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历史背景:吴国和楚国之间频繁地发生战争,而且战争大多数都是在楚国的地盘上进行的,只有个别的战争是在吴国的地盘上进行的。
当时的吴国是一个刚崛起的一个蛮夷小国,所以对晋国这种老牌的中原大国来说,它利用吴国来进行战争可以说是以逸待劳。
螳螂捕蝉:螳螂想捕捉蝉,却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等待时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扩展资料: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3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在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吴王想要讨伐楚国,告诉左右大臣说:“我会杀死所有敢劝谏我不出兵的人!”吴王的侍从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谏吴王却不敢,就怀里藏着弹丸,手里拿着弹弓,在后院游荡,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这样做了几天。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服?”
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处在高处一边放声叫着一边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弯曲身子贴紧前肢想要取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和弹丸在它的下面。
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于是吴王便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螳螂捕蝉的主要内容: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抄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百,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少年很聪明机智。他的旁敲侧击,表面上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实质却是在劝说吴王,不要只顾贪图眼前利益一心只想着攻打楚国,还要顾及身后的隐患,其他度诸侯国可能会乘虚而入。吴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拓展资料:
这个成语寓言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知类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诉我们在考虑道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是
成语典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常用此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4忘其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译文: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唱着歌饮着露水,高兴得很,哪知背后来了一只螳螂;螳螂弯着身体伸出前臂,要抓住这只蝉来充饥,怎知道它的背后又来了一只黄雀;黄雀伸长颈子,要向螳螂一口啄去,可是黄雀又怎知道它的背后也有弹丸正等着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后的祸害呀!
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译文:吴国国君执意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国君竟然大怒道:“谁反对,我就处死谁!”此语一出,大臣们当然惊慌起来:再劝说会遭到杀身之祸;不阻止又所国家遭殃。这时,有个侍卫小官想了个办法,天天拿着弹弓在国君的花园里转来转去,引起君王注意。君王终于问他:“你干什么呢?露水把衣服打湿了还在转。”侍卫回答道:“你看花园中有个蝉,它爬在树梢上,一边吃着露水一边唱,叫得很欢却没发现有只螳螂正向它靠近。螳螂只顾捕食鸣蝉美餐一顿,可哪知道旁边逼近的黄雀正要扑向自己。黄雀想吃螳螂之际,怎知我的弹弓已经瞄准了这只黄雀呀!这三个家伙,都只知道他们眼前的那一点甜头而已,看不到自己身后潜伏的灾难杀机呀!”
吴王听了,自愧自悔只看小利而忽略了大祸,断然停止了攻楚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