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1.汉族女婴有了温暖的家
花里开花数牡丹,美不过民族团结花。如今小卡力比努尔已经8岁了,正上小学三年级。但谁又知道小卡力比努尔是个汉族女孩。事情追溯到8年前,那是1996年寒冷冬季的一天,居哈力的丈夫,伊犁第一火电厂汽车运输公司的驾驶员吐尔逊在拉煤的路上看到一个破旧的棉襁褓,他停下车,打开包一看,却是一个不足百天的女婴,弱小的生命还尚有一丝温暖。他左右看看,除了凛冽的寒风不见一个行人,他赶忙将女婴抱进驾驶室带回家中。吐尔逊的妻子居哈力,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维吾尔族妇女,尽管她与丈夫已生育了二男一女,但她见丈夫捡回一个女婴,却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她打开襁褓仔细查看女婴,发现可怜的女婴发着低烧,居哈力说:“这是安拉赐给的,我们一定要像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将这个汉族女婴养大成人”。两口子一合计就给女婴起名为卡力比努尔(汉语的意思是心地善良)。从此,在居哈力的精心养育下,小卡力比努尔一天天长大。转眼到了2000年,偏偏天有不测风云,吐尔逊在一次车祸中被夺去了生命。面对尚未成人的四个孩子,居哈力的眉头紧锁着,愁得夜里都睡不着觉。就在丈夫去世不久,大女儿又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真是祸不单行,这无疑给居哈力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天真可爱的女儿和昂贵的医疗费,她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一身债务。这时有人劝她,你丈夫去世了,生活负担这么重,你不如把卡力比努尔交给民政局孤儿院算了。居哈力坚决地摇摇头,我就是再苦也不能让小卡力比努尔没有家。她省吃俭用,不给自己添一件新衣裳,不买一瓶擦脸油。孩子们喝奶茶,她就喝清茶。就在这艰难的时刻,她的亲朋好友,厂里的职工纷纷捐款帮助她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35。当厂领导将一万多元捐款送到居哈力手中时,这位坚强的维吾尔族妇女流下了滚烫的热泪,抱起小卡力比努尔亲了又亲。厂里从此以后将她家定为困难补助户,每年定期给她进行困难补助。2002年在伊犁第一火电厂的帮助下,居哈力拿到了社会最低保险金。小卡力比努尔到了上学的年龄,居哈力买来新书包、新文具,将卡力比努尔送到学校去读书。现在卡力比努尔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生活得很快乐,她健康、活泼、可爱,说着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非常懂事。在这个温暖的家里,小卡力比努尔正在幸福的成长。
2.努汗大娘的晚年生活比蜜甜
马莲花开一片蓝,民族团结的故事讲不完。此刻,努汗大娘正安祥地沉睡在天堂,我们祈祷她在天堂一切平安。努汗大娘是伊犁第一火电厂锅炉分场阿吉的妻子,俩人结婚一直未生育。1988年阿吉病逝,撇下了孤独痛苦的老伴,一时努汗大娘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看到努汗大娘艰难的处境,厂里决定不能将职工遗孀推向社会,我们要给老人养老送终。厂里每月定时给努汗大娘送去生活费,厂工会女工委员会的人员三天两头去看望努汗大娘。努汗大娘病了,他们就去找医生。努汗大娘心情不好,她们就陪着聊聊天说说话。冬天早早就为努汗大娘拉来越冬烤火煤,一下雪就把院里的雪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让努汗大娘过得舒适,心情愉快,女工委的人员每年都把努汗大娘的房子粉刷得白白净净。努汗大娘的手脚不方便,她们帮助努汗大娘将被褥拆洗得干干净净。努汗大娘逢人便夸女工委的人。她说:最香的是奶茶,最淳的是马奶子酒,最亲的人是女工委这些孩子们。通过女工委人员的细心照料,努汗大娘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1999年5月努汗大娘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安祥地永远睡着了,厂里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将努汗大娘进行了安葬。
伊犁河水奔腾,乌孙山高耸。山高水再长啊,比不过民族团结的情深。如今,伊犁第一火电厂十二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扎在脑海里,大家互敬、互爱、互谅、互帮,就像一个大家庭,单位也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各族职工非常珍惜这块荣誉匾牌,企业的凝聚力更强了,安全生产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1、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
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2、腐败无能的清廷可以割台,但是中国人民不会同意丧失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割台凶讯传出,全国震惊。痛恨卖国、反对割台,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也成为各界的行动。当时正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纷纷集会上书。
在都察院前,排队上书请愿的队伍长达一里多,他们强烈要求“严饬李鸿章订正和款,勿割台湾”。更多的台湾同e68a84e8a2ad7a64366胞站在反对割台第一线,举起武装抗日义旗,“抗倭守土”。
6年前的清朝进士丘逢甲在5月25日,与台湾军务帮办刘永福和俞明震、副将陈季同、抚垦局局长林朝栋等人一起,议决“义不臣倭,自主保台”,成立抗日领导机构。
当时在台湾的清朝军队和各地团练义军约有7万人,但武器落后、简陋,缺少有效的指挥、联络机制,战斗实力有限,最终还是不敌日军,被日本侵占。
3、唐贞观8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
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唐贞观12年(638),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
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 。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
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5、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其中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冕宁以北安宁河支流拖乌河到南垭河一线就是果基家(时称沽鸡)的地盘。
那个时候,当地的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彝族区时,便遭遇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
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司令,真诚地把果基家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请来做客,两人谈得甚是投机。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帮助彝族人民解除外来欺压的承诺。心悦诚服的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拜兄弟之盟,刘伯承爽快地答应了。
5月22日,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彝海边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
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唬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叫嚣的“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日本侵占台来湾50年-两岸人民反对割台
腐败无能的清廷可以割台,但是中国人民不会同意丧失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割台凶讯传出,全国震惊。痛恨卖国、反对割台,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也成为各界的行动。当时正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纷纷集会上书。在都察院前,排队源上书请愿的队伍长达一里多,他们强烈要求“严饬李鸿章订正和款,勿割台湾”。更多的台湾同胞站在反对割台第一线,举起武装抗日义旗,“抗倭守土”。6年前的清朝进士丘逢甲在5月25日,与台湾军务帮办刘永福和俞明震、副将陈季同、抚垦局局长林朝栋等人一起,议决“义不臣倭,自主保台”,成立抗日领导机构。当时在台湾的清zhidao朝军队和各地团练义军约有7万人,但武器落后、简陋,缺少有效的指挥、联络机制,战斗实力有限,最终还是不敌日军,被日本侵占。
民族团结小故事:周总理牵挂西藏
在筹备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过程中,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在当时只有少数领导同志和办事人员知道。这就是西藏自治区成立时,中央代表团由哪位领导带团的事。当时中央统战部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请中央决定代表团团长的人选。据说周总理看到这份报告后,立即表示他要去西藏。他说,我曾经答应过西藏的同志,自治区成立时去看望他们。现在自治区成立了,我还没有到过西藏,我要去看看。当时中央没有同意让周总理带团。据说是因为中央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不稳定,印巴正在闹边境冲突,周总理若去西藏公开活动,可能会引起一些影响,再加上医生认为周总理的身体不宜去高原。周总理就说:“不同意我带团,我到那里转一转,看一看总可以吧!现在可以不做正式决定,也不公开宣传报道,到时我只在拉萨上空去转一圈!”
1965年中央代表团的进藏路线是从北京到成都,然后从成都坐飞机到西藏。总理专机的机组人员对这条航线和机场的情况不熟悉,就让他们先试飞。如果没有问题,总理便打算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那天,坐着飞机在拉萨上空转一圈。当时西藏的领导层有少数人知道这个消息,总理不让他们传播,为避免万一去不了,会让西藏人民失望。后来,事有不巧,飞机试飞时出了问题。因为当雄机场跑道比较短,飞机在降落时冲出了跑道,有一个轮子陷入地里,飞机的翅膀倾斜了,碰在地上,弄坏了。怎么处理这架飞机成了难题,运回去吧,太大,整个飞机要肢解。就地修理吧,西藏没有设备。后来还是决定就地修理。在西藏的许多同志当时都曾看到当雄机场跑道的一端有一座很大的建筑,那就是为了修理飞机而临时搭建的工棚,它把飞机整个包起来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周总理生前一直为未能进藏而感到遗憾。这件往事也反映了他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口述/任仁 整理/扎西)
西藏民族团结小故事:一次难忘的经历
1951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勤政殿接见了阿7a64e4b893e5b19e362沛·阿旺晋美等五位西藏和谈代表,阿沛向毛泽东献了哈达和西藏产的沙金一小包。接见后,毛泽东将阿沛·阿旺晋美等五位代表请到殿内的休息室谈话。阿沛·阿旺晋美汇报了和平谈判的经过和自己的认识。
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好啊!你们完成了一件大事。根据《协议》,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是要严格遵守执行《协议》以及中央政府规定的各项民族政策,帮助你们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事业,绝不能像清朝、国民党、北洋军阀政府那样去压迫剥削你们,是不是这样,你们可以看一看。”然后主席扳着指头说,一年两年不行,十年八年总是可以看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