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很高兴为您解答,有过满意请你采纳,谢谢!
《听“爱我中华”故事会有感》
今天下午,我们班召开了“爱我中华”故事会。同学们讲得虽不是很生动,但那一个个爱国英雄的故事却深深地感动着我。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东北抗日名将——杨靖宇的故事。
故事主要讲了“9·18”事件以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几千万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痛苦地呻吟着。这时杨靖宇屹然来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他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丧心病狂的日本兵解剖了杨将军的尸体,结果在他的胃里却只发现了草根、树皮、棉花。
听了这个故事,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杨将军忍饥挨饿,冒着枪林弹雨,同侵略者进行周旋。支撑他的正是那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我现在生活在和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37平年代,生活的条件也非常的好,但我绝不会忘记,我的幸福生活是杨靖宇、董存瑞等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心里面想着这些爱国英雄,我怎能不努力学习,将来怎能不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呢?想着想着,我的脸不由得红了。如果我们不努力不进取,不爱中华,怎么对得起那些英雄们?
记得有一次,我本身写字就慢,还不专心写作业,结果写到很晚还没写完,质量也不高,我就想起来我可以少写一些作业。于是我就没有写完语文作业。第二天,老师判作业的时候发现我的作业不够,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说:“我昨天晚上写得太晚,所以······”老师听了我的解释,只好无奈地摇摇头。
“爱我中华”故事会,使我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我喜欢这样的故事会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4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爱我中华故事很copy多,部分故事如下:
《坚强不屈的苏武》
《大将军卫青》
《骠骑将军霍去病》
《老当益壮的马援》
《投笔从戎的班超》
《一曲胡笳救孤城》
《闻鸡起舞的祖逖百》
《精忠报国的岳飞》
《韩世忠激战黄天荡》
《留取丹心照汗度青》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