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在盐阜地区战斗和生活了近3年时间,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佳话,“陈毅托子”便是其中之一。
“陈毅托子”充分体现了战时的鱼水般的军民关系。“陈毅托子”之事大多人都有所了解,但具体为何托、怎么托、托给谁、何时接回等具体细节,可能没多少人知晓。小编在网上收集了这些资料,还原当时这一感人至深的佳话。
陈老总苏北喜得贵子
1941年秋天,为了更好地开展抗日斗争,陈毅率领新四军军部从盐城转移到阜宁县城西北的停翅港,刚刚有孕在身的陈毅夫人张茜,也随军转移至停翅港附近的侉周村。
1942年5月25日,张茜顺利生下了她和陈毅的第一个孩子。中年得子,陈毅十分高兴,便在百忙中抽时间从淮南战场赶回军部。刚一进门,军部卫生部长就赶来祝贺:“军长,恭喜你当爸爸了!”陈毅的眉毛一扬,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他先向张茜慰问了一番,然后抱起孩子看了又看,亲了又亲。孩子该取什么名字呢?陈毅说:“战事这么频繁,还没有当爸爸的思想准备呢!先随便取个名字吧,我们住在停翅港的侉周村,孩子的小名就叫小侉吧。”由于战事繁忙,陈毅还没来得及体会当爸爸的喜悦,就匆匆放下孩子,看看手表,告别张茜,转身就走。见此情形,为张茜接生的奥地利医生罗生特一头雾水:“你们中国人是怎么搞的!没有感情!就这样走了?!”
当年年底,日伪军准备对中共中央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阜宁地区进行大“扫荡”,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决定向盱眙黄花塘转移。此时,刚满半周岁的小侉还在襁褓中。这次转移非同小可,在转移途中哪怕划一根火柴、点一支烟,甚至孩子的一声啼哭,都有可能在穿过敌人封锁线时暴露目标,发生不可想象的意外。
孩子怎么办呢?想了许久,陈毅对夫人张茜说:“为了部队和孩子的安全,我想把小侉留下,寄养在一个可靠的人家,等战事平息再带回去,这样你我行军无牵累,孩子也更安全,你看如何?”张茜一直非常尊敬陈毅,虽然不太情愿,但她沉默了一会儿,还是含着眼泪点了点头。
“小侉到底放在谁家好呢?”张茜轻声问丈夫。见妻子同意将孩子留下,陈毅忙说:“我早就物色好了一户人家。”接着,陈毅将自己的想法细细地告诉了妻子,张茜脸上渐渐露出了微笑,连连点头,“把小侉交给邹参议长,我就放心了!”
借下棋托子爱国士绅
邹鲁山是阜宁县吴滩乡人,自幼生活在书香门第,1927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邹鲁山厌恶当时社会黑暗,不愿入仕,返回家乡。当时地方土匪危害甚烈,邹鲁山联合地方自卫队多次把他们击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组织地方武装,在射阳河南岸蛤蜊港附近伏击日寇。
邹鲁山的爱国情怀引起了陈毅的高度关注,陈毅亲笔修书一封,托黄克诚三师敌工部干事张剑秋带给邹鲁山,上书:“鲁山先生,闻君有围棋,若此情属实,能否借我一用?如方便,请至我处一叙。陈毅。”邹鲁山见信后,十分激动,见共产党的干部如此谦恭诚恳,当即捧出一副围棋转交陈军长。
此后,两人一见如故,来往不断,陈毅恢弘的气度、磊落的胸怀、文情并茂的谈吐、决胜千里的才能,让邹鲁山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天,他们畅谈通宵,陈毅对邹鲁山开诚布公,对国事谈了许多见解,大大增进了邹鲁山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回到家中,邹鲁山脱去西装,扔掉拿破仑帽和文明手杖,穿上布衣草鞋,见人便说:“共产党真了不起,理想伟大,政策英明,深得人心。共产党不都是老土,大有人才呀!”戎马倥偬之余,陈毅经常以棋会友,和邹鲁山黑白对弈,茅屋红烛之中,常常传出两人爽朗的笑声。在陈毅的推荐下,邹鲁山还当选为射阳县首任参议长。
陈毅和夫人张茜商量好准备将爱子托付给邹鲁山后,第二天,陈毅便来到邹家,两人见面分外亲热。这次,陈毅要求下象棋,两人下了一盘后,刚摆好第二盘,陈毅便拿起一个小“兵”,一下子推到对方老“将”面前。邹鲁山大惑不解,满脸惊疑地望着陈军长。此时,陈毅敛起笑容,严肃地说:“陈毅今日登门拜访,有要事相求。”随后,他把来意说了一遍。邹鲁山听罢,站起身,两手抱拳至前胸,十分郑重地说:“军长如此信任邹某,邹某义不容辞。请军长放心,我在公子在!”陈毅跨前一步,紧紧地握住邹鲁山的手。邹鲁山随即带人随军长到了停翅港,连夜将孩子抱回到邹河的家中。
惊险中完成老总重托
名门旺族的邹鲁山家突然多了个大胖小子,这在偏僻的苏北水乡简直成了头号新闻,圩子上的老老小小都来看热闹,惊异地问:“这是谁家的孩子?”邹鲁山为了孩子的安全,说道:“我们只有三个闺女,这次从西乡抱个小男孩压子。”就这样,将众乡邻及亲戚搪塞过去。到了晚上,邹鲁山将实情告诉了妻子陶淑秀,陶氏听了十分惊讶,忧虑地说:“这担子真是比泰山还重呀,孩子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如何向陈军长交代?万一被敌人知道了,孩子有危险,我家也不得了。”邹鲁山说:“不要怕,这事只有我们两个知道,绝对保密。你得多为我承担抚养任务。”
从此,邹鲁山变了,由豪爽变得深沉,也变得谨慎了,他无微不至地关心起孩子的日常起居,对陈军长的托付和信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还特地请家中的长工仇长春的妻子潘素芹为孩子喂奶,为掩人耳目,还为孩子取名“小压子”。
1943年初,正是苏北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2月,日伪军共2万多人,向阜宁地区实行疯狂的梳篦式大“扫荡”,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妄图摧毁新四军军部及其主力,形势十分危急。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邹鲁山时刻把孩子的安全放在心上,每逢敌人“扫荡”,他就将孩子送到最安全的地方,敌人一走立即接回。日军经常到邹河一带活动,也追问过孩子的来历,但都被邹鲁山巧妙地搪塞过去了。在邹鲁山的精心保护下,小压子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灾难,每次都化险为夷。
据邹鲁山的大女儿邹人煜女士后来回忆说,当时只要一传来敌人要“扫荡”的消息,父母就经常带着小弟弟(即陈昊苏)莫名“失踪”,这时636f70797a686964616f364大家才感觉到这个孩子的来历不同寻常,但直到孩子送走后,家中其他人才知道这个孩子竟是陈毅的爱子。邹人煜说,1943年的端午节前夕,小弟弟能扶着墙走几步了,姐妹几个也正忙着做香袋,绣虎头鞋,为小弟过“娃娃节”。哪知就在端午节前一天,家中来了个不速之客,他和父亲细声低语了几句,便在邹家住下了。第二天,姐妹几个准备起来装扮弟弟,可一睁眼,竟发现小弟弟不见了,这才知道弟弟被那位同志带走了。
就这样,在邹家生活了8个月后,陈昊苏终于被安全地从邹家接到设在盱眙黄花塘的新四军军部,陈毅、张茜、昊苏一家三口得以团圆。
陈毅派人来接孩子时,还曾给邹鲁山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亲笔信,鼓励他投身革命,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将女儿们送到共产党的学校深造,从此,邹鲁山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1943年五六月份,在参军运动中,邹鲁山积极宣传发动,用旱田20亩征聘两名新战士入伍,受到黄克诚、张爱萍修函表彰。1945年,邹鲁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邹鲁山随解放大军渡江来到上海,与已经担任上海市长的陈毅见面了,阔别多年的老友,倾谈良久。邹鲁山还向陈毅主动请缨,挑起了上海劳动生产教养所及上海垦管局的领导工作,他夜以继日地负责垦荒工作,短短40多天就垦荒7500亩。1951年3月,因积劳成疾,邹鲁山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去世前,他还专门给大女儿邹人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由一个剥削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成了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最大的幸福!”他还嘱托女儿不要麻烦陈毅同志,不要把微不足道的贡献当做资本。
陈昊苏不忘寄养之恩
现年已64岁的陈昊苏也有一种军人特有的气质。建国后至今,陈昊苏先后担任了共青团中央书记、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等职务,现在是中国对外友协会长。他仍十分珍惜自己在苏北地区度过的那段“寄养”时光。1991年4月4日,射阳县政协、阜宁县政协在邹鲁山故居的东侧建立墓碑,供后人瞻仰,陈昊苏还专门请人代办花篮,陈列墓前,以报答当年护养之恩。
当年,陈毅在为四个孩子取名时,也打上了他在华东地区戎马生涯的烙印。陈昊苏出生时,取名“昊苏”,意思是“日出东方,照耀江苏”。如今,陈昊苏在自己的履历表上籍贯一栏,仍然填写的是“江苏阜宁”。1981年秋天,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阴影的陈昊苏风尘仆仆来到阜宁县陈集停翅港,看望曾经给自己喂过乳的潘素芹大娘、张哂大娘以及邹鲁山等恩人的后代。1997年,他再次来到盐城。每次来到故乡,看到盐阜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激动不已。
元帅与象棋的故事
人们都知道陈毅元帅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和博古通今的诗人,殊不知他还是一位爱好象棋的高手,与象棋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称他为“兼资文武此全才”的将军。红军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1933年盛夏的一天,骄阳似火。烈日下,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缠江坪,数以千计的群众,正在观看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省军区和中共永丰中心县委举行的一次体育友谊联赛。
这次比赛项目有:跳高、跳远、赛跑、泅水、走象棋、政治测验、文化考核等十余种。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参加象棋比赛,他是一位象棋高手,“杀”了半天,一连打败了十几个对手,接下来,便与闻名永丰县的象棋大师、中共永丰中心县委书记李福槐对弈。这时,观战者愈来愈多,挤得水泄不通。摆开“战场”,只见陈毅大胆泼辣,猛冲猛杀,一展虎将英姿。李福槐却不慌不忙,稳扎稳打,显出老谋深算的气度,几个回合,“杀”得对手只有招架之力。陈毅大吃一惊,长长地呵了口气,心想:这位象棋大师果然厉害,得小心谨慎才是。他提手抓抓头皮,两眼紧紧地盯在棋盘上,显然在运筹策略。停了片刻,忽听“叭”地一声,陈毅一子飞出,深入到对方的腹地;对方也不示弱,大刀阔斧,谋取外势。你来我往,跳马驾炮,出车走象,互不退让,形成对峙状态。李福槐这时推了推老花眼镜,不觉倒吸了一口冷气,心想:这位朋友如此棋路,看来自己必输无疑。也许是由于心理上的缘故,李福槐只从小处着眼,他举着一个棋子“叭”地一声刚落下,突然发现失策,连喊一声“糟了!”本想悔棋,但想到“落子不悔大丈夫”的棋坛规矩,旋即把手缩了回去。陈毅立即抓住战机,推车沉底,猛喝一声“将军!”李福隗一时措手不及,棋被陈毅的前后夹击给“将”死了,只得拱手认输。
比赛结束,陈毅获象棋比赛第一名。当裁判员宣布成绩时,观众中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李福槐笑着一手拉住陈毅,一手翘起大拇指夸道:“e69da5e887aa7a64337佩服!佩服!真是打尽天下无敌手的将军。”陈毅乐呵呵地说:“哎!亏你说得出,要不是你留个情面,我还差点被你困住了呢!我走南闯北,逢过许多高手,像你这么精明的棋艺的确少有。”李福槐一听陈毅这话,自觉惭愧地摇了摇了头说:“老朋友过奖了。”
正说着,传令兵飞马来报:前方战事吃紧。陈毅拱了拱手:“后会有期。”一转身飞身上马,“叭”地一声,枣红马昂头嘶叫,一溜烟地消失在滚滚尘土中…
1941年“皖南事变”后,就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在江苏中部的一次战斗中,忙里偷闲,先后两次与当地一位私塾老师对弈象棋。第一次是在战斗前,陈毅以一胜二平取得胜利;第二次是在战斗结束后,陈毅则连输3局。当问老先生为什么要先输后赢时,老先生坦诚地回答说:“您是一军之长,在临战前夕,我不能挫伤您的锐气,所以要输给您;在捷报频传取得胜利后,我让您在这个小战场上连吃败仗,是希望你头脑冷静,不滋生骄气。”陈毅听后,感触至深,后来还写了如下诗句:“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要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1964年,陈毅元帅出访回国,途经贵阳时,饶有兴趣地专程游览了“花溪公园”,并特地到棋亭观棋。他又情有独钟地写下了《花溪杂咏》七绝一首:“花溪棋亭位山腰,每人聚此费推敲。劝君让他先一着,后发制人棋最高。”
黄花塘事件真相
1942年,新四军军部转移到淮南盱眙地区的黄花塘。是年,根据党中央统一安排,军部进行了整风运动。时任新四军代理政委的饶漱石认为排挤陈毅的机会到来,于是借整风之机私下以军部名义打电报到延安,罗列出陈毅反对党中央、毛泽东的十大错误,史称“黄花塘事件”。这次事件由于毛泽东的干预没有公开化,但它却像一个噩梦一直缠绕着陈毅。直到全国解放以后,“高饶反党集团”事发,陈毅才讨回清白,如释重负。
当年,毛泽东调陈毅离开新四军到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七大”会议,以调解陈饶之间矛盾。毛泽东曾秘诫陈毅:“凡事忍耐,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1949年以后,身为上海市长的陈毅面临着工商业改造的困境,而身为华东局书记的饶漱石却迟迟不肯表态予以支持。关键时刻,陈毅豁出去了,向党中央连发六封经济电报,赢得了毛泽东的赞扬。而毛泽东也深谙陈毅的这块心病,早在揭批“高饶反党集团”之前便召见了陈毅,听取了陈毅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意见,从而也就诞生了至今脍炙人口的诗篇《手莫伸》。[10] 围棋外交
既任外交部长唐家璇这样说:“现在大家都知道‘乒乓外交’,我认为‘乒乓外交’之前,首先是‘围棋外交’。”这是从未见诸报端的新外交提法,它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外交风云。
自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间便陷于冷战状态,中日政府间交往中断,只保持了一部分民间交流,而建国后的中日外交则面临着新的考验。50年代刚刚出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正在寻找打开外交僵局的突破口,恰逢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这位闻名政坛的围棋迷抓住这一机会,亲自前往设在北京饭店的赛场与日本棋手对弈,并在宴会上提出,中日两国围棋界今后可以进行交流。从此,也就拉开了中日两国间“围棋外交”的序幕。唐家璇部长介绍说,陈毅正是抓住了围棋在日本的影响(日本有800万人下围棋),把围棋与外交联系起来。在陈老总的热心推动下,日本棋界名人联合发表了呼吁书,要求日本政府改变对华政策,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上学时和同知学一起去打热水,回宿舍路上暖瓶吱吱的响。
我说:“不好要炸啦。”
这哥道们嗖的一声把暖瓶扔出去了,嘭,果然炸了。回
这哥们心有余悸的说:“还好我扔的快,没炸答到我。”
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34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揭开“黄花塘事件”
1942年,新四军军部转移到淮南盱眙地区的黄花塘。是年,根据党中央统一安排,军部进行了整风运动。时任新四军代理政委的饶漱石认为排挤陈毅的机会到来,于是借整风之机私下以军部名义打电报到延安,罗列出陈毅反对党中央、毛泽东的十大错误,史称“黄花塘事件”。这次事件由于毛泽东的干预没有公开化,但它却像一个噩梦一直缠绕着陈毅。直到全国解放以后,“高饶反党集团”事发,陈毅才讨回清白,如释重负。
传记片分集讲述了这段被湮没的历史。当年,毛泽东调陈毅离开新四军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会议,以调解陈饶之间矛盾。毛泽东曾秘诫陈毅:“凡事忍耐,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全国解放以后,身为上海市长的陈毅面临着工商业改造的困境,而身为华东局书记的饶漱石却迟迟不肯表态予以支持。关键时刻,陈毅豁出去了,向党中央连发六封经济电报,赢得了毛泽东的赞扬。而毛泽东也深谙陈毅的这块心病,早在揭批“高饶反党集团”之前便召见了陈毅,听取了陈毅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意见,从而也就诞生了至今脍炙人口的诗篇《手莫伸》。尤值一提的是,在讲述陈毅历尽艰辛穿越敌占区到达延安时,我们没采用通常必用的宝塔山镜头,而是首次呈现了当年美军观察小组拍摄的昔日延安的真实面貌和老一辈革命家年轻时的活泼风采。
首辟“围棋外交”
现任外交部长唐家璇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现在大家都知道‘乒乓外交’,我认为‘乒乓外交’之前,首先是‘围棋外交’。”这是从未见诸报端的新外交提法,它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外交风云。
自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间便陷于冷战状态,政府间交往中断,只保持了一部分民间交流,而建国后的中日外交则面临着新的考验。五十年代刚刚出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正在寻找打开外交僵局的突破口,恰逢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这位闻名政坛的围棋迷抓住这一机会,亲自前往设在北京饭店的赛场与日本棋手对弈,并在宴会上提出,中日两国围棋界今后可以进行交流。从此,也就拉开了中日两国间“围棋外交”的序幕。片中,唐家璇部长介绍说,陈毅正是抓住了围棋在日本的影响(日本有800万人下围棋),把围棋与外交联系起来。在陈老总的热心推动下,日本棋界名人联合发表了呼吁书,要求日本政府改变对华政策,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今天,当我们从片中看到陈毅拈起棋子,思考片刻,指落中枰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由衷感叹陈老总胸中的雄韬伟略,演绎出新中国外交史上一个辉煌的范例。
尘封的“四老帅务虚会”
在有关中美两国建交的厚厚案卷里,这是一个尘封年久的话题。
1969年珍宝岛一声枪响,将中苏关系推向更为恶化的深渊。同时,也使得中美苏三国之间的战略关系更为复杂化。此时,毛泽东极需像当年打江山那样,身边有忠臣良将出谋划策,他向周恩来密授机宜,请已经下放劳动改造的四位健在的老帅即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立即回京,用周恩来的话讲:“你们四位都是元帅,毛主席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就是希望以战略的眼光分析国际形势,提出战略性看法,供毛主席决策参考。”这也就是多年来人们猜测纷传的所谓“四老帅务虚会”。
这年3月至10月,由陈毅牵头主持,四位老帅在中南海武成殿共开了24次会,向党中央呈递了三份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报告。陈毅曾说过:“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回答必须明确,不能含糊其词。”后来,他在病榻上得知尼克松将于次年访华时,欣然道:“也许我看不到两国正式建交,但我们的建议起了作用,这就好嘛。”
历史证明,四老帅务虚会为毛泽东下决心改善冰封已久的中美关系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当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手握到一起时,尼克松曾语重心长地这样说:“今天,我在这里握手时不能忘记另一个人,他在几个月前去世,他就是陈毅……”
西哈努克亲王的回忆
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是陈毅生前挚友。我们见到他是在北京他的私人官邸。在鸟语花香、石砌玉雕的花园内,年逾八旬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向我们透露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他说,当年他的父亲去世时,恰逢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柬埔寨,当时两位中国领导人穿上了柬民族服装参加了国丧活动,表示出对柬民族的尊重与友好,令他终生难忘。后来,当他闻讯陈老总不幸逝世的噩耗时,提出前往八宝山参加追悼会,但这样一个起码的要求竟被当时四人帮一伙所拒绝,他悲恸欲绝。所幸的是,后来毛主席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他才被通知允许前往。追悼会过程中,他始终搀扶着病弱的毛泽东,并听到了这位伟人对陈毅一生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对张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贡献,是已经下了结论的。”
邂逅佐田雅人
以往摄制伟人传纪影片,多采用采访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回顾已故领导人的方法,此次我们还特意找到当年与陈毅作战的对立面,听听他们是怎样评价陈毅的,为的是还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予观众。我们采访了佐田雅人先生,他是当年日本侵华作战驻盐城守军中的一员,必须一提的是,他亦是当今日本歌坛巨星佐田雅志的父亲。
在上海西郊的一家酒店里,采访佐田先生的气氛轻松而幽默,老人回忆他与陈毅结识的经过非常别致。当时他奉命去抓捕陈毅,当他冲入陈毅所驻的抗大五分校,留给他的只是一间空屋和满地书籍,他出于好奇背了一包书回营地,这些书的扉页上都盖着“陈毅藏书”的印章,两个人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这样特殊地相识了。佐田先生从小生长在中国东北,识得中文,通过阅读陈毅的书籍,他了解到陈毅的爱好和为人,对于陈毅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老人更是敬佩不已。他说当年最害怕的就是与新四军作战(说到此处他比划出滑稽的刺杀动作,口中“杀杀”有声),今天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展出的战利品中有几辆自行车,其中一辆就是他在战斗中仓皇逃跑所遗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