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36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这片森林也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40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作“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400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景象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 )太阳怎样灼热,( )站到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 )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呜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人们都笑起来,但无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通过描写维也纳森林的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的特点和维也纳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表达了抄作者对维也纳森林的赞美之情,唤起我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zd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维也纳森林被茂盛的森林簇拥,森林一望无际,空气清爽宜人。森林温文尔雅,令人赏心悦目,爱护一草一木已成为维也纳人的传统。在这里,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融为一体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2、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7。
教学重点: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议论点明中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教师网上下载《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音乐。
学生听音乐。
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先期准备。
二、导入
请学生回顾有几种表达方式。
学生根据以往的积累回答。
为理解课文教学重点作铺垫。
三、初读课文
请学生划出文章中哪些地方是描写并说说其作用。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为明确教学重点作铺垫。
四、学生讨论
请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描写的,并说说其作用。
第一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净化眼睛和心灵的作用。
第二处描写说明森林与城市的味道相调和。
第三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第四处描写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
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教师质疑
第四段“味道”这一词在此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
第六段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第八段远处雕像看得一清二楚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理解森林与城市风貌相调和。
理解森林更适宜人居住。
理解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教师再质疑
文中还有哪些修辞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
学生在书上划线。
领会写景可适当运用修辞句。
六、归纳总结
这几处景物描写说明什么中心?作者用什么表达方式概括中心?
学生根据全文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明确可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七、再读文章
再读写景的段落。
学生阅读。
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八、迁移
读冯骥才《珍珠鸟》,划出有关景物和动物描写的句子。
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板书设计
净化眼睛和心灵。
森林 与城市的风貌相调和。 表达自然和人类和谐亲密的关系
(景物描写) 具有降温的作用,更适宜人居住。 (抒情、议论)
反衬人们对环境的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