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1、超常的记忆力
陈毅五岁那年,父亲让他跟着兄长孟熙,一起去私塾念书。塾师毛崇芝,是个老秀才。他学问渊博,教学严谨。学童如果不守纪律,不完成课业,他责罚严厉,因此学童们见了他有点害怕。
但陈毅却并不畏惧这位严师的管教,他对那些极为难懂的文言诗书似乎有着特别的爱好,而且他似乎有着一般儿童所没有的超常的记忆力。
老塾师所数的子曰、诗云,他只要回家读三遍,就能琅琅背出。老祖父见陈毅如此聪慧,便常常给点儿小奖励。这样,陈毅对念书、背书更感兴趣,他常常把那些要背的篇目背得滚瓜烂熟为止。
2、米汤练字
陈毅因为家贫,没有钱买当时价格昂贵的纸,父母为此犯了愁。而学堂要求练字临帖。此外,陈毅还给自己规定,每天除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加练1000个大字,1000个小字。
陈毅让父亲给自己买了一些价格便宜的草纸,沾着米汤在草纸上写字,写完后拿出去晒干,第二天再写。如此循环往复,寒暑不息。
塾师对于陈毅书包里有一大叠草纸感到很奇怪,通过问陈毅方才知道其中原委。用秤一称,足有一斤多重!他说:“这纸里的字不仅是米汤写的,更是凝聚着他的心血啊!”
扩展资料
陈毅元帅的轶事典故:
1、元帅与象棋的故事
人们都知道陈毅元帅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和博古通今的诗人,殊不知他还是一位爱好象棋的高手,与象棋结下了浓厚的情谊。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称他为“兼资文武此全才”的将军。
红军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1933年盛夏的一天,骄阳似火。烈日下,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缠江坪,数以千计的群众,正在观看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省军区和中共永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9丰中心县委举行的一次体育友谊联赛。
2、黄花塘事件真相
1942年,新四军军部转移到淮南盱眙地区的黄花塘。是年,根据党中央统一安排,军部进行了整风运动。时任新四军代理政委的饶漱石认为排挤陈毅的机会到来,于是借整风之机私下以军部名义打电报到延安,罗列出陈毅反对党中央、毛泽东的十大错误,史称“黄花塘事件”。
这次事件由于毛泽东的干预没有公开化,但它却像一个噩梦一直缠绕着陈毅。直到全国解放以后,“高饶反党集团”事发,陈毅才讨回清白,如释重负。
3、围棋外交
既任外交部长唐家璇这样说:“现在大家都知道‘乒乓外交’,我认为‘乒乓外交’之前,首先是‘围棋外交’。”这是从未见诸报端的新外交提法,它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外交风云。
元帅百战身
本色是诗人
革命节操,试比天高。陈毅元帅,武略文韬。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诗怀如海,怒浪滔滔。赣南游击,梅岭挥毫。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3当年雄篇,犹荡心涛: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人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在党的军事斗争舞台和新中国外交舞台上,陈毅都曾留下过光辉的身影。他曾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同毛泽东一样又都是革命家中的诗人,也是诗人中的革命家。敢于同敌血战、勇于仗义直言的精神,以及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品格,是陈毅留给全党全民最宝贵的财富。
■高小毕业后学的本是纺织专业,但他最初的理想是当文学家,并想依靠文才谋生
■在井冈山时,重大决策都是毛、朱、陈一起研究决定的
陈毅,原名世俊,字仲弘,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一个读书人家。他10岁的时候到外婆家寄读,深受国学造诣较高的老师熏陶。1913年,他又随母亲到成都,考取华阳县德胜乡高等小学。因家中经济困难,高小毕业后,陈毅便进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学染织专业。但他自己总想做一名文学家、诗人,用笔唤醒人民群众的觉悟,反抗黑暗社会,并依靠文才谋生。
1920年8月,陈毅赴法国勤工俭学。翌年9月,他因领导学生斗争被驱逐回国。回国后,他在重庆《新蜀报》任文艺副刊主笔,写下了一系列言辞犀利的文章。 1922年,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又转入共产党。入党后,他先在北京组织学生运动,后又回四川家乡搞兵运工作。1927年,陈毅从四川来到武汉,担任过中央军校内中国共产党组织负责人,并于同年8月追赶上南昌起义部队,担任了团政治指导员。
南昌起义部队失败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协助朱德将剩余的不足千人拉到湘南参加起义,并于1928年春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井冈山上,毛泽东是红四军党代表,朱德是军长。陈毅先任师长,后任军委书记,也是红军最早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的重大决策都是毛、朱、陈一起研究,他们三人是最亲密的战友。此后,陈毅任过军政委、军长和江西军区总指挥等职。
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时,带伤的陈毅留下来与项英一起领导南方游击战争。后人总结中共历史上环境最艰苦的三次斗争,便是红军长征、东北抗联在雪原密林中坚持斗争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陈毅出山,改编南方游击队为新四军,并任一支队长,率部挺进江南抗日前线。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任新四军代军长。1943年,他赴陕北参加整风,又在中央军委协助工作,中共 “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陈毅元帅在被围困时写下的绝命诗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馀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赏析
〔注释〕
梅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诗前小诗中所谓梅山系岭主要山系之一。
泉台:同泉下、泉壤、泉路。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地狱。明代黄宗羲《万充宗哀辞》:岂知此别,便隔泉台!
阎罗:梵语译音。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这里比喻国民党、蒋介石。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说在南方坚持武装斗争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战争时到四川作策动兵运的工作至1936年游击战争)。南国:祖国的南方。
烽烟: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嵩州路,无复有烽烟。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买通吴国太宰,谗言子胥,夫差赐子胥剑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吾眼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九年,越国灭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亦有记载.
国门:即城门.
取义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南下元军,兵败被俘,不屈不挠。死前,写《自赞》诗世藏在衣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赣粤边区游击队在陈毅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像一把利剑 插进敌人的心脏。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游击队,在实行残酷的军事 清剿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并张贴布告,声称捉到陈毅 赏洋三万元。1936年,两广事变结束后,蒋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调遣其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的清剿。该师师长戴嗣夏被蒋介石称为碉堡专家。他在进攻游击根据地时使出拿手好戏,让碉堡上山口、进山坑,进逼游击根据地。赣粤边区军民在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中取得了胜利,保住了革命根据地,但也付出大量血的代价,许多军民包括游击队和边区的一些主要领导人在战斗中由于叛徒告密而英勇献身。陈毅自己也多次遭遇不测。1936年冬天,敌军对陈毅的驻地梅山,大举清剿一个多月。白天放警犬 追踪,晚上用探明灯搜索。陈毅因腿部负伤又加罹病行动不便,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于丛莽间达到20天之久,在苦虑不得脱身的生死关头,他慷慨陈辞,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已的绝命 诗。诗前的小序是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66陈毅以后补写的,这段小序简要交代了作诗时的处境。小序中的旋围解是指:在他留下绝笔诗的当天,敌人未进山搜剿,第二天山里也很平静。派人下山打探消息,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国民党46师急急忙忙从游击区周围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梅山由是而得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