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的由来是相传战国时。
相传早在四五千年前,水乡泽国有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他们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图腾祭祀。在祭祀仪式中,有个半宗教半民俗的神人共娱节目,就是举行龙舟竞渡。他们还往水里投粽子,这是献给图腾神的祭品。在祭祀过程中,乡民们断发文身,以显示自己是龙子的身份。原来这里也有在五月初五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也成为了“像龙子”文身习俗的遗迹。后来,人们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的族属,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百越族的生产工具,大量的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族群标志之一。
在古时候,夏历每月初五皆可称端五。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著名百科全书类丛书《太平御览》的《风土记》中记述:
仲夏端五,端,初也。
也就是说,“端”的意思和“初”相同,初五就称“端五”。端五的“五”与“午”相通,亦称“端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端五”也叫“端阳”。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作为民间的节日,五月初五这个“重五”的数字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代许多先人认为,在以“十”为足数的系统中,“五”是半数。在天干地支中,“午”“戊”也都居中。金木水火土五行,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自然概念。
在春秋时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著述的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策略《鬼谷子·阴符篇》有“盛德法五龙”的说法。南朝梁时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注曰:
五龙,五行之龙。
古老神话传说的五龙中,四条子龙各治东南西北一方,即金木水火四行,父龙居中央而为共主,“五”也就被赋予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6了帝王的神圣尊荣涵义。这样,初五就成了敬畏龙的日子,而“重五”日就是祭龙的盛大节日,也称为龙节。百越人创立祭祖的龙节,后来人们就称为“端午节。”
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合到汉族中,其余部分演变为了南方少数民族,端午节就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了。
那么,龙图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在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的动物。它的长相相当奇特,很像各种动物的集合。
它的身体像蛇一样有麟片且修长,但它的角像鹿一样,耳朵像牛,嘴上有两条像鲤鱼一样的须,也有又大又凸的圆眼睛,还拥有长得像老鹰的爪子,老虎一般的脚掌,背上有鱼鳍,嘴里含有一颗珠子。
因此,龙在人们心中非常厉害,它能在天空中飞行,能在地上爬走,也可以悠游海中,它住在深海里,难得一见。先秦时期重要古籍,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记载:
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有人认为,龙是远古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糅合各氏族的图腾而形成的统一形象。传说龙能隐能显,春时登天,秋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来,龙成为了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华民族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我国汉族人民也经常将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普遍认为,龙代表着吉祥和神圣尊贵。在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帝王们都称自己为“真龙天子”,这样就使龙也具有了权力的象征。
古代的帝王们和龙是脱离不了关系的,人们普遍认为皇帝是真龙转世,说他们的长相叫“龙颜”,身体是“龙体”,衣服叫“龙袍”等。凡是皇帝用的东西,都要冠上一个“龙”字。其实,皇帝之所远古时期的百越族崇拜龙,认为他们是图腾龙的后代,就将龙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图腾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一直都在流传着。有关龙图腾起源的传说也特别多
民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