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我觉得阿郎最后是自己求死的!!!!
因为,他清楚,孩纸只有离开他,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存环境。并且在前面,他试过打孩子,赶走孩复子,让他去找妈妈,可终究都没有成功,孩子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孩子。所以,只有他死了,孩子才能彻底的跟他妈妈在一起。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小学,只觉得片尾的歌曲好听。制
第二次看这个电影是大二,当时还跟同学探讨了,他为什么不直接退赛,为了第一搭条命,不值得。
第三次看是工作两年,百在外地出差时,当时也跟一同出差的朋友们表达过我的不理解,孩纸妈妈都回来了,不比赛好好过日子多好,为什么死呢?
第四次看是我当爸爸以后,看到结局我哭的已经不像样了,因为只有在我当上爸爸的之后,我才明白阿郎为什么要坚持比赛、为什么要主动求死。毕竟,所有爸爸都应该都可以:为了孩纸更好,能付出自己的一切,哪度怕是生命。
《再见阿郎》
刘青云 黄卓玲
杜琪峰 作品
(虽说是续集,但与前一步无任何关联,只是老杜为了阿郎的故事10周年纪念而拍的)
读过许多首宋词,牵扯红男绿女们情思的佳句不少,却极少有颂扬亲情的描写,也许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规范得过于严谨,对于守孝的要求过于苛刻,在那难熬的三年中能让人落个人丢官、破产的地步,使得在生活的平凡中,许多东西因为司空见惯,多了一份淡然和平静,竟被放到一个忽略的角落,只在特殊的时刻被察觉,被珍惜。
阿郎与儿子波仔的感情便是因为经历了近乎完美的生活风暴才开始如刚开瓶的陈年酒,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气。这也许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故事,在杜琪峰不温不火的掌控下,阿郎这个人物在散漫不羁中有着另类的温柔。想起老杜作品《放逐》里的一句台词“一吨的梦想有多重!”可以改换一下变成一个形容词加在阿郎身上- “一吨的错误有多重!”年轻是一把双刃剑,它让人可以尽情地对自己进行自我原谅,自我放纵,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享受中,往往会在你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刻,运用健康、财富等种种似乎是某种冥冥中的惩戒施加要命的一击。阿郎天生有开车的禀赋,因为欲望失去爱情,因为放纵失去事业,最后潦倒地在工地干活。后来偶遇失散的老婆,经历了爱情和亲情的双重煎熬,醒来时发现“无可奈何花落去”,想要重新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已不可能,而对儿子的无法割舍和渴望他能过上比自己幸福生活的矛盾更使他倍感煎熬,最后他为了儿子的幸福毅然去参加比赛,因为一场意外在烈焰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影片中最感人的地方不是阿郎的舍身成仁,而是阿郎为使得儿子回到母亲身边,狠下心来用衣架对着儿子的屁股痛揍。阿郎的善意与他的下的狠心一般无可指责,他没有郎雄所塑造的父亲那种博大与深沉,多的是“孟母三迁”里包含的温柔和关爱。人在爱中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责任,阿郎在狱中看着自己小孩的眼神,除了悔恨,散发的是可以把年轻的水分都蒸发掉的热量。
喜欢这部电影,因为里面还包含着让人缅怀的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阿基里斯之腱”,都曾为年轻做出一些可以贴上疯狂标签的事情。阿郎那种发型,在我们眼里已显得过时,阿郎那破破烂烂的牛仔裤,在现在看来不会再具有强烈的震撼和异样的美感,阿郎的满口脏话,在现在也许很小的小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4孩都会说。这比《老港正传》里自行标榜的怀旧更令人陶醉,这是一个普通的人,只在一到两个地方表现出自己的伟大之处,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心机,连到西餐厅点的都是啤酒。伟人,在一些哲人的笔下,成为了整个人类智慧的代言,庆幸的是,电影给予了许多讲普通人的故事的机会,也让人体会到,道德,也完完全全可以由并没有开天辟地的作为的人来代言,自不必老围绕古代儒者眼里黄金时代里的至圣来做文章。
这部电影杜琪峰没有运用特立独行的叙事风格,只是在缓缓地让故事展开,让情感可以在宽阔的河床中尽情地流淌,看过之后,仔细品酌,才发现舔犊之情,原也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