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提问的方式有整体式,zd开放式,封闭式,随意式,纠正式,开门见山式等。
1、整体式的提问。是对群体对象发问,对于对象来说它是群体的。
2、开放式的提问。如果我对单独对象发问,那一定是特指的,而不是全体的,当你想在培训现场引起学员注意的时候对特定的对象发问,也有可能是对特定的内容发问。
3、封闭式提问。只需要内回答:是或者不是,不需要多说一个字。
4、随意式提问。每一种都跟对象容和内容有关,你就会随意性的选择问句,那问起来就不着边际,既没瞄准对象,也没瞄准内容。
5、纠正式提问。就象我们在中学学习的设问和反问,其特点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
l、引趣法
这种提问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通过提问,激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
2、诱发法
通过一个实验,一次演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等,阐发一个道理或结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发散法
即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4、引申法
设计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按由易到难的原则zhidao排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破疑明理。
5、联系法
即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实践经验,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6、分解专法
即采用化整为零、分解难度的办法,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给学生“辅台阶”,便于学生回答。
7、破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读课义的“钥匙”,以课文为突破口,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师对课堂提属问的重要性要有充分地认识,不要随心所欲地提问。教师的提问一定要经过精心地筛选,问题提得得当,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反之选择不当,有时会毁了一堂原本很好的教学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课堂提问的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案。
一、情境创设
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将新知识同相关已有经验联系起来、进行一定思维加工、获得对新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新知识的理解要以一定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教学、设置教学情境等方法充实感性材料,丰富表象积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如,在讲解故事《秋姑娘的衣裳》时,多数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于秋天到来时自然界各种景物的变化不了解,为了更好的理解故事,除了我们课前带幼儿到大自然去体验之外,还根据故事的内容,在活动室布置了一串串通红的辣椒、紫得透亮的葡萄、黄澄澄的秋叶、争奇斗艳的菊花、以及甘蔗、梨、苹果……创设了真实、生动、富有动感的情境,激励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与情境互动。幼儿置身于这种情境中,仿佛自己就是美丽的秋姑娘,飞进果园、飞进菜地、飞进树林……轻轻吹一口气,苹果红了,辣椒也红了;梨儿黄了,树叶儿也黄了;葡萄紫了,茄子也紫了……幼儿充分感知着有关秋天的知识,思维分外活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只要引导幼儿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想象出来,就能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从而真正理解为什么秋姑娘的衣裳是七彩的,为什么她轻轻一吹秋天就到了……。又如在故事《两只小羊》的教学中,我们借助实物创设‘独木桥’,让幼儿自由练习走‘独木桥’,积累过独木桥的经验,有了感性认识,幼儿对故事里两只小羊由于过独木桥时互不相让,结果双双掉进河里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同时,深刻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达的美好情感和蕴涵的道理:过独木桥时,彼此间可以协商、可以礼让,如果毫不讲理、互不相让,双方都没有好处。
二、巧妙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启发、探究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思维,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提问就是教师在学习内容与幼儿理解之间架设的桥梁,是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该如何巧用提问来促进幼儿深入地理解故事呢?
1 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原有经验、思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支持不同水平的幼儿学习理解故事。如提问时将“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怎么了?”一一这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直接提给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使他们经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就能回答,建立信心。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适度地追问,支持他们一步一步展开想象、分析,理解故事。然后,教师逐步加大提问的难度,将需要进行复杂思维加工的问题,提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如:“小花猫能学会爬树的本领吗?为什么?”、“你从哪儿看出它学不到本领?”、“如果你是小花猫,会怎么学本领呢?”等,这样教学帮助不同水平的幼儿联系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分析、推理,从而理解故事。
2 有层次性的提出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除了向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不同的问题外,还应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设计具有递进性和层次性的跟进问题,支持幼儿层层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故事。如《守株待兔》故事中,我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预设了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首先问:“你们觉得他(农民)还能等到兔子吗?”引导幼儿结合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分析,得到幼儿的否定回答后教师再跟进提问:“为什么等不到兔子?”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推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追问:“如果你是他(农民),还会继续等兔子吗?为什么?”启发幼儿不断地结合故事情节和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理解故事。
3 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应该摈弃以往的封闭式提问,如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个故事好听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答案唯一、不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问题,而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向、多纬度思索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如,在故事《龟兔赛跑》中,我们反复思考:怎样提问才能促进幼儿观察,为他们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开放式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如“谁能说说这幅图?”、“兔子用什么表情和乌龟说话?它会说什么?”、“兔子怎么比赛的?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怎样的一只兔子?”、“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怎样做?”――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结合画面充分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说出画面大意。针对第一幅“兔子向乌龟挑战”的画面,幼儿就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有的说“一只兔子神气地指着乌龟,说‘你跑步慢得像蜗牛!”:有的说“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在说话,兔子张嘴大笑,乌龟伸出双手很生气”;还有的回答“兔子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指着乌龟很得意地说话,乌龟听了心里不高兴!”、“兔子用手指着乌龟大声地说‘喂,来比赛吗?’”。
这种开放式问题,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大胆地表述,答案多种多样、精彩纷呈,促使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敢于思维、敢于想象,从不同角度理解和体验故事情感。
4 注重提问的双向性
传统的故事教学,幼儿解题练习的形式主要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练习方法是一问一答,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故事教学的问答式练习应重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注重提问的双向性,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向教师及其他幼儿提出疑问,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积极思维,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讲完故事问幼儿“你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吗?”、“你有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吗?”、“你有哪些疑问?”等等,引导幼儿积极回忆故事情节、梳理思维过程,对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词语等提出质疑,然后由老师或同伴进行解答。这一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和思考的乐趣,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许多主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真正地理解故事。同时,还发展了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同创造想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幼儿依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以往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再现和刻画故事的过程。通过角色表演,可以达到对故事内容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如,故事《小猫学本领》中,我选择其中一个情节:“猫妈妈夸奖小花猫,小黄猫在一旁难过得低下了头”进行分角色表演。首先,我采取静态思维与动态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一边回忆故事情节,观察小黄猫的表情、姿态,一边提问:“猫妈妈会说什么话来表扬小花猫?小花猫得到妈妈的表扬,心里有什么感受,表情怎么样?”、“一旁的小黄猫听了,心里会怎么想?它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
、“妈妈和小黄猫之间会说话吗,说什么?说话时它们有什么表情、动作?”鼓励幼儿结合故事情节充分展开想象,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开动脑筋,创造出一个个趣味盎然、生动活泼的片段。就刻画小黄猫这一角色而言,有的用擦眼泪的动作表现小黄猫当时的难过心情;有的用低头不语的身体姿势表现小黄猫知错后悔的神态;还有的用小黄猫主动给妈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64妈认错来表现它的思想动态……整个过程幼儿沉浸在故事里与故事角色融为一体,通过创造性的想象生动地再现故事情节、刻画了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把握了角色的性格特征,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情感迁移
情感迁移是教学中帮助幼儿调动已有经验,将故事情感合理迁移到日常生活。这样迁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故事情感,而且有利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故事《小小男子汉》中,主人公洛迪在危急关头不顾自己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勇敢地救出母亲,这种对母亲深深的爱打动了孩子幼小心灵。结合现在的孩子被爱包围,却不会主动去爱别人这一现状,我设计了寻找“妈妈的爱”的活动,鼓励幼儿收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母爱,为爱的迁移积累丰富的经验。很快,幼儿收集了许多有关‘母爱’的小故事,我引导他们在集体中交流、分享:“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妈妈一到周末就带我到公园玩……,妈妈很爱我”;“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许多礼物……”;“冬天睡觉的时候,妈妈把热水袋给我暖被窝……”:“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哭了……”这种爱的分享和积累让幼儿似乎一下子懂事了许多,明白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妈妈的爱,真幸福!我们也应该好好地爱妈妈。有了积累,迁移就有了基础,于是,我又引导孩子讨论:“故事里的洛迪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如果你是洛迪,碰到那么危急的情况会怎么做?”、“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爱妈妈?”……就此进行分析、想象等系列思维加工,帮助幼儿将故事中洛迪爱妈妈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理解爱是相互的接受和给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爱妈妈,如早点起床,不让妈妈生气就是爱妈妈;妈妈生日的时候,画一张妈妈的画送给她,表达爱心;回到家里,不撒娇,收拾好玩具:在幼儿园好好学本领;和爸爸一起逗妈妈开心……爱,在孩子心中得到了延伸和升华!情感的迁移自然而朴实,不仅让幼儿深入的体会了故事及其情感,更促进了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两年的故事教学实践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探究、表达大胆……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故事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课堂教学能否以学生为中心,关键是教师作为导演怎样导。其中教师的角色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最终也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成败。
更进一步说,课堂教学能否开动学生的脑子,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也决定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透露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学情的了解,也反映了教师是不是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出发点,是不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常见的课堂教学提问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选择式提问
选择性提问的基本句式常常是一个陈述句,然后附上一句:“是不是?”“对不对?”“Yes or No”。
比如:“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奸雄,对不对?”“三角形的内角都是60度,是不是?”“That is a policeman, Yes or No?”
如果在堂课教学中频繁使用选择式提问,教学的起点就显得很低。选择式提问不但让人觉得问题很幼稚,而且课堂用语的苍白使人怀疑教师的专业水平。因为除了“Yes or No?”之外,教师应该还可以问“Do you understand?”“Have you got it? ”“Is that right? ”“Have I made me understood?”“Have I got it across?”甚至说“I don’t think it is right, is it?”这种丰富的语言表达不仅使学生得到了语言训练,学到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也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努力动脑筋理解教师的句子意思。
另外,由于在用选择式提问的时候,一般是教师先做一个正确的判断,然后再问是不是,因此很多同学在很快摸出教师的提问规律后,会不假思索地说“是”“对”“Yes”。这种常用于公开课做秀式的“伪问题”,不仅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甚至可能使学生的智商下降。因为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就习惯性地接受教师“是不是”前面的陈述句所传达的知识。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听懂或听清教师在讲什么,或者根本就没有听,也在一起“捣糨糊”说“对”。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这种提问不能使教师获得课堂教学的正确反馈,教师不知道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所学的知识,甚至陶醉在教学成功的假象中。甚至有些学生因为跟不上教学节奏,听不懂课堂内容,却庆幸能够游离在课堂教学的边缘,逍遥在教师的视线之外,偷偷地在“Yes”声中蒙混过关,却没有真正理解知识,或者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但是对于难度比较大,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或者难以掌握的内容用选择式提问比较容易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选择式提问也常常用于引出学生不太了解的知识或话题。
另外,选择式提问的问题选项不仅仅是“是与非”“对和错”的选择,还可以是容易混淆知识点的选择。比如:将两盏电灯从并联改成串联,电路中什么发生了变化?电流还是电压呢?还是两者都发生了变化。
二、填空式提问
填空式提问是教师给出一部分提示,在需要考查的知识要点、重点的地方留空的提问方式。
填空式提问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提供的部分信息将知识点完整。例如:“船从河中驶入大海,船会……?”“既然两条线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线……?”
如果选择性提问好像妈妈抱着学步的孩子让他在空中学漫步——孩子很难学会真正的走路,那么至少填空式提问就好像妈妈在学步的孩子腰间绑了一根带子——虽然没有带子孩子还无法踏步前行,但毕竟他的脚着地了,而且能够在带子的牵引下踉跄前行。
填空式提问也有同样的效果:虽然教师总是给出大部分已知条件,或者足够的导引,但是学生不开动脑子是回答不出问题的。在填空式提问中,教师对知识阐述得已经比较明朗,学生只需顺着教师的思路,简单地回忆一下知识点、公式、原理,基本上都能够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填空式提问的难度可大可小。其难度由空白处所留的信息与已提供的信息跨度所决定的。这个信息跨度也称为信息沟(information gap)。填空式提问的难度可以小到接近选择性提问的难度,因为教师所提供的信息已经基本完整。
比如:“中秋的月亮长使人想起远方的……?(亲人、爱人、朋友)”“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填空式提问所提供的信息非常不完整,那么这些问题的难度会非常大,大到学生不知所以。比如“北回归线……?”如果没有具体的场景,学生很可能不知道要回答北回归线的定义,还是北回归线的度数,还是它的地理特征,抑或是北回归线的穿越的国家。
因此在设计填空式提问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水平高低,并随着知识讲解的深度逐步变化提问的难度。并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提问:可以让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回答信息完整度高,比较容易的问题,以便增加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也可以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信息提供很不完整的填空式问题——用难度大的问题来打消优秀学生的娇气是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法宝之一。填空式提问因为难度变化大,因此提问的范围也比较广,应该在课堂提问中占较大比例。
三、探究式提问
探究式提问是开放的,从更高层次启迪学生思维,吸引学生兴趣的,能让学生绞尽脑汁的提问。
探究式提问通常要求学生根据所看到的现象,或者已经证实的结论从新的角度,或逆向的思路提出问题。
比如:“假如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会有什么样的故事?”“龟兔赛跑后兔子不服,提出再来一次。那么乌龟怎样保证赢得比赛?”“蚕是不是只能吃桑叶?”“母鸡什么时候会生小鸡,而不是蛋?”。这种延伸式、逆向式的问题有点像哈佛等知名大学的面试题。这些另类思维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式提问对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都有好处。它能够充分挖掘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掌握新课程内容。其实,探究式提问与现实生活中碰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发明的过程是一致的。
例如在教英语课阿斯旺大坝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英语问“为什么要建造阿斯旺大坝?”“建大坝有哪些好处?哪些坏处?”“澜沧江上能不能建造大坝?”这时候,喜欢地理的同学会提出大坝的建设对地理环境的改变,喜欢政治的同学会谈到移民问题,关心历史的同学会想到考古与历史遗迹的保护,爱好军事的同学甚至会提出军事安全隐患等问题。这种可以发挥学生多元智能的问题可以发挥学生特长,开拓学生思维。
四、连珠式提问
“你知道化肥吗?”“你知道哪几种化肥?”“植物生长为什么要用化肥呢?”“从名称上看,化肥含有哪些成分?”“是不是含有化学成分的物质都可以成为化肥呢?”“如果一种植物生得细长,即将倒伏,我们可以用哪些东西作化肥以防止倒伏?”这些从简单到难,从选择性问题到探究式问题像连珠炮一样提出来,使学生的思维从缓冲到加速,从思维的直道到思维的弯路得到不同训练。这种提问方式就叫做连珠式提问,英语是“Brainstorming”,也叫做“脑风暴式提问”。
连珠式提问通常由一组问题组成,而且问题的难易层次分明,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清晰,能够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上得到思维训练。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全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2面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恰当使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交流的互动过程,而师生的问答是维系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纽带。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技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的、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调控教学程序,检验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从课堂教学环节看:选择性提问更加适合导入新课,或者讲解较难的知识点;填空式提问多用于新课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点的巩固复习;而探究式提问更多地适用于学科知识的提高和拓展。
而在教学对象上,教师一般要以表层分析的较容易问题问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以初步综合理解的中等难度的问题问中等的学生,以较难的、需要拓展引伸的能力问题问一些语言功底较扎实的学生。
通常在堂课教学中应该综合使用以上各种提问方式,掌握合理的提问技巧,才能使课堂节奏此起彼伏,抑扬顿挫,也只有综合利用以上提问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