?我这里有奶油面包、火腿面包,还有新来的葡萄夹心面包。”
小伯尔真想吃一个香喷喷的面包,但他喜爱的新书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个谎:“谢谢您,我已经吃过了。”说完,他拔脚跑了起来。他想赶快离开这儿,逃离那阵阵香味带来的巨大诱惑。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数学题,可小伯尔的肚子在唱“空城计”了。早上没吃面包,现在肚子里空空的。小伯尔在心里说:“肚子,你别叫了,我要买一本新书呢。等我把新书买回来,一定把你喂得饱饱的。”
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他终于存够了买一本新书的钱。他把铁罐里的钱倒出来,仔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足够买一本新书了。”他自言自语道。他把钱又放回铁罐中,抱着小铁罐朝书店走去。
来到书店,他大声地对书店里的店员说:“阿姨,我要买一本新书。”
店员奇怪地看着他,说:“孩子,你有那么多钱吗?”
“我有,阿姨你看。”说着,他把小铁罐高高地举了起来,摇了摇,铁罐里的硬币发出清脆的响声。
“你哪来那么多钱呢?”店员不相信似的问他。
“我省下来的面包钱呢。”
店员叹了口气,说:“可怜的孩子。”说着,她便去书架上拿了小伯尔最喜爱的《格林童话》。
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里,他找了一张牛皮纸,小心地把书的封皮包起来。他把新书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闻着书页中散发的油墨芳香。“这本书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书了。”他有点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语着。晚上他把新书放在枕头底下,美美地睡着了。
长大以后,爱书的小海因里希·伯尔终于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尤努斯得知获奖消息后和女儿相拥。 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立的农村银行。此举传递出一个信息:诺贝尔和平奖开始更为关注实现和平的根本因素——消除贫困和促进社会进步。 和平奖关注扶贫 诺贝尔奖委员会13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立的农村银行,以表彰他所创立的小额信贷模式和对社会贫困阶层经济发展和人权进步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委员会第一次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与消除贫困有关的个人和组织。 尤努斯是在191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诺贝尔奖委员会这样评价尤努斯的贡献:除非大多数人能够找到消除贫苦的办法,否则长久的和平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尤努斯所倡导的小额信贷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信贷额度小、无需抵押且偿还率高达98%。小额贷款目前已成为一种遍及全球、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全球大约有1700万人因小额信贷而受益。 首笔贷款27美元 穆罕默德·尤努斯关于小额信贷的最初想法是在1974年形成的。当时他刚从国外留学回来不久。在与一个孟加拉乡村妇女的谈话中,他得知这个妇女每做一个竹凳要从高利贷手中借5个塔卡(约合9美分)。竹凳卖掉后她自己只能挣2个塔卡,其他的都要被高利贷者收走。那个村子里还有43户类似情况的人,他们共欠高利贷者856塔卡(约合27美元)。尤努斯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拿出27美元来解放了这些村民,并告诉他们钱可以在任何时候归还。这样经过大概一年,村民们就把欠他的钱基本还清了。后来这种做法开始在孟加拉国迅速流行起来。 198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尤努斯的农村银行成为独立的银行。自成立后,农村银行向孟加拉全国7万多个乡村的650万贫困人口提供了总计57亿美元的贷款,其中绝大部分提供给了妇女。 授奖有时代意义 分析家指出,从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结果看,评奖委员会显然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战7a64e59b9ee7ad94334乱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上,而不仅是只关注表面的和平现象。没有战争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和平,重要的是要铲除战乱产生的根源——饥饿和贫穷。分析家指出,随着时代的变化,诺贝尔和平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同战争相比,全世界遭受饥饿和贫困煎熬的人群显然更多。因此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66岁的尤努斯表示,他将把获得的奖金拿出来为孟加拉国的穷苦人民建一个低成本、高营养的食品工厂,其余的用来建设一个眼科医院来帮助穷苦患者。
答:诺贝尔的小故事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62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几乎是在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 为了使他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他的发明兴趣不仅限于炸药,作为发明家、科学家,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曾经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部件等方面的实验,还试图合成宝石。尽管与炸药的研究相比,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却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诺贝尔把他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一生过着独身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他谦虚谨慎,对别人亲切而忠诚。他拒绝别人吹捧他,不让报纸刊登他的照片和画像。长期紧张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由于将大部分精力都有在发明创造上,终身未婚。因此,生前她就立下遗嘱规定:其遗产除了给他的两个侄子一小部分外,其余的920万美金当作基金,将其利息作为奖金,每年将给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五方面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著名人士。1968年,增设了经济学奖,1996年,又增设了地球环境保护奖。从1901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开始颁发“诺贝尔奖金”,包括一枚金质奖章、议长又题词的奖状和一笔奖金,在每一年的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日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