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65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我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提出了一7a64e59b9ee7ad94364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由于当时社会的腐败他的策略不但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攻击排挤最后逐出都城,流落汉北。屈原生性耿直,不愿委曲求全,看破红尘,跳进了汨罗河以死捍卫正义。当地的渔夫知道此事后非常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河喂鱼以保全屈原的尸首。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包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敬佩屈原的人品和才智。因此,我们家每年都很重视端午节,一定要包粽子以此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粽子分两种形状:一种是牛头粽,一种是尖尾粽。妈妈是我们家包粽子的能手。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芦苇叶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叶子放在温水里泡一泡,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完后伴在一起。等芦苇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粒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花生,中间再夹几片枣肉,包好后再将草绳捆绑好大功告成了。妈妈包的粽子又大又结实,像一个个包袱,又像一个个秤砣。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三十分钟后,再泡在汤水里一个小时左右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香味扑鼻,让我直流口水,有时一口气竟能吃上好几个然后腆着大肚子那憨态惹人笑。
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握着船桨动作协调、齐心协力地奋力向前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鼓,“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 ,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落,使水手们更加鼓足了干劲,勇往直前……每年赛龙舟的场面都非常壮观。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而且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屈原与端午节
端午节的起源(包括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远在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之先。对屈原的历史记载,最早及最重要的是《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其中并没有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叙述与描写,屈原的投江也是简单的一笔带过:“於是怀石遂(投)[沈]汨罗以死。”(《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P二四九○,下同)。且屈原传也以此句结束。看来,当时屈原的投江而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来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5)时代,就是说过了近200年,也可能没有端午节祭祀屈原的内容,如果有,也可能只是汨罗一带的局部现象,要是像现在这么隆重,且是全国性的,司马迁一定会大书特书的。
大致在晋朝开始,端午节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尤以南朝梁国人吴均(469-520)所著《续齐谐记》较为具体生动,渐渐的演变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并流传至当今,且越来越隆重,以至于变成全国性的节日。
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载体表现一般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其中尤以赛龙舟、吃粽子最为流行;不仅在华人区,东南亚各国受华文化的影响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则变成一项国际性的体育竞技项目。
赛龙舟
传统的说法是:众乡亲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马上划船想打捞或抢救屈原,因为要赶快,所以形成竞渡,可能因为仍打捞不到屈原的遗体,一连几天以至于来年仍痛心不过在这一天仍要竞渡,渐渐的演变成一种赛事,因为是“龙的传人”,赛渔船总不雅吧,某一年在某位文人的提议下改为“赛龙舟”,获得国人全体举手通过(全体鼓掌通过也可以),这不,赛龙舟渐渐的由区域性变成全国性以至于国际性。
吃粽子
传统的说法是“喂鱼虾蟹说”:屈原投江后,众乡亲得知屈原投江前对渔父说:“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P二四八六),这还得了,所以边划船边投米饭等食物到江中喂鱼虾蟹,免得它们吃了屈原的遗体。但此说并没有具体的古文献记载。
另一种说法是“祭祀说”,据《史记》《正义》(《正义》为唐·张守节对《史记》的解释)的注解:{故罗县城在岳州湘阴县东北六十里。...县北有汨水及屈原庙。《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汨罗之逸风”}。(P二四九一)可见,至少在1500年前,端午节包粽子祭祀屈原已流行开来。
两者对比,前者显得高尚,后者显得俗气。堂堂屈原那有得不到祭品而化身来求告的,因而人们也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选择性的留下来美好的传说。
但是,国民甚是有趣,原本是喂鱼虾蟹的粽子,看看投在江里可惜,既污染了环境,又暴殄天物(想e68a847a686964616f331想看,全体潮州人民每人一个粽子投在韩江,不用一二天韩江就臭死啦),那不如自己吃了,又有纪念意义,又不浪费食物。
(由此可见,无论是官方的历史记载,或是民间的历史传说,都带有倾向性的选择性的记载的,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后人对其敬仰不仅是他的才华,更是他忧国忧民,耿直不阿的品德;概叹他悲凉的人生,凄美的结局,纪念也就理所当然。
附:屈原流传至今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魂兮归来!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
其他链接:
介绍屈原的著作甚多,著名的有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和政治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