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故事分享 > 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主张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从而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用此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主张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县的四龙山镇。因为他是父亲的第二个儿子,所以,父亲给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时的李仲揆,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1902年,14岁的李仲揆听说省城办了一所官费的高等小学堂,凡是学习好的都可以去报考;特别是听说那里不学“四书五经”,而是教授国文、算学,成绩优秀者还能出国留学。因此,李仲揆终于说服了父母,带着借来的几个盘费,徒步到省城报考。

  李仲揆办理了报考手续,买了一张报名单。是由于太兴奋,太紧张?还是没见过世面?李仲揆提笔在姓名栏中端端正正写下了“十四”二字,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点叫起来,“怎么能把年龄当成自己的名字呢!”

  无论怎样后悔,也已经晚了。重新买一张报名单吧,身上剩下的钱已经不多了,何况还要住宿、吃饭。

  李仲揆双眼注视着“十四”二字,一簇思维的火花在幼小的头脑中迸发出来。他重新提起笔,把“十”字改成“李”字,然而,这“四”字与“仲”字的笔划和字形却相差太大,确实是难以改成。难道还能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们平时说到不相干的人而代用的“张三”、“李四”了吗!

  第一次离家出门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急得鼻子尖都渗出了汗珠。忽然,眼睛一亮,瞥见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刻着“光报四表”四个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个“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详着自己起的新名字,心里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路高等小学堂。从此,李四光便“取代”了李仲揆。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光照四方!

  年轻的李四光,曾被派往日本学造船,派往英国改学地质,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不为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动,学成后毅然回国了。

  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为祖国赢得的第一荣誉,就是发现了中国内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大量的实据,推翻了那些国内外学术权威认为在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为我国进行地质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李四光热爱地质科学,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连走路,也要学生练好基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4本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经常到野外去工作,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要求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要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大小相等,迈一步就是0.85米。不论到哪儿,他仿佛老在度量距离。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总是要到街上路灯通明时分,才骑着自行车回家;爱人总是焦急地等待着他回来吃饭。繁忙时,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爱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儿去叫他。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竟忘记天晚该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尔抬眼,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急,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林。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1971年5月2日,周恩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

  1971年4月29日凌晨,李四光的动脉瘤破裂,被送进北京医院抢救。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派自己的保健医生赶到医院,一直守护在手术室旁,随时将李四光的病情和抢救措施向周恩来报告,直到李四光停止呼吸。

  由于当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办公厅的主要军代表说,中央决定追悼会上一律不致悼词,有关负责同志就没有安排准备悼词。

  5月2日,周恩来赶来参加追悼会,发现没有准备悼词,非常生气,严厉批评有关负责同志。周恩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李林在信中反映了她父亲生前对祖国地质科学工作的关注和希望,以及今后开发利用地热、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发展地质力学所提出的建议。周恩来在讲话中,高度评价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和对我国地质事业的重大贡献,称赞“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也有一说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zd“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1952年,再次应李四光之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抱着激动的心情读了《李四光的故事》之后,敬佩像急流一般灌彻了我的心胸。
  李四光是我国着名的地质学家。他发现了冰石、石油等宝贵的自然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地质学经验为我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穷尽一生对我国带来如此伟大的贡献,是用努力、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1用认真、用专注得来的结果。他要求学生必须要认真,做事要一丝不苟。例如,在野外工作时,一切测量,必须分毫不差,由他亲自检验;之所以学生在路上一眼就能认出他,是因为他对自己走路跨步的长度要求是0。85米,从这里可见他的认真和专注。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例子。有一次,我来到农场鱼,因为心情浮燥、三心二意,导致鱼刚靠近鱼饵就被吓跑了。静坐在旁边的老人都钓到七、八条鱼了,我连一条都没钓到。心急如焚的我看到这幅景象更是灰心丧气。
  后来我逐渐得到启发,坐下来,心渐渐的平静下去,开始专注的钓鱼。一圈圈波纹在水中荡漾开来……“啊!”一条鱼终于上钩了!我激动的心情像水上的浪花一般绽开!
  什么事情都能够认真对待,很多人往往都做不到,而李四光却做到了,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去克服啊!养成认真的习惯,对生活无形中也有好处。无论认真对待多细小微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敬佩,还有着一丝羡慕的成分
  李四光专注和认真的精神像冬日的太阳一样温暖着我的心。做一件事没有认真去对待,专注去做,心中就会着火。而一心一意就像水,能把火浇灭,让心平静。

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 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 都乘着云雨
  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 来变成回龙山。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 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晚上,他 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 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 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 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 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 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 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小仲揆用拨灯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66很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别省这点儿油了。”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哥哥,是吧?” 小仲揆说着,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有心计的孩子

  小仲揆一共有7个兄弟姊妹,还有一个年老卧病在床的爷爷,都指靠着他的父亲教馆的那点收入过活。在农村,家里没有一个男劳力,收入又不宽裕,那日子可是很难过的。吃饭谁去春谷?淘米谁去挑水?烧锅谁去砍柴?

  这一切,都靠小仲揆的妈妈。

  小仲揆渐渐长大了,他成了妈妈的好帮手。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让水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他带着扒子上山去搂树叶,让灶堂底下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的……

  还有一件费力的活是舂米。那是用脚踩着踏板,一杵一杵朝着石碓里杵下去, 使稻谷的亮一点点退光而成为白米。

  小仲揆看到妈妈舂米很累,就说:“妈妈,我来帮你舂。”

  还不到10岁的他,体重轻,力气小,怎么踩得动那又厚又笨、还绑着一个大石杵的踏板呢?

  小仲揆并不泄气,他找到一根绳子,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脚往下踩动踏板的时候,同时用手使劲拉一下那根绳子,这样就能把石杵踩起来了。

  妈妈看见孩子这么费劲,很心疼,就说:“仲揆,你别舂了,这个活儿不是像你这么小的孩子干的。

  小仲揆却悦:“妈妈,我要吃饭,也要帮助你舂米。

  就这样,小仲揆连踩带拉,手脚一齐使劲,虽然速度不快,却是一杵一杵地, 坚持不懈地帮助妈妈把稻谷舂成了白米。吃菜也是困难的。有时妈妈说:“哎,今天又没菜吃了。

  小仲揍就会不声不响地提上一只小提篮,带上一个小铁盒,从菜地里挖出几条蚯蚓装在里面,再拿起一根钓竿,走到屋前的池塘边,放下钓竿,静静地等候着上钩的鱼。

  小仲揆的手很灵巧,那根钓竿就是自己从竹园里砍的一根竹子做的,大蒜头的秆儿做的浮子,缝衣针砸上一个弯钩儿就是钓钩。

  在这小小的池塘旁边,也有左邻右舍的孩子,手里拿着钓竿站在塘边钓鱼。可 是只见小仲揆一会儿提起钓竿,一会儿放下钓竿,不大功夫,他就能给妈妈提去小半桶作把长的鲫鱼爪子,而别的孩子还都没有什么收获。

  当孩子们看见小仲揆提着装了不少鱼的小桶往家走的时候,忍不住带着羡慕的 神情问他:

  “咦,李仲揆,你怎么能钓那么多的鱼呢?

  小仲楼反倒觉得问得奇怪,反问他们:

  “钓鱼的时候,你们都看着哪儿来着?你得盯着那个‘浮子’,它一动你就要赶快提竿儿,不能等到它都沉到水里去了好半天才提,这时鱼把食都吃光了,跑啦!

  围在小仲揆跟前的孩子们嘻嘻地笑了,因为他们在钓鱼的时候,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并没有认真去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做,更没有去动脑筋琢磨琢磨,想想怎样才能钓得又快又多――谁还为了钓鱼这么一件小事去费那么多的脑子呢?

  秋后,几个孩子一打伙,小仲揆跟着大家一同到离家比较远的一口公塘里去踩藕。

  枯萎的荷叶底下,埋藏在深深的烂泥里面的,是又白又嫩的藕。说也奇怪,这 样又白又嫩的藕,总是一节一节连得很完整地被小仲揆从烂泥里踩了出来;而别的孩子,却往往溅了一身泥浆,嘻嘻哈哈地在塘里闹腾半天,只能提着一节半节的断藕茬子回家。

  “真怪,李仲揆,怎么塘里的藕也全都被你碰上了,你怎么踩得这么好呢?” 回家的路上,小伙伴忍不住又羡慕地问他。

  小仲揆又奇怪地反问他们说:“你们是怎么踩的呢?我是顺着荷叶先踩到藕, 再用脚细心地分出藕路,顺着它生长的方向,一脚一脚,一点一点地把泥踩去,让藕露出来,小心别在藕节的地方把藕踩断,这样再想找到就费事了。”

  孩子们又嘻嘻地笑开了:“谁知道藕都怎么长在泥里面?又看不见,又摸不着。 我们就用脚在烂泥里踩呀,端呀,东一脚,西一脚,有时好像踩着了,再踩一脚, 又找不到了……”

  邻居的大人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谁家的孩子勤快,谁家的孩子手巧心灵,他们都清清楚楚。怪不得四周的邻居都向小仲揆的妈妈夸奖说:

  “卓侯先生娘子,别看仲揆这个孩子年龄小,他的心思是多么细密啊!”

  孩子们有谁不盼着过年的呢?只不过有钱人家的孩子过年盼着大人给买这买那,给压岁钱;而穷苦人家的孩子过年,就得靠自己想着办法玩就是了。

  小仲揆就是这样,冬天,野外的活儿少了,他就忙着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准备过年的礼物。

  有人送给他两个大香椽,那是一种像广柑那样的果实,放在屋子里满屋清香。 平常人们就把它放在房间里留着闻个清香味儿。李仲揆却细心地用小刀将它剖成两半,剥下皮来,把它们分别扣在小小的碗上风干,又用小刀在皮上刻了美丽的花纹,再剥下来,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对又漂亮又芳香的小坛子,送给自己的小妹妹装点小零碎。

  他又上竹园里砍了两根毛竹,剖成细篾,七弯八绕地,扎了一盏花样翻新的花灯――孙悟空打秋千。夜晚在灯里点上一支蜡烛,里外透明,那大闹天宫的猴子翻在秋千上,待上不下,那副滑稽而又调皮的样儿,人们见了没有不乐的。这是小仲揆送给弟弟的礼物。

  他还帮着妈妈做米花糖――先用晾干的糯米饭炒成炒米,再用小火热点糖稀, 就热将炒米拌在里面捏成炒米团,晾凉以后切成薄片,就是又香又脆的米花糖。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妈妈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自己也觉得惊奇,这一切,他都是跟谁学的呢?她问:

  “孩子,谁教你刻字刻花的呀? ”

  “我在集上,看刻字的匠人刻的。”

  “谁教你扎的花灯呢? ”

  “我看见集上卖花灯的人扎过。 ”

  “那,炒米花糖你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啊?”

  “我看见卖米花糖的老婆婆,她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妈妈不再问了,原来他真是一个心眼细密的好孩子。

  我也要造一艘铁船

  山洼洼里的孩子是难得有机会进城去玩的。一天,小仲揆跟着爸爸,出了回龙山,来到团风镇。

  那是一座不大的镇子,不繁华,也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可是从镇边流过的汹涌澎湃的长江,使小仲揆惊讶不已。

  长江滔滔不绝地流着,各种各样的船只在长江里行驶。有用人摇着橹慢吞吞前 进的小木船,有张着帆走得比较快的大木船,最令人仰慕的就是那又高又大又长的 大轮船了,它简直像一幢楼房在江面上航行,跑得快,装得多,上面还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子,漂亮极了。

  “爸爸,那是什么船呀?”小仲揆拉了拉爸爸的衣襟问。

  “孩子,那是轮船。 ”

  “它是什么做的呀?那么大。”

  “钢铁做的。 ”

  “钢铁?”小仲揆问, ”

  “钢铁那么重,怎么能够浮在水上呢?”

  “因为船舱里面是空心的,”爸爸回答,“船就不会沉了。”

  “它不用人摇橹,又没有帆,怎么还跑得那么快呢?”

  “它是轮船,靠机器开动。”

  “机器怎么有力气去开动这么大的轮船呢?”

  “看见那根大烟囱了吗?瞧,它正冒着黑烟,那底下烧着煤,煤把机器里的水烧开,水变成蒸汽,就能推动机器前进。”

  “烧煤就能推动机器?”小仲揆又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出神地看着向远方驶去的大轮船,觉得这一切都太新鲜了。

  “呜――!”轮船鸣了一声长长的汽笛,吓得小仲揆赶紧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同时又兴奋地大声对爸爸说:“爸爸,我听见它的叫声了,它的力气真大啊! 叫声都那么吓人!”

  说得爸爸也笑了。

  回来的路上,小仲揆一直兴奋地和爸爸谈论着这种大轮船,这样的船真是太有意思了。

  突然,小仲揆说:“爸爸,我也要做一只铁船。”

  “你会吗?孩子。”

  “我去试试。”

  回到家里,小仲揆果然忙开了,他从街上向修壶的爹爹要了一点“冰”铁皮 (就是“马口铁”)回来,先在纸上画好图样,再比在铁皮上用剪子把它剪下来, 又用小锤敲敲打打,一艘两头翘起,中间有船舱,上面挂着小旗,还竖着一个大烟 囱的小铁皮船就做出来了。

  小仲揆把它拿到池塘边,小心地将它放到水里。

  “它真的漂在水面上啦!” 小仲揆高兴地呼喊着,用手划动几下水,船还能顺着水流前进一段距离。

  “它是我做的小轮船!”小仲揆高兴地叫道,“呜――它叫了。”

  那个时代,孩子们中根本还没有什么船模、舰模等活动,小仲揆做的这件新玩意,吸引了隔壁左右邻居都来看热闹。

  还是小仲揆的老师陈二爹见多识广,他一面夸奖小仲揆做的这艘“轮船”真“像”在长江里航行的那种大轮船,一面鼓励说:“仲揆这孩子有志气,现在造小船,将来造大船!

  要多做好事

  刚刚过完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睡到半夜,突然听到隔壁邻居的惊呼声:

  “起火了,起火了!快来救火啊!”

  小仲揆全家赶紧起床救火。原来是隔壁河南太婆家里的火冲破了房顶――她的 孙子白天玩鞭炮,一个炮仗落到了柴草垛里,当时没有在意,半夜里却着起火来了。

  浓烟大火就发生在隔壁,农村里谁家不是木头架子草棚的顶,怎么不惊慌啊! 大家急急忙忙,有的往外搬东西,有的赶紧挑水救火。

  慌乱中,突然不见了小仲揆,妈妈的心里惊疑不定:“这孩子,他跑到哪儿去 啦? 经过七手八脚的抢救,火熄灭了,人们也渐渐散去,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妈妈 这才看到,小仲揆也走出来了。只见他脸上左一块、右一块黑灰,鞋子全湿了,衣 服上也是连上带泥,手里提着一只小提桶,桶里放着一只瓢。 “孩子,你上哪儿――你也去救火了吗?”母亲惊呼着。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点点头。

  母亲赶紧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抚摸着额头上被火焰燎焦了的头发,心疼地说: “孩子,你还不到10岁,人比桶也高不多少,怎么能去救火啊!

  “我从塘里提半桶水,顺着搭在房后的梯子爬到房顶上去,用瓢一瓢一瓢地往上面泼水。泼完了,我再去提一桶水。

  “嗨!真难为这个孩子了,他怎么提得动这么一桶水啊!

  “他怎么爬得上那么高的梯子啊!

  当邻居的大人们正在七嘴八舌夸奖小仲揆的时候,他却溜走了――去看看遭到 不幸的河南太婆的一家怎么样了。

  他看到,河南太婆从大火里被匆匆忙忙抢救出来的时候,没有来得及穿棉衣, 此时正围着一床烧破了的旧棉被坐在那里,冻得瑟瑟发抖。

  小仲揆走到自己的奶奶跟前,轻轻地对奶奶说:“婆婆,河南太婆没穿棉衣, 您给她几件衣服吧!”

  奶奶看了看这个懂事的孩子,走到自己刚刚抢救出来的包袱跟前,从不多的衣服当中,找了几件可以御寒的衣服递给小仲揆。他抱着这几件衣服,赶紧跑到河南太婆那儿去了。

  这是在学馆里。一天晚上,入睡以后,仲揆在朦胧中仿佛感到有人在拉他枕着的衣服,并没有在意。可是睡在他身旁的同学被惊醒了,原来有小偷来偷盖在他们被子上的衣服。

  手脚快的同学赶紧爬了起来去捉这个小偷,不一会儿,小偷果然被抓回来了, 他衣衫褴褛,被反扭着双手,并且显然已经挨了打,鼻青脸肿。很快,大家七千八脚地把小偷吊到了树上。有人还在叫着:“非得打他一顿不可!”

  李仲揆在吵吵嚷嚷中却返身走进了课堂,只见他端出来了一张凳子。

  “他这是想干什么?”有的同学在悄俏议论。

  李仲揆不声不响地将凳子放在被反吊在树上的小偷的脚下,使他不致于悬空晃 荡着。

  这下子使得那些叫绑叫打的人泄了气,人群渐渐散开了。

  李仲揆把绑着小偷的绳子解了开来,让他自由,然后又诚恳又认真地对他说:

  “你莫要做坏事,做了坏事,人家就要打你;你要多做好事,别人才会对你好。”

  小偷的眼眶里泪如泉涌,向李仲揆鞠了个躬,就跑了。

  那些爱打闹的学生感到十分扫兴,他们抱怨李仲揆说:

  “他偷人家的东西,而且还想偷你的东西,你还去帮他。”

  仲揆没有申辩。

  也有人好奇地问李仲揆说:“那时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看见他穿得那么破,又那么瘦弱,他被反吊着,还挨打,太可怜了,心里不忍。”小仲揆天真地回答。

  “你放了他,他到别处去还会继续偷的,不教训他一顿,再也改不好。

  “我想,”李仲揆和善地回答说,“人总是希望能够像人一样的生活。要不是生活逼迫,也许不会走这条路。我希望他以后会做一个好人。

  求学去

  “喔喔喔!喔喔喔!”蜷缩在鸡窝里的大公鸡,把插在翅膀底下的脑袋伸出来, 扑扑翅膀,打响了黎明前的鸡鸣!

  山坎下的那间小破屋里,点着一根灯草的油灯,一直亮到这会儿。仲揆的妈妈 缝完了最后一针,咬断了线头,把针别好。这原是她陪嫁时的衣服,如今给即将出 门去求学的小仲揆改缝了一件棉袄。她将棉袄折好,又将几件已经缝补好的换洗衣 服打成一个小包袱,就去灶堂底下点火做饭。

  今天,她要送仲揆离开家乡到武昌去求学。这件事来得真是太突然了。前两天,仲揆从爸爸的学馆里回来,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听城里回来的人说,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办了几个官费小学堂,那里教国文,教洋书,学得好的,还 能出洋留学呐!爸爸让我上那儿考学去。

  “你到武昌去考学?”妈妈又惊讶,又为难地说,“钱呢?

  “妈妈,那是官费小学堂,不收学费,也不收饭费。

  “傻孩子,学堂不收费,连盘缠钱也不要吗?这笔钱又在哪里呢?

  “那――”小仲揆想了想,还是决心试一试,“我去找下湾的陈二爹借几个盘缠钱。

  母亲默默地同意了。陈二爹是李仲揆的发蒙先生,一向就喜爱这个好学的孩子,慨然借给了他。

  不一会儿,小仲揆也起床了。今天必须赶个大早,先走25里旱地赶到团风,才能赶上由团风开到武昌去的轮船。

  妈妈叮嘱他说:“孩子,这回你是独自一人去武昌求学,离家远,那儿又没有 亲人,你要自己照应自己,敬老师,爱学友,好好读书。”

  “妈妈,我一定好好念书。”

  告别了妈妈和家里的亲人,小仲揆背起一个小包袱,夹上一把旧雨伞,上了路。

  他,天庭饱满,鼻梁挺直,两只大眼晶莹闪亮,脑后梳着一条乌黑的大辫子。今天,他身穿蓝布衣袍,青布背心,脚下是母亲做的布袜和毛边布鞋。衣着虽然俭朴,却已是一位英俊的少年。

  他走过家旁经常去浇水的菜地,经过常帮妈妈提水和钓鱼的池塘,穿过村上的那个小茶亭,踏上了通向回龙山街的崎岖小路。

  东方露出了鱼肚色,蜿蜒起伏的回龙山在朦胧的晨曦中显得苍苍莽莽,下贩耕 地的农民已经把牛牵了出来,手扶着犁耙在田埂上慢慢走着。挑担赶集的人,也已稀稀落落地走在大路上。小仲揆的妈妈站在高处,手搭凉棚眺望着,她那亲爱的儿 子正在向着远方走去。

  再见,可爱而又贫困的故乡回龙山!

  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1902年的武汉三镇。

  在汉水和长江交接的地方,龟山蛇山隔江相映,古老的黄鹤楼和西洋式的江汉 关遥遥相望,这里就是当年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1840年鸦片战争一役, 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轰开了清朝大门,武汉三镇就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最早, 而又压迫最深的地区之一。它是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争夺的对象,己经 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城市。

  李仲揆下船以后,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南路高等小学堂,怯生生地走进 去办理报考的手续。买了一张报名表就填写起来。

  是太兴奋?太紧张?还是由于年轻没有经验?李仲揆自己也不知是怎么搞的, 他提起笔来,在姓名栏下端端正正写下的不是“李仲揆”,却是“十四”两个字。

  当他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十四”已经无可挽回地摆在姓名栏里。他急忙将 “十”字改成“李”字,这“四”字却是不好改动的了。重新买一张报名表吗?他 只带了借来的不多的一点盘缠,付了船钱和饭费,他已无力再买第二张报名表。就 叫“李四”吗?那多不好听,平常人们举例说到什么不相干的人的时候,就用“张 三”、“李四”来代替,他不愿自己就叫这样一个名字。

  还有补救的办法吗?李仲揆冷静下来想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这是 一所旧皇太子殿改建的学堂,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的油漆虽已斑驳,大 匾上的“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还清晰可见。

  “光被四表”――李仲揆的目光停留在那儿,他得到启发,提起笔在“四”字 的下面,加上一个“光”字。

  “李四光!”仲揆端详着自己给自己起的这个新名字,觉得很高兴。“四面发光,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多么响亮的名字啊!

  年轻而又单纯的李四光,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充满着多么光明的憧憬啊!

  从此,李四光成为李仲揆的大名,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和 他当时在一瞬间起的美好的名字相符合。

  入学考试虽然取得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但是主考先生看见李四光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孩子,不太愿意录取他。学堂里有位张先生,很惜爱李四光的才学,极力向主考先生保荐说:“这孩子是我的先生的儿子,聪明好学,读书很用功,这样的人才我们不应该放弃。

  结果,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这在当时,叫做“案眉”,得到这个称号 是很光荣的。

  李四光正式成为南路高等小学堂里一名成绩佼佼的优等生。

  两湖总督张之洞办学有一个指导思想,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他极力讲求兴学,就是为了“选真才,择时用”,主张要选拔出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出来,以适应当时发展工业、实业的需要。他还认为,在办学当中,“小 学为急第一”,所以积极创办了一些以培养出洋留学和进一步深造的官费高等小学 堂。他规定,凡在各路官费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学生,只要是考试名列前茅的优秀生, 都可以保送出国。第一名送美国,第二名送英国,第三名送日本。

  李四光进入南路高等小学堂以后,发愤求学,虽然几次考试都是名列第一,然而次次保送,他都是榜上无名。

  开始,李四光还不明白这里而的奥妙。

  然而,几次落选以后,李四光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问了。他问当初就力保他入 学的张先生:“先生,几次我都榜上无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没有别的原因,”张先生说,“你看看,送出去留学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家里有钱有势的?你的家庭我知道,爸爸是个穷教书先生,哪轮得上呢?”

  “不合理!不公平!”李四光感到愤懑。

  “不过,你也不必过于介意,”张先生宽慰他说,“我看你只要努力,将来也可以比他们有出息。”

  可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李四光不服气,他想:“他们不派我去,我就自己去。我一面做苦工,一面自己上学。”

  他果真不辞而别离开了学校,搭便船去了上海,想自己到日本去留学。 然而,很快他就明白“此路不通”,不得不仍旧回到小学堂。

  学堂当局被李四光这种大胆的反抗行为激怒了。他们责备他,威胁说要开除他, 还要追回他在官费小学堂里所享受的一切费用。

  李四光争辩说:“学堂规定了的,成绩优秀就可以保送出国,我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为什么出洋的名单上就没有我呢?”

  学堂当局哑口无言。

  张先生出来排解说:“李四光也是求学心切,而且学业确实优良,这次暂缓追究,且让他再考一次。若是仍旧考得第一,说明这孩子有志气,就送他出洋,若是落榜,也是他自己不争气,那时再除名吧!

  张先生是很器重李四光的,相信他是一个争气的孩子。

  学堂当局也只好这样收场。

  李四光暗暗下了决心。又一次考试揭榜,他果然又是名列第一。

  这一次,学堂当局只得保送李四光出洋深造。按照李四光的学业成绩,本应保送美国,但却卡了他一下,把他送往日本。就这样,也是李四光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得到出洋深造的机会,李四光兴奋极了。

  但是,去学什么呢?

  他想到童年时代和爸爸在江边的谈话,那时他多么向往自己能造一艘钢铁轮船;

  他想到在爸爸的学馆里,听爸爸讲到的甲午海战失败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

  他站在长江岸边徘徊,看到那来来往往,游弋不绝的各色货轮、客轮和兵舰, 没有一艘是中国制造……

  “我要去学造船!――将来,我要为我的祖国制造出最优良的轮船、兵舰。我的祖国一定要富强起来!

  14岁的李四光,带着他那美好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准备着动身上日本去留学!

相关阅读

  • 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
  • 李四光的小时侯的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李四光是湖北黄复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
  • 李四光的小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学。12月,李四光结识了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经介绍又认识在东京京西大学工艺化学的马君武。此时,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
  • 李四光的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1、名字由来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李仲揆。1902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
  • 李四光小时的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至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 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
  • 李四光的故事250字。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对祖国的最大贡献是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他小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淘气而聪明的孩子,他的本名其实是叫做李仲揆。在十四岁的时候,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哪些 莫泊桑是哪国的?有哪些短篇小说?哪些长篇小说? 短篇、中篇、长篇小说的字数要求分别是多少? 莫泊桑的中篇,短篇,长篇小说有哪些? 家具导购员工作总结怎么写? 导购员每天卖场的一个总结怎么写 超市营业员工作总结 怎么写营业员超市组长的工作总结 作文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300字不要什么乒乓球的 一次成功的尝试的作文500字左右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不用开头和结尾,不要在网上抄的,300字,... 作文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300字 开卷是否有益辩论会作文400字 关于李四光的爱国故事 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李四光的小时侯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月度质量分析报告怎么写 怎样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每个月的品质计划报告怎么写? 谁有“月度质量统计分析表”样本啊! 作文《美就在我身边》的200字事件 以“美就在身边”为题的作文(200字) 以《美 就在我身边》为题的周记200字 关于美的作文200字 找一篇短篇的细思极恐的鬼故事 短篇鬼故事大全 求一篇有史以来最恐怖的短篇鬼故事 短篇鬼故事 英语六级考试前多背一些作文模版是不是成绩会好一些?作文应该怎... 英语六级作文模板 英语四六级作文模板 英语6级作文模板 近几年有一种趋势 十万火急! 关于“英语邀请信格式” ! 在线等!!! 急求一篇英文会议邀请函 急求一篇英文邀请别人开会的邀请函 急求一篇英文会议邀请函,要快啊,今晚就要,好的会追加~~ 这是炊事班的故事的哪一集? 《炊事班的故事》共几部,每部多少集? 炊事班的故事里《DV拍摄》是哪一部哪一集? 炊事班的故事3部分别有那几集 小标题作文:《美就在身边》(心灵美) 以小标题为题材的初中作文600字左右美就在我们身边 求一篇身边风景也动人作文650字,需要题记和小标题 美在身边段首句或小标题写法作文600字 关于“关爱”作文的开头结尾怎么写? 关于梦想作文的开头 关于中国科技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怎么写 科技作文的开头 作为老员工代表的发言稿应该怎么写? 职工代表发言怎么写? 我是超市的员工代表,请问发言稿怎么写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