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郑州二七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是为纪念二七工人大罢工而建。1923年2月1日,京汉
郑州二七纪念塔
郑州二七纪念塔
铁路各站工人在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由于遭到封建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大会决定在2月4日举行全线总罢工。2月7日军阀吴佩孚、肖耀南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对郑州、江岸、长辛店的罢工工人进行了残酷镇压。全线工人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同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共产党员、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杀,300多人负伤,激起了全国工人大罢工的革命怒潮。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罢工。1925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召开全路工人代表大会,庄严宣布:恢复京汉铁路总工会。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于1926年10月15日,又杀害了郑州分会负责人汪胜发、司文德,并把二位烈士的头颅悬挂在“长春桥”(今二七纪念塔地址)的电线杆上。但是,英雄的铁路工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继续战斗着。“二七”大罢工的伟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罢工运动和“二七”烈士,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统。
罢工背景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特别重视在工人中宣传自己的主张,教育、团结工人进行革命斗争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自己。京汉、陇海两铁路自然成为共产党重点活动的地方。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一成立,即在京汉路的长辛店开展工人运动。次年春,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赵子健来到郑州,任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教员,在工人中传播新思想,发动、组织工人。不久,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也来7a64e58685e5aeb9363到郑州,给工人讲革命道理,讲工人阶级团结的力量。1921年8月,郑州铁路工人俱乐部成立。1921年11月,陇海铁路工人为反对资本家的压迫、剥削而发动了全路大罢工,在共产党的领导和京汉铁路等地工人的大力支持下,罢工最终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并诞生了河南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洛阳党组。
罢工导火
1922年,河南工人运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作为交通枢纽的郑州已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这年,京汉铁路郑州机务处工人因机务厂长陈福海“任意剥夺工人的自由,对待工人如牛马”而举行了罢工,他们发表宣言,列举陈福海16条罪状,提出了提高工人资格地位、加薪等五项条件,得到江岸、长辛店等地工人的支持。
罢工经过
斗争实践教育了工人,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组织起来是战胜敌人的力量所在。1922年4月9日,京汉铁路各工团代表在长辛店召开发起成立全路总工会的筹备会,江岸代表杨德甫被选为筹备主任。1922年8月10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第二次筹备会议在郑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4人。河南境内各站参加的有彰德代表戴清屏,黄河北岸代表吴昌义,黄河南岸代表韩松亭,许州(今许昌)代表柳胜友,郑州代表凌楚藩、高斌、刘庚和,郾城代表杨志清,信阳代表王复生等。会上代表们汇报了各地工会的组织情况,起草了“京汉铁路总工会章程”。会议定于9月20日前在郑州成立总工会,推举凌楚藩为总工会临时委员长,并在全路各地开始整顿工会组织。
为支援长辛店工人反对工头压迫和争取工人权利的罢工斗争,郑州京汉路工人在党组织领导下,于1922年8月25日、26日举行了同盟罢工。至“26日晨7时,郑州工作状态完全宣告终止,各车均停。罢工宣言已散布全埠”。同时,许州、郾城、信阳等地也积极响应。陇海铁路工人发表声明,支持京汉路长辛店工人的罢工,“如三日内不答复工人的要求”,陇海路将一致以罢工支援。长辛店罢工胜利后,郑州铁路工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燃放爆竹万余”,游行示威张贴标语,使广大人民群众“莫不表示钦羡工人阶级之忱,有欢呼者,有鼓掌者,大有万人空巷之势”,显示了工人阶级团结的力量,也取得了各界群众及下级兵士的支持。
罢工意义
长辛店罢工的胜利,对彰德、新乡等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到10天时间,彰德铁路工人俱乐部即由原来的72人发展到1000多人,由俱乐部改为工会。道清路于1922年9月11日晚召开了第一次工人俱乐部筹备会,14日,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新乡车站于1922年12月4日独立建立了工会(原属彰德工会),会员有200余人。信阳工人俱乐部遵照总工会新章程改组,黄河南岸、许州、郾城等地工会也都得到了发展。李大钊在《中国工人运动的趋势》一文中写到:1922年初“关于京汉线的工会,大体上又分成南段和北段,这里工会组织比较发达,工人运动也有相当的成效”。
到1922年底,在河南境内的京汉、陇海两铁路上的主要城镇基本上都已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或有了党员在开展工作。
为了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烈士,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统,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
1971年春由郑州市建筑设计院的三位建筑设计师林乐义、杨国权、周培南开始设计,7月1日开工建设,10月1日开放,三个月落成 。
1971年9月29日改修成塔式,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塔式新颖、独特,雄伟壮观,具有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
扩展资料:
背景:
郑州二七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是为纪念二七工人大罢工而建。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人在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
由于遭到封建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大会决定在2月4日举行全线总罢工。罢工爆发后,吴佩孚、萧耀南、曹锟、赵继贤等反动军阀在英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往返电商,密谋策划,血腥镇压罢工工人。
4日,敌人采用高压手段,强迫复工。5日在郑州逮捕了郑州铁路工会委员长高斌和姜海士、刘文松、王宗培、钱能贵等人,对他们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甚至严刑拷打,威迫他们开车复工。
他们始终坚持“非得有总工会命令,不能开车”。高斌惨遭酷刑,不久牺牲。信阳分工会委员胡传道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不屈不挠,拒不复工。
7日,吴佩孚对京汉全路罢工工人实行了大规模的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在河南,郑州有6人被捕,1人被迫害致死,300多人被开除。彰德、信阳、新乡等处都有被杀的。
广大工人受到迫害,郑州党组织也被破坏。在河南领导工运的党的负责人李震瀛、赵子健、徐宽、姚作堂、戴清屏、解长春等被迫离去,工人在斗争中争得的权益全部被剥夺,工会全部被封闭。
京汉铁路大罢工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最勇猛的奋斗精神和最伟大的牺牲精神。它以工人的头颅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
使人民更加认识到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这次罢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
罢工血的事实也告诉我们,要推翻反动的军阀统治,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必须发动广大的农民阶级,联合一切可以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4联合的力量。
这就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以反对军阀;如何开展农民运动,结成工农联盟。在罢工斗争中面对荷枪实弹的军阀。
赤手空拳的工人只能遭到残酷的屠杀,这就为我党提出了武装斗争问题。罢工虽然失败了,但共产党人并没有消沉,而是在积蓄更多的力量,准备进行更大的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七纪念塔
工人罢工,修建的
8月12日,郑州闷热,高温37℃。
下午3点,二七广场人流不息。二七塔前,一位身穿绿上衣的老人引起记者的注意。他神情肃穆,立正、敬礼,然后以塔身为背景让人帮他拍照。老人说他叫秦志国,72岁,来自山东沂蒙山区农村。1986年10月,秦老先生曾来过郑州,头件事就是参观二七塔。“我这是第二次来拜访二七塔,她在我心里神圣得很。”老先生说,听说现在二七塔正进行内部改造,无法登临,他有点遗憾。
每天,马裕民都会看到像秦老先生一样面对二七塔表达崇敬之情的人。“有些老太太甚至把塔当成了灵性神物,跪地磕头,许愿祷告。”马裕民是二七塔管理处退休职工,他说这种情景让他们既无奈又感动。
人们对二七塔的情感皈依,体现在心动化为行动上。
“上中学时,我就知道郑州有个二七塔,但是,来看二七塔的心愿却让姐姐抢了先,这事叫我很长时间都耿耿于怀。”郑州市民朱先生回忆,他老家在平顶山一个贫穷的山村,上世纪80年代初,姐姐辍学,打算去郑州学习裁剪。为给姐姐交学费,父亲卖掉了家里唯一一头猪,换得200块钱。临行前,父亲嘱咐女儿:“学不成技术就回来,但要替我看看二七塔。”姐姐在郑州待了几天,觉得不适应,于是挑了个晴朗日子跑到二七广场,在二七塔前拍了一张照片带回家。
照片上的姐姐满面笑容,身后的二七塔巍峨高耸。父亲认真地把照片放进相框里,叮嘱家人“谁都不能动”。“当时我又嫉妒又羡慕,闹着要去郑州看二七塔。父亲不准,我哭了一整天。”朱先生说,姐姐的照片让他大受刺激,他把课本里介绍二七塔的文章背得滚瓜烂熟,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到郑州登上二七塔。几年后,姐姐出嫁,那张二七塔的照片当做嫁妆带走了。
坐落在郑州市二七广场上的二七塔,就这样接受着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36人们的膜拜和欣赏,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拥向郑州的各路客商、游客和普通民众。“据粗略统计,每年登二七塔的人有200多万。”当过二七塔检票员的马裕民自豪地说。 二七塔曾让央视主持人撒贝宁经历了一次难忘而有趣的采访。
2006年8月,中央电视台制作《平安郑州》节目,录制现场邀请了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和市民代表。为测评市民与市委书记之间的默契程度,撒贝宁在任何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请大家任意写下一个人名或地名,但要让所有人一看就知道是郑州。结果揭晓后,市委书记和市民代表的答案完全一致,都是“二七纪念塔”。事后,撒贝宁说“我服了”。
撒贝宁或许不知道,在河南老百姓心里,二七塔早已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个塔的地位和作用几乎等同于他们天天离不了的油盐酱醋。市委书记和市民答案的高度一致,可以理解为官方和民间对一座建筑的认可,高度趋同。
作为一个特殊印记,二七塔在郑州城市发展和民众心目中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和情感纠缠,让人感叹——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二七塔就走在了传播郑州文化的最前沿,如中国人民邮政发行超过600万枚的“二七塔”邮票;2002~2003年,郑州印制的二七塔邮资封使用量高达1200万枚;众多商家以二七塔为品牌注册商标,“双塔牌”奶粉哺育了郑州一代人,“双塔牌”油漆曾“刷”进千家万户,还有“双塔牌”肥皂、白酒、啤酒,以二七塔为主打图案的“绿城牌”香烟等,一度让郑州人过着“双塔生活”;省会几乎所有财务人员都使用过以双塔为商标的“二七牌”复写纸;一家剧院的舞台背景是高耸的双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郑州党政机关对外寄出的贺年卡多为二七塔图案;以二七塔图案印制发行的粮票、布票、购物券、参观券、税务发票等20多种票证,如今已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古董”……
值得提及的是,二七塔也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2005年,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财经学院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人在没来郑州前就知道二七塔,近73%的受访者认同二七塔是郑州的标志。
二七塔是发生在郑州的一场政治流血事件的纪念性产物,她的问世散发出耀眼光芒,直抵民众内心……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协会组织了一个100项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活动,河南入选两项,二七大罢工和焦裕禄事迹。”今年8月11日上午,在郑州市文化宫路一间画室里,年近古稀的老画家禹化兴正整理他多年来以二七塔为主题的画作。“我毫不怀疑二七塔作为二七大罢工事件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入选这次国家级纪念项目。”他说。
1926年10月,郑州铁路局工会负责人汪胜友、司文德被军阀吴佩孚杀害,两人的头颅被悬挂在郑州当时的长春桥头,位置就在今天二七塔下。1951年秋,郑州市将长春桥旧址扩建为二七广场,不久建起一座21米高的多面体木塔。禹化兴透露,建木塔最初是为了宣传郑州举办的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后来,木塔成为市民凭吊汪胜友、司文德两位烈士的纪念性建筑。
1971年夏,木塔倒塌,郑州市即着手修建一座永久性纪念塔。当年,郑州市革委会抽调全市10多名顶级高手组成美术组,设计新塔造型。禹化兴成为其中一员。
“郑州市革委会主任王辉是建筑行家,新塔是在他的亲自指挥下修建的。”禹老说,新塔面向全省征集设计方案,收到80多份文稿,“我当时在省工人文化宫,负责新塔样式征集文稿展览。老实说,80多个设计都不错,但没有让人心动的感觉。”他说,后来王辉提出“搞双塔造型”的建议,寓意纪念两位烈士。“大家觉得创意不错,几个月后,基本接近现在二七塔形象的设计方案出来了,并且将塔高拔到了63米。”
1971年7月1日,一个飘着小雨的早晨,新二七塔的建设开始了,当时要求国庆节前必须竣工。王辉每天都赶到二七广场督导建造,风雨无阻。禹老透露,二七塔的建筑用材,除白水泥外,从钢筋、琉璃瓦到塔钟都是郑州的地产货,有的材料甚至是临时专为二七塔造出来的。禹老说,负责塔体施工的是郑州市第一建筑公司,在他的印象里,当年的施工如同一次浩大的战役。
当年夏天,二七广场被封闭起来,所有车辆改道行驶,30部施工车辆昼夜不停,300多人的施工队伍轮流干活。同年9月27日,新塔建设大会战顺利完工,一个城市经典就此落成。当年10月1日,流光溢彩的二七塔开门迎宾,郑州市民欢欣鼓舞,万人空巷,排队登塔。
“那是当时郑州的第一高度啊,站在塔顶能一眼望到几十公里外的黄河。”马裕民如是描述当天的盛况:成千上万人聚集二七广场,造成上下塔的进口和出口全都堵死,只好调集解放军维持秩序,加强安全,“当天我们早上6点开门,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闭塔下班,5分钱一张的门票卖出去一万多张……” 2004年6月的一天,发生在二七塔的一幕,让马裕民感慨万千。
一位行动迟缓的老人来到二七塔,盯着检票员马裕民问:“你不认识我了?我年轻时经常来这里听东方红。”马裕民认出了老人,连忙替他买了张门票,陪他乘电梯升到塔顶。当浑厚悠扬的乐曲在准点时响起,老人忍不住落泪了,说只有到二七塔,才能听到让他魂牵梦绕的“东方红”。
听二七塔钟声的老人是郑州铁路局一名退休工人。在郑州,无数人对二七塔钟声怀有深厚情愫。“当年,电信局特派7个职工控制钟声,声音是借助机械铜锤敲打钢条发出来的,特别好听。如果塔上钟表走错了时间,马上就有市民打电话询问,弄得我们都很紧张。”马裕民说。
木塔建好那年,马裕民出生;新塔落成那年,马裕民调来工作。“我好像生来就是为二七塔服务的。”老马说,1971年9月,他和31名符合“三好条件”(政治表现好、家庭出身好、相貌个头好)的知青同学从郑州五七农场选调到二七塔管理处,被分配到群工部,做售票、检票工作。“很累,但也很充实。”马裕民讲了一件趣事,来二七塔头三个月,他们想请假洗个澡,领导不准,说“我来一年都没洗过澡,都给我忍着吧”。
和马裕民一同调到二七塔的杨冬菊、刘培珍如今也已退休,当年她俩在接待室工作。刘培珍回忆,当时规定所有人统一穿着蓝白相间的工作服,天天学习“老三篇”,一周回家一次,严格执行婚恋“土政策”——男不满26岁、女不到24岁不能结婚。“就这,我心里优越感老强,找对象还得我挑。为啥?在这儿上班地位高呗!”杨冬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当年,周总理的一次巡访,让杨冬菊、刘培珍终身难忘。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完洛阳龙门石窟,当晚回到郑州。车队经过二七广场时,周恩来坐在车内听到上空飘来东方红乐曲,透过车窗纱看到二七塔,赞赏地说“这么好的建筑,为什么不宣传呢”。
“当时,我们准备了笔墨,想请周总理给二七塔题字,很遗憾,他太忙了,没有登塔。”刘培珍说。
1974年,解放军画报第二期封底率先登出二七塔大幅彩照。从此,二七塔雄姿陆续出现在全国媒体,迅速向海内外传播。 二七塔同名网站——二七塔网址之家,是郑州及中原地区主要的网址导航网站,集聚了本地的热门网站和常用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