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故事分享
白居易——少年多才的诗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不生”。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告诉你吧,是唐朝杰出的诗人白居易。他还是唐代作品最多的诗人呢。
白居易小时候就特别聪明懂事。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玩耍,忽听到门外的街上有人在争吵,乳母带他到门外看个究竟,原来是两个女邻居,抱着一只芦花老母鸡争执不下,双方都说母鸡是自家的。可是用什么办法来确认呢?
这时,小居易说话了:“你们别吵了,先把母鸡放在地上。母鸡念旧窝,它会自己回家的,他进了谁家的门,自然就是谁家的了。”众人一听,都说这个办法好。两人把母鸡放在地下,那母鸡一旦挣脱了束缚,一溜小跑就进了东家的门。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西家的女邻居脸色通红的低头走了。大家都夸奖5岁的白居易聪明,小小年纪就能明断邻里纠纷。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分。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4?”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
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他写过一首词《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这副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极其贫穷,母亲供不起欧阳修识字读书。欧阳修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李家(藏书丰富)去借。为了能借到书,他陪李家的小朋友一起裁衣、玩耍。每当借到一本新书,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碰到好文章,连抄带背。就是靠这种精神,欧阳修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名家。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这个故事纯粹是现在我们一些言情小说作家笔下活生生的情节,看来,古人的浪漫的确甚有其事。
1.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玄宗和贵妃出游时,身边有一个十五岁的卫士,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不读书,不识字,只会横行乡里,做违法的事,司隶校尉对他也无7a64e4b893e5b19e362可奈何。这个卫士经过安史之乱,大约一二十年后,却成为一位著名的大诗人。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韦应物受王维、孟浩然影响很大,属于清淡一派,并且后来居上。施先生认为王、孟多具有陶渊明诗的仪表,而缺乏陶诗的精神。韦应物的诗反映的是品德极为高尚的人格,他的生活态度是任其自然,待人接物平和诚恳,所以韦应物是超过了王、孟而直接继承陶渊明的。一个“身作里中横”的无赖少年,到中年以后,却一变而为淡泊高洁的诗人,其一生颇令人回味。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两句出人意外,一般人想不到,但又觉得很自然,不像是苦心思索出来的,宋元以来公认是奇特之笔。苏东坡读了《寄全椒山中道士》后,曾和了一首。后人评论: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2.韩翃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唐德宗即位以后,知制诰缺人,中书省提名两次,德宗都不允。只好请旨,应该让谁做这个官。德宗批道:“与韩翃。”
当时另有一个江淮刺史韩翃,中书省不知道德宗要哪一个,便把两个韩翃的名单一起呈上。
德宗便批道:“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韩翃是由于自己的诗受到了皇帝赏识,最后做到大官。
3.张籍
《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初读此诗,以为是一位已婚女子接受另一男子的爱情,但终于又把明珠还给他,表示自己已婚,就不应当背弃丈夫,改适他人。其实,张籍这首诗的全题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难道张籍和李师道……
不是的。李师道父、兄和李师道本人把持河北、山东北部地区前后四十年,是地方军阀,征聘张籍入其幕府。张籍知道李师道意图谋反,但又畏惧其威权,不敢得罪他,故意这样措辞,使李师道看了不至于发怒,明哲保身之意。后来李师道果然因为谋反被杀。
4.刘禹锡
《玄都观看花诗》:玄都观里花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在唐顺宗时,结交王叔文等进行“永贞革新”,触怒利益集团。宪宗即位后,将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贬斥,即“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做了十年朗州司马,宰相本想起用他,这时他做了一首《玄都观看花诗》,讽刺执政官,于是又被放逐。过了多年才又召还,他又作了一首《重游玄都观》,执政官大不高兴,勉强任用,之后又将其排挤出去。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政治遭遇是一样的,但刘禹锡活了七十一岁,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岁。刘禹锡晚年还和白居易结为好友,白居易极口称赞刘禹锡的诗,称之为“诗豪”。
5.张继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欧阳修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后人则从唐代诗人的诗句中找到很多诗人所听到的各地半夜钟声,范元实《诗眼》又从《南史》中找到半夜钟的典故,《石林诗话》也证明南宋时苏州佛寺还在夜半打钟。这样,欧阳修被认为少见多怪。
北宋仁宗时的宰相王珪,曾写了这首诗刻在石碑上。到明代时,王珪这块石碑大概已经遗失,文征明再写,刻在石上。这块碑,到了清末字迹不清,由俞樾(俞曲园,章太炎的老师)又写刻了一块石碑。1936年,画家吴湖帆请诗人张溥泉也写刻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张溥泉的大名也是“继”,请现代诗人张继写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佳话!