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在汉朝时,山东博兴县的董家庄有个叫董尚的庄稼人。夫妻俩男耕女织,和和睦睦地过日子。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两人婚后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孩子。夫妻俩盼子心切,每月的初一、十五和逢年过节,妻子就跑到村外的庙里去求”送子娘娘”。 董尚四十岁这年,一天夜里,妻子做了一个梦。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用一根红绳拴着一个胖小子来到她家,对她说:”你夫妻二人心地善良,又那么虔诚地求我。可你们命中不应有孩子,看在你俩的好心,我把泰山奶奶守门的童子拴来了。这孩子命中吃苦受累,你俩看着儿子长大成人。”说完,把红绳递给她,转身走了。妻子欢喜得不得了,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好象一松手孩子就飞了。当她从梦中醒来后嘴角还挂着笑。妻子赶忙把丈夫叫醒,跟他说自己刚做的梦。说来也怪,丈夫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过了不几天 ,妻子真的有喜了。又过了十个月,妻子真生了一个白胖小子……这就是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开始,他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被我们中国人代代流传。博兴是董永的故乡,博兴的手工纺织手艺,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亿仁家纺,就坐落在董永故里博兴县。
由手工织机织出的棉布,称作“老粗布”,亿仁家纺提供的产品就是纯棉老粗布手工制作的床品。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董永和七仙女的美丽传说,更为当地老粗布染上了曼妙如歌的色彩。据说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庭生活枯燥而思慕人间。一日随六位姐姐下界游玩,偶见卖身葬父的孝子董永,被他的美好品行打动而萌生爱慕之情,七仙女私下凡间,经土地爷说和,老槐树做媒,与董永结为夫妻。为了帮助丈夫赎身,七仙女去傅员外家做工。员外故意刁难,限她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如成,便将董永终生为奴改为短工百日;不成,则终生为奴。七仙女在机房大显神通,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只得履行诺言。董永夫妻高高兴兴返家途中,突然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传下玉帝圣旨,限七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7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否则,将七仙女押回天庭,并将董永碎尸万断。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只得以实情相告,怀着悲愤的心情,返回了天庭。后来又回人间给董永送子,怕其父子生活困苦,遂从天庭带来棉花种子撒向人间,并教会董永纺线织布,以此确保父子生活无忧,老粗布的手工纺织技术也从此流传下来。
人物介绍:
董永,汉朝时期的人物,古代流传行孝历史模范,其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父去世后,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主角。相传出生于汉蜀(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参见《孝感县志》)。民间广泛流传因其孝心感动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动人间亲情,与其结为夫妻。孝感市或县也因此得名。又传董永是千乘人,今属于山东博兴陈户镇。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
传说一个叫董永的年轻小伙子,他从小就无父无母,靠给地主王财主家放牛度日,每日里董永白天去地里放牛,干各种杂活,晚上回来还要干家里的各种家务事,财主一家,每年也不给他多少东西,只让他吃饭就算了,可是若是董永若哪天身体稍一不好,他们也是从不给他看的。财主婆还会骂他说:“真的是又穷又懒呀,难怪你要做一辈子的穷光蛋!” 董永忍气吞声,每日里就这样田里家里地劳碌着。从没有一个人会心疼这个无父无母的可怜孩子的。
这一天,董永又像往日一样,沿着山坡,牵着老牛,到田里去种地耕田。当他走在古树成荫的山间小径上时,董永也在慢慢地想着自己的心思:我哪天才能熬出头呢?天天这样被财主家人吵着骂着,实在是活得太憋气了。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天地星空这么辽远,可是有谁会为我作主呢?想着想着,老槐树的枝叶一阵轻摇,一阵带着槐花清香的清风拂来,如同槐树老爷爷轻轻地抚着董永的头一般。所以董永每次经过这棵老槐树的时候,就要坐在它的荫凉里休息一下。天长日久,就和老槐树爷爷有了情感,董永再有了什么心思,总会对老槐树爷爷说说。虽然老槐树爷爷不会回答他,可是他总会为他送上一阵清凉,一阵清香,使董永的心情一下子畅快了许多。董永继续牵着牛向前走,沿着潺潺的小溪,来到了田地边,田地边上有一个池塘,董永劳动很累的时候,就爱坐在池塘边上休息一下,池塘中的水映着董永年轻的脸,好一个眉清目秀的俊朗青年,虽然自幼无父无母,无人疼无人爱的,可是天地万物还是把精华蕴于了董永的身上。他高高的个子,脸似银盆,目若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3寒星,棱角分明的脸庞上还有一对浅浅的酒窝,不笑不说话,一笑就给人更陶醉的感觉。平日里董永从村中走过,村上的许多小姐姐小妹妹们都喜欢和他说说笑笑地玩。董永虽然是长得这么帅,可是因为身为雇工,所以早就超过了十八岁了,也始终不敢考虑找对像的终身大事,每日里还是这么替王财主一家买命。池塘中生了满池的荷花,董永平时没有伴,也没有亲人,他早也把池塘中的荷花当做了自己的亲人,没事的时候,就爱坐在池塘边,深情地望着池塘中的荷叶与荷花翩翩起舞。有时一起着迷,好像在清风的吹拂下,千万朵亭亭的荷花竟然如满池的仙女般在翩翩起舞。幸好还有这些荷花陪着自己,否则这么苦的日子,董永该怎么过呢?
这天董永又牵着老黄牛向田中走来,来到老槐树下面。依旧又在槐树的树荫里休息一下,树叶哗哗哗地响着,仿佛今天老槐树爷爷有什么特别的话想给董永说。董永抚摸着老槐树干枯的树身,想抚着爷爷干枯的手臂一样,嘴里又自言自语地说:“老槐树爷爷,我什么时候才可以逃出王财主的家,过上自己的幸福日子呢?”老槐树爷爷又是一阵树叶哗哗地响,接着又是一阵带着清香的清风刮过来。无意间董永仿佛听到槐爷爷在向他说:“别急孩子,快了,快了!”董永心里一高兴,就跑到附近的山边采了许多的野果子放在老槐树爷爷的前面,高兴地说:“谢谢你,老槐树爷爷,请你吃这些野果子吧!”。其实董永并不知道,这个老槐树已非普通的槐树,而是有着千年道行的槐树精了。董永的一言一行,他早就了然于胸,只是不便于开口说话。所有平时董永向他诉说的许多委屈,他都默默地记在了心里。此刻,他正极积地为董永物色对像呢。这不,老槐树爷爷跑到天上,把王母娘娘的七仙女暗中叫到了王屋山中来赏荷花。七仙女来到荷塘边,立刻给池塘里满塘的美丽荷花给吸引住了,当她看到清风吹拂下,满池的如绿盖般的荷在翩翩起舞时,她也跟着在傍边跳了起来,这时董永从田中走来,坐在了池塘边的石头上,又开始深情地望着荷花,董永看不到七仙女,七仙女却看到身边这个俊俏的儿郎,虽然他衣着褴褛,却是面如朗月,目似寒星,有着普通人所难以难以找到的不凡气韵。七仙女不仅暗暗赞叹,又看到他如此深情地注视着荷花池中,想到这一定是一位很忠情的人。七仙女的心中不仅一动,董永在莲池边休息了一会,又赶着牛进田里去耕田了。看着董永在田间梨沟间却潇洒地来来去去,七仙女越发喜欢董永了。于是七仙女就偷偷地跑到老槐树爷爷那里,让老槐树爷爷为他们做媒,老槐树爷爷答应了她。
当董永再次来到老槐树的树荫里的时候,老槐树爷爷突然开口说话了:“董永,你到傍晚的时候,到这里来吧,这里将有一位姑娘等着你,她就是你的媳妇了”“真的吗?”董永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到了晚上,他早早地就梳洗停当,换上了稍好些的衣裤,来到老槐树爷爷的身边,等着自己意中人的到来。正到董永左等右盼的时候,突然一位姑娘出现在了他的身边。再看这位姑娘,身若柔柳,口似朱丹,乌云压鬓,白白的皮肤,粉嫩的蛋脸,弯弯的柳叶眉,一对忽灵灵地大眼晴,真得是很惹人喜爱的。董永一看就有点傻眼了,这样的美女哪里找呢?当七仙女轻轻地来到他身边叫哥哥时,董永心里早就乐开了花。于是他们双双拜槐树爷爷为媒,拜了天地,住到了董永深山中的小破茅屋里。
当王财主知道董永娶了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时,王财主的心里一个劲地不舒服,他想着:我什么都比他好,这穷小子凭什么有这等好运呢?于是他就以董永是他家的雇工为名,不让董永回家。董永说:“我也给你们家里干了这么多年了,从没得到你们什么好处的。”王财主一听,更生气了。“这小子竟敢和我们顶嘴了,你本来就是我养大的,要给我劳动一辈子的。”最后经人商量说,让董永给他们做够三年的苦工,才让回去的。七仙女在家里织着布,织出来的采帛都如天上的云彩般美丽。七仙女等着董永一直不回去,就来王财主家里找董永,董永把王财主的话给七仙女说了。王财主一看到七仙女如此美丽,不由流涎三尺,转而又听说七仙女能织出很美丽的彩帛,他就说:“如果你能在三天之内给我织出三十匹彩帛,就可以顶董永三年的苦工。”七仙女听后,就答应了。
七仙女回到深山里他的小破茅屋中,到了晚上把她天上的七位姐姐都叫了下来,大家一听说七妹有了困难,都来大力支持。她们纷纷披挂上阵,飞梭走线,只一夜的功夫,就把三十匹彩帛全织出来了。当第二天七仙女把这些美丽的彩帛交给王财主手里时,王财主惊的目瞪口呆了。不过说过的话也如泼出去的水,王财主只好让董永回自己的家了。董永与七仙女离开王财主家后,高高兴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从此男耕女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故事是:玉帝第七个女儿被“卖身葬父”的孝子董永打动,向往人间幸福生活,私自下凡与之结合。后玉帝派天兵天将把她追回天廷的神话故事。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1950年,这个传说有赖于黄梅电影《天仙配》而大扬于天下。2002年10月26日中国邮政局发行的一套邮票《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更是扩大了这个传说在当代生活中的影响度。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传说中的两个主人公董永与七仙女的来源则不甚清楚。董永一角是来源于历史人物还仅是传说人物?唐宋以来,博兴、孝感、丹阳、东台、通州、蒲州、河间等地都称有董永遗迹,可见人们并不认为董永是可考的历史人物。至于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将之混同为织女,到头来,董永与牛郎之间的关系便难以理清。
董永遇仙传说发生于东汉中叶,支持这个结论的可靠材料过去只发现了三条,第一条见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东嘉祥县境内的武梁祠石刻,该石刻上有董永孝养父亲的画像,但是画像中还没有出现仙女的踪影。第二条是魏曹植乐府诗《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第三条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卷1:“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个女子,那女子要与他成亲,董永推脱不了,便一同来到主人家。妇人“能织”,“一旬织缣百匹”。帮助董永偿清债务后,便与之告别了。临行之时,她向董永交了底:“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上帝令我助君偿债尔。”
其实,董永是实有其人的。笔者发现,历代史料中至少记录了四个名叫董永的人。第一个董永记在《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个叫做董忠的人,因为告发别人的一个阴谋而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壮侯。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末年,董武为王莽所废。幸运的是,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复封被王莽所废的西汉故侯时,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孙)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汉书》明确记载,董永生活于“千乘”(今山东青州,即高昌侯国所在地),与《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汉董永,千乘人。”因这条材料记在《表》中,且非常简略:“侯永绍封”,历来不为人所知。第二个董永生活在东汉末年。最早记下这个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见于南宋人娄机所撰的《汉隶字原》卷1:“孟郁尧庙碑阴。碑云:刊碑勒谍。碑皆载仲氏父祖兄弟子孙所历所终之官,独有一董永为异姓。”若此碑文所录不误,可以确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东曹县(济阴)之地有一位大约五十上下的乡绅董永其人。第三个董永在唐代,《新唐书·孝友传》记载河间有一个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个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传》的传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亲叫董永。
以上四个董永,只有两汉之间的那个董永最有可能是传说主角的历史原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4型。董武被废后不久,正逢乱世,山东犹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艰难自不必说,即所谓“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所谓“遭”家贫,只能说明原先董永并不家贫,后来因发生变故,所以致贫;如若原就贫寒,父老岂有“遗财”?董永在贫寒中能“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体现。
高昌侯董永与传说中的董永之间至少有五点重要的吻合之处:(一)二人姓名相同。(二)从时间上看,前者与武梁祠壁画,曹植、干宝的记载均不矛盾。(三)从地点上看,前者与武梁祠画像题记、干宝《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皆为“千乘人”。(四)二人都与“孝”有关。尽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笔者的推测,但“孝”作为高昌侯的传家宝却是史实,所以这种推测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五)二人的生活条件有相似之处。高昌侯董永在父亲被废之后、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贫寒生活经历;传说中董永家境本来似乎不贫,后来才破财。因此可以认为,董永遇仙传说极有可能是以两汉之间的历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实为材料,杂糅东汉时期的神仙观念而形成的。因后人不知它的历史渊源,所以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以致到了东晋时,干宝只听说董永“少偏孤,与父居”的故事,而对他的家世则一无所知了。
至于七仙女,曹植之诗称她为“神女”,《搜神记》中她自称“天之织女”。而在《搜神记》成书的东晋时期,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的传播。今存晋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传说材料几乎是空白,也许正好说明牛女传说的巨大影响抑制了董永传说的传播。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既然牛郎已经与织女结缘,那么董永怎能再与之结为夫妇呢?
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献。变文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织女已经从一个演变成三个了!董永的儿子董仲长到七岁,受人羞辱,要找母亲,一个道士孙宾告诉他说:“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树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纵见小儿郎。”织女变成三个的契机,一方面是为了与牛女传说划清界线,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为依据的。织女星本有三颗,位于银河岸边,三星呈三角形排列。虽然有了三个织女,到底还不能与牛郎之妻截然分开,也不能确认哪一个织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这个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明代人所编的一部载录宋元旧话本的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在中国早已失传,20世纪初由日本传回国内,书中保存着一篇完整的话本小说《董永遇仙传》。董永的儿子董仲舒为了寻母,道士严君平指点道:“难得这般孝心。我与你说,可到七月七日,你母亲同众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药,那第七位穿黄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从此之后,明清以来的各种地方戏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织女一下子变成了七位,那么在天上,她们又是什么星宿的化身呢?
笔者发现,在中国古代星象学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组:北斗七星、紫微垣华盖七星、太微垣常陈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东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车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轸宿青丘七星。这些星宿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东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劝蚕也。”(《晋书·志一》、《隋书·志十四》)、“扶筐七星,为盛桑之器,主劝蚕也,一曰供奉后与夫人之亲蚕。明,吉;暗,凶;移徙,则女工失业。彗星犯,将叛。流星犯,丝绵大贵。”(《宋史·志三》)
得名较迟的“扶筐七星”,首见于《晋书》,而《晋书》、《隋书》均为唐人所修,则此星大致得名于六朝之后。唐宋时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确,为人间桑蚕、纺织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围如采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宋史·志三》还说:“织女足常向扶筐,则吉;不向,则丝绵大贵。”元人所修的《宋史》对之记录甚明,可知当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蚕之功能在民间定有流播。而首出七仙姑的《董永遇仙传》正出于宋元之际。可知,扶筐七星的纺织功能及吉凶预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星辰源典。这种民俗认定与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中首次出现七仙女身影在时间与寓意上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唐宋之后,民间观念中织女与七仙女才能不相混同,牛女传说与董永传说则自然分离开了。
不过,今天民间观念中的所谓“姑儿星”,其实指的是昴七星(昴星团),但在唐宋时代,这种观念还没有形成。唐代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说:“昴七星为髦头,胡星,亦为狱事。明,天下狱讼平;暗为刑罚滥。六星明与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摇动若跳跃者,胡兵大起;一星不见,皆兵之忧也。”可能是,后来人们因为找不着“七仙女”的星宿身份,便将之附会到看上去挤成一团的昴七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